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在结核分支杆菌敏感性测验中采用MGIT960方式,比较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并在临床上经病理证实为结核病的患者共计200例,随后采用快速药物敏感性试验方式。通过进行分组,分为常规组(罗氏法)、试验组(MGIT960)组。结果:对于快速药敏试验整体敏感性在40天内在50%左右,传统的方式整体平均报告天数时间较长,一般在60天以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药物敏感性测验中采用MGIT960方式整体效果较好,较为迅速。

  • 标签: MGIT960 快速药敏 敏感性
  • 简介:摘要分析比较临床1例重症肺炎患者痰标本培养出的平滑型脓肿分枝杆菌(MabS)和粗糙型脓肿分枝杆菌(MabR),并进行药敏试验研究,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对MabS和MabR进行菌体形态观察、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和16S rRNA基因序列测序比对,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进行同源性分析,并采用比例法和肉汤法进行体外药敏试验。MabS和MabR菌落形态不同,MALDI-TOF MS分析MabR有223个蛋白峰,MabS有147个蛋白峰。16s RNA基因测序MabS为1 397 bp,MabR为1 402 bp,药敏试验显示二者对抗结核药几乎耐药,对绝大部分抗菌药物敏感。MabS和MabR对抗结核治疗药物普遍耐药,而对抗菌药物几乎敏感,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有较好的疗效,可供临床参考。

  • 标签: 脓肿分枝杆菌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药物敏感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结核分枝杆菌Rv0446c的抗原表位及其免疫原性,为结核病的免疫诊断技术及疫苗研发提供候选抗原及表位。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TE-predict和IEDB的T细胞表位预测软件对结核分枝杆菌抗原Rv0446c进行T细胞表位预测,用ELISPOT实验检测表位在2019年1月到2020年12月期间来自佛山市第四人民医院和福州肺科医院的结核病患者(50例)、肺部疾病患者(39例)及健康志愿者(55例)中的免疫反应性。将60只6周龄BALB/c小鼠随机分成10组,每组6只,分别采用PBS、血蓝蛋白(KLH)、高剂量结核分枝杆菌抗原Ag85B(50 μg/只)、低剂量Ag85B(20 μg/只)、高计量P120、低剂量P120、高计量P121、低剂量P121、高剂量P123、低剂量P123(P120、P121、P123高剂量为100 μg/只、低剂量为50 μg/只)多肽对其皮下免疫,每只小鼠免疫3次,每次间隔2周,末次免疫后4周,应用ELISA方法检测各组小鼠脾细胞产生的IFN-γ、IL-2、IL-4、IL-10细胞因子水平。结果预测的7条表位多肽中,ELISPOT试验筛选出4条阳性T细胞表位多肽P120、P121、P122、P123,在结核病患者中检测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30.0%、18.0%、6.0%、22.0%和96.8%、98.9%、100%、96.8%。与对照PBS组和KLH组比较,P120多肽能刺激小鼠产生较高水平的IFN-γ、IL-4、IL-10,P121多肽刺激小鼠产生较高水平的IFN-γ和IL-4(均P<0.05),P123多肽刺激小鼠产生较高水平的IFN-γ(均P<0.05)。P120、P121、P123多肽刺激小鼠产生的IL-2的水平高于PBS组低于Ag85B-L组和Ag85B-H组(均P<0.05),但与KLH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Rv0446c蛋白及其T细胞表位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及免疫反应性,能刺激机体产生强烈的细胞免疫应答,可用于结核病的临床诊断技术研究和新型结核亚单位疫苗的构建。

  • 标签: 结核分枝杆菌 Rv0446c 表位,T淋巴细胞 细胞因子类 疫苗
  • 简介:摘要近年来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的发病率持续上升,引起医疗工作者高度重视。为提高我国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的诊治水平,现对中国大陆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的流行现状、非结核分枝杆菌种类多样性和致病性、地域差异性、感染途径和发病危险因素等关键问题进行阐述。

  • 标签: 感染 非结核分枝杆菌 地域差异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γ,PPARγ)/CD36通路在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感染巨噬细胞脂质代谢中的作用。方法以THP-1源性巨噬细胞建立感染模型,将实验分为对照组、Mtb组、Mtb+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ROZ)组和Mtb+GW9662组。分别采用Western blot和RT-PCR检测巨噬细胞中PPARγ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油红O染色法检测细胞内脂质情况;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C)浓度;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细胞中CD36表达;CCK-8检测巨噬细胞增殖率。结果Mtb感染显著升高巨噬细胞中PPARγ表达(P<0.001)、促进细胞内脂质聚集及CD36表达,降低细胞培养上清中TC、TG、LDL-C和HDL-C含量(P<0.001)和细胞增殖率(P<0.001)。PPARγ激动剂ROZ可显著增强Mtb感染所致的细胞内脂质聚集及CD36表达、进一步下调细胞培养上清中脂质水平及各细胞增殖率,而PPARγ拮抗剂GW9662则逆转上述作用。结论PPARγ通过影响CD36表达在Mtb感染巨噬细胞脂质代谢中发挥一定作用。

  • 标签: 结核分枝杆菌 PPARγ CD36 巨噬细胞 脂质代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体脂肪注射术后面部、胸部多发性脓肿分枝杆菌感染的处理方法。方法2018年6—9月,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整形外科对面部及胸部自体脂肪注射术后脓肿分枝杆菌感染女性患者6例(年龄23~29岁,平均25.2岁)进行治疗,均采用术前超声定位,术中小切口开放清创,彻底刮除坏死肉芽组织,窦道内持续负压吸引治疗促进肉芽生长,并配合规范抗结核药物抗菌治疗。结果6例患者14个部位经30~60 d住院治疗,6~12个月院外规律用药,伤口均痊愈;面部组织无严重缺损,保持正常面部外观。随访12个月,病灶无复发。结论小切口清创加负压吸引治疗,并联合多种抗结核药物治疗的方法可治愈自体脂肪注射术后脓肿分枝杆菌感染。

  • 标签: 移植,自体 注射 非结核分枝杆菌 感染 抗结核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利福平耐药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Xpert MTB/RIF)技术诊断艾滋病患者肺结核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11月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收治的226例疑似肺结核的艾滋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进行痰涂片荧光染色显微镜下检查、BACTEC MGIT 960液体培养(或罗氏固体培养)和Xpert MTB/RIF检测,并分析在艾滋病患者中Xpert MTB/RIF技术诊断MTB感染和利福平耐药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226例疑似肺结核患者中,痰培养阳性94例(41.6%),其中MTB阳性51例(54.3%),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sis mycobacteria,NTM)阳性43例(45.7%)。以痰分枝杆菌培养阳性且结核分枝杆菌分泌蛋白64抗原阳性为金标准,Xpert MTB/RIF技术诊断MTB的灵敏度为72.6%[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66.7%~78.4%],特异度为97.1%(95%CI 95.0%~99.3%)。Xpert MTB/RIF技术诊断痰涂片阳性患者MTB的灵敏度为76.7%(95%CI 67.7%~85.8%),特异度为90.0%(95%CI 83.6%~96.5%)。Xpert MTB/RIF技术诊断痰涂片阴性患者MTB的灵敏度为50.0%(95%CI 41.8%~58.2%),特异度为99.3%(95%CI 97.9%~100.0%)。18例患者同时检测利福平表型和基因型耐药,以表型耐药为金标准,Xpert MTB/RIF技术检测利福平基因型耐药的灵敏度为75.0%,特异度为100.0%。结论艾滋病患者中Xpert MTB/RIF技术诊断肺结核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高,且能快速区分MTB和NTM,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 标签: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结核分枝杆菌 非结核分枝杆菌 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技术 利福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分枝杆菌梭形细胞假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以提高对该罕见疾病的认识。方法对2例分枝杆菌梭形细胞假瘤的临床资料、病理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及特殊染色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儿均为男性,就诊年龄分别为11个月及1岁10个月,但发病年龄均在4个月左右,慢性病程,发病部位分别为淋巴结及皮肤,第1例患儿伴间断发热4个月余,第2例患儿不伴发热,均在外院接受抗感染治疗但无明显效果,于外院行肿块切除术,病理组织学形态均为大量增生的梭形细胞,伴背景炎性细胞浸润,增生梭形细胞形态温和,无明显异型,未见核分裂象,核呈泡状,部分见细小核仁,胞质丰富、粉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增生的梭形细胞呈CD68弥漫强阳性表达,Ki-67阳性指数低。抗酸染色在增生的梭形细胞胞质内见大量抗酸杆菌。第1例患儿抗结核治疗过程中肝门淋巴结进行性肿大,继而出现梗阻性黄疸,且存在全身播散病变而放弃治疗,并失访;第2例患儿术后10 d原发部位复发,且逐渐出现其他部位皮肤结节和浅表淋巴结肿大,皮肤组织活检病原微生物高通量基因检测显示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给予联合抗结核治疗11 d后,病情明显好转。结论儿童分枝杆菌梭形细胞假瘤是非常罕见的良性病变,以分枝杆菌感染导致梭形组织细胞增生为特点,抗酸染色找到大量抗酸杆菌是确诊方法。

  • 标签: 儿童 分枝杆菌感染 诊断,鉴别
  • 简介:摘要脓肿分枝杆菌脊柱炎临床上较为少见,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特征并不典型,病理结果可辅助诊断,需积极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明确诊断。如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对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报道1例老年女性胸椎压缩性骨折并椎旁感染患者,行后路胸椎管减压、第8胸椎肿物切除+人工椎体、植骨内固定术。术后病理结果提示"倾向"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出院后开始进行抗结核药物治疗,术后3周余患者因伤口出现积液并破溃,连续3次采集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及鉴定,经质谱鉴定检测最终明确致病菌为脓肿分枝杆菌

  • 标签: 分枝杆菌感染,非典型性 脓肿分枝杆菌 非结核分枝杆菌 脊柱炎 诊断
  • 简介:摘要脓肿分枝杆菌脊柱炎临床上较为少见,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特征并不典型,病理结果可辅助诊断,需积极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明确诊断。如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对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报道1例老年女性胸椎压缩性骨折并椎旁感染患者,行后路胸椎管减压、第8胸椎肿物切除+人工椎体、植骨内固定术。术后病理结果提示"倾向"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出院后开始进行抗结核药物治疗,术后3周余患者因伤口出现积液并破溃,连续3次采集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及鉴定,经质谱鉴定检测最终明确致病菌为脓肿分枝杆菌

  • 标签: 分枝杆菌感染,非典型性 脓肿分枝杆菌 非结核分枝杆菌 脊柱炎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免疫荧光双重染色对临床结核性创面石蜡组织中泡沫细胞及结核分枝杆菌(MTB)的显示效果,并与3种常规染色方法进行比较。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2019年4月—2020年5月,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烧伤整形与创面修复科收治1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结核性创面患者(男女各5例,年龄28~77岁),取其扩大清创术中切取并于该院病理科保存的创面石蜡组织进行研究。将每例患者创面石蜡组织制成40张切片,分别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抗酸-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荧光双重染色,每种方法10张。计算4种染色方法切片剔除率;观察4种染色方法的创面肉芽肿组织识别检出情况并计数,观察4种染色方法的创面组织泡沫细胞识别检出情况;比较4种染色方法的创面肉芽肿组织及非肉芽肿组织中MTB检出情况;比较抗酸-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荧光双重染色的创面肉芽肿组织及非肉芽肿组织中泡沫细胞的亚型分型及其分布、MTB检出率,创面组织中泡沫细胞形态清晰度以及MTB与泡沫细胞的非特异性着色率和阳性反应丢失率。对数据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Wilcoxon符号秩检验。结果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抗酸-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荧光双重染色切片剔除率分别为3%(3/100)、1%(1/100)、6%(6/100)、2%(2/100),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4种染色方法均能识别创面肉芽肿组织,肉芽肿结构数相近(F=1.284,P=0.28)。4种染色方法均能识别创面组织泡沫细胞,每张切片均检出。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创面肉芽肿组织与非肉芽肿组织中均未见MTB;抗酸-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荧光双重染色均显示MTB在创面肉芽肿组织及非肉芽肿组织中均有分布,多数MTB分布于创面肉芽肿组织中。抗酸-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不能区分泡沫细胞是否吞噬MTB;免疫荧光双重染色显示吞噬了MTB的泡沫细胞多分布在创面肉芽肿组织中,未吞噬MTB的泡沫细胞多分布在创面非肉芽肿组织中。免疫荧光双重染色的创面肉芽肿组织及非肉芽肿组织MTB检出率分别为(89.00±0.08)%、(82.67±0.05)%,明显高于抗酸-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54.56±0.14)%、(44.44±0.13)%(t=-12.495、-7.961,P<0.01)。相较于抗酸-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荧光双重染色的创面组织泡沫细胞清晰度更佳(Z=-3.162,P<0.01)。免疫荧光双重染色的创面组织MTB与泡沫细胞非特异性着色率和阳性反应丢失率分别为(9.11±0.07)%、(9.22±0.07)%,明显低于抗酸-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20.67±0.06)%、(44.00±0.12)%(t=4.569、15.519,P<0.01)。结论相较于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抗酸-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荧光双重染色呈现图像清晰直观、操作简便,能够精确实现MTB与泡沫细胞在临床结核性创面石蜡组织中的共定位显像。

  • 标签: 结核,皮肤 泡沫细胞 分枝杆菌,结核 石蜡切片 免疫荧光双重染色 染色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对比研究结核分枝杆菌培养过程中采用新型改良罗氏培养基与罗氏酸基两项技术的效果。方法 选择在我院进行结核分枝杆菌痰液检测的患者标本120份,分别采用新型改良罗氏培养基与罗氏酸基两项技术进行检测,并将其定义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比两组阳性检出率水平、报阳时间、患者对检测方法及结果的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研究对象阳性检出率水平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报阳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对检测方法及结果的满意度达到95.8%,高于对照组的77.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核分枝杆菌培养过程中采用新型改良罗氏培养基,与罗氏酸基比较而言,其报阳时间更短,阳性检出率水平更高,可以使对患者检测方法及结果的满意度显著提升。

  • 标签: 结核分枝杆菌培养 新型改良罗氏培养基 罗氏酸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州)2017至2019年结核分枝杆菌(MTB)对常用抗结核药物的耐药情况及其空间分布规律,为结核病治疗和耐药结核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大理州12县(市)定点人民医院结核病实验室痰标本分离的1 013株分枝杆菌菌株,采用比例法对6种抗结核药物进行药敏试验及菌种鉴定。运用ArcMap10.2和GeoDa1.14软件对MTB耐药情况进行地图可视化展示和空间自相关分析,即莫兰指数(Moran′s I指数)。结果2017至2019年大理州MTB药敏试验耐药率分别为10.33%(28/271)、10.35%(55/531)和30.00%(51/170),呈上升趋势(χ²=26.62,P<0.05)。在1 013份样本中MTB 972株(95.95%)、非结核分枝杆菌(NTM)41株(4.05%)。972株MTB总耐药率13.79%(134/972),其中单耐药率6.59%(64/972)、耐多药率4.84%(47/972)、多耐药率2.06%(20/972)、广泛耐药率0.31%(3/972)。耐药谱共有25种组合。NTM检出率为4%(41/1 013),其中弥渡县检出率最高(0.89%,9/1 013)。空间分布特征显示各县市间MTB耐药株数具有空间负相关性(Moran′s I值为‒0.367,P<0.05),说明各县市之间无聚集性耐药,表现为个别县市耐药显著。永平县和南涧彝族自治县为低高值聚集,云龙县为高低值聚集。结论2017至2019年大理州MTB耐药情况呈现上升趋势;地区间的耐药株数区域显著性大。

  • 标签: 分枝杆菌,结核 抗结核药 药物敏感性试验 空间自相关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奈诺沙星对脓肿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收集2014—2017年上海市肺科医院分离的脓肿分枝杆菌临床菌株194株,以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奈诺沙星和目前临床常用的喹诺酮类药物(莫西沙星,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对脓肿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同时还对奈诺沙星与抗脓肿分枝杆菌常用药物(克拉霉素、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头孢西丁、替加环和利奈唑胺)之间的协同作用在体外进行了评估。结果奈诺沙星对脓肿分枝杆菌的MIC范围在0.25~64.0 mg/L,MIC50 和MIC90分别为4和16 mg/L。奈诺沙星对大部分(68.0%,132/194)脓肿分枝杆菌的MIC≤4 mg/L,显著高于莫西沙星(51.0%,99/194;χ²=11.651,P<0.01)、环丙沙星(46.4%,90/194;χ²=18.572,P<0.01)和左氧氟沙星(25.8%,50/194;χ²=69.586,P<0.01)的MIC≤4 mg/L的菌株所占比例。除亚胺培南外,没有观察到奈诺沙星与抗脓肿分枝杆菌常用药物之间存在拮抗作用。结论奈诺沙星对脓肿分枝杆菌在体外存在一定的抗菌活性,且抗菌活性优于目前常用的氟喹诺酮类药物,有可能作为联合治疗脓肿分枝杆菌感染的选择之一。

  • 标签: 奈诺沙星 脓肿分枝杆菌 最低抑菌浓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宿主Tet1(ten-eleven translocation)分子在抗海分枝杆菌感染过程中的意义与初步机制。方法SPF级野生型C57BL/6和Tet1基因敲除小鼠(Tet1KO)分别尾静脉接种海分枝杆菌,建立尾静脉感染模型。首先观察比较大体病变如尾巴脓肿形成及面积差异;再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小鼠尾组织病理学变化与差异;免疫组化检测小鼠尾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表达与分布;组织研磨涂抹于7H10固体培养基,计数菌落并统计差异;最后,提取尾组织蛋白,Western blot检测NF-κBp65和TGF-β的表达。结果C57BL/6小鼠感染海分枝杆菌后尾巴上形成明显的脓肿、溃疡等病变;而Tet1KO小鼠病变较轻,仅出现散在的小脓肿,并且尾组织菌载量明显降低。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感染海分枝杆菌后,C57BL/6小鼠尾组织中有明显的炎性细胞聚集和浸润,形成肉芽肿样病灶,而Tet1KO小鼠尾组织中无明显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检测发现Tet1KO小鼠尾组织中的TNF-α和TGF-β的表达量均比C57BL/6组降低;Western blot检测发现Tet1KO小鼠尾组织中磷酸化NF-κBp65和TGF-β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结论Tet1缺失可以降低海分枝杆菌介导的炎性损伤,且利于宿主对细菌的清除。

  • 标签: 海分枝杆菌 Tet1 炎症因子 感染性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在非结核分枝杆菌(NTM)骨关节感染病原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0月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肿瘤与关节外科确诊的119例骨关节感染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先采用传统培养,再进行mNGS筛选出病原学检测结果为NTM的患者,根据mNGS病原学检测结果进行优化培养。记录NTM患者的一般资料、传统培养、mNGS和优化培养的结果。结果119例骨关节感染患者中有12例(10.1%,12/119)mNGS结果为NTM感染,男6例,女6例;年龄31~82岁(平均51.1岁);慢生长型NTM 5例,快生长型NTM 7例。采用传统培养方法的初次培养阳性率仅为16.7%(2/12),优化培养的阳性率为66.7%(8/12),其中快生长型NTM的优化培养阳性率为100%(7/7),慢生长型NTM为20.0%(1/5)。结论对于NTM骨关节感染患者而言,传统的培养方法阳性率较低,mNGS技术在病原学精准诊断上有其优势,尤其对于快生长型NTM感染患者。

  • 标签: 感染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 非结核分枝杆菌
  • 简介:摘要本例为艾滋病患者,在抗反转录病毒治疗过程中出现发热和对称性多关节肿痛,双侧关节腔积液抗酸染色均为阳性,关节腔积液以及血分枝杆菌培养均为阳性,诊断为艾滋病合并不典型播散性鸟分枝杆菌病。经抗鸟分枝杆菌治疗后症状改善,其中经验或可为临床提供借鉴。

  • 标签: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鸟分枝杆菌 关节炎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耐药相关基因pncA突变检测河南省耐多药结核病患者吡嗪酰胺耐药性的效果。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12月于河南省10个结核病耐药监测地区就诊的152例耐多药结核病患者的痰标本。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年龄、性别、治疗史、痰培养等信息。最终将问卷及菌株标本送至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后续研究。采用结核分枝杆菌液体培养进行吡嗪酰胺药物敏感试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基因测序鉴定pncA的突变情况,并与标准菌株H37Rv的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吡嗪酰胺耐药表型与抗结核治疗效果的相关性。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152株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菌株中,105株为吡嗪酰胺表型耐药菌株。对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和链霉素全部耐药的菌株,以及准广泛耐药菌株和广泛耐药菌株对吡嗪酰胺的耐药率均较高,分别为80.39%(82/102)、81.13%(43/53)和92.59%(25/27)。102株菌株的pncA基因发生突变。以表型药物敏感试验结果为参照,pncA基因突变检测吡嗪酰胺耐药性的灵敏度为89.52%(95%可信区间81.64%~94.39%),特异度为89.36%(95%可信区间76.10%~96.01%)。共存在100种不同类型的pncA突变,包括80种点突变和20种插入或缺失突变,其中有13株菌株存在多个位点突变。7株菌株pncA启动子发生突变,分别为-7G插入突变、-11T到C点突变和-12A到G点突变,3组菌株中pncA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1±0.05、0.31±0.08和0.33±0.03,均低于标准株H37Rv(设置其pncA mRNA表达量为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57、2.43、3.65,均P<0.05)。治疗后不同时间段吡嗪酰胺耐药患者和敏感患者的痰菌阴转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1,P=0.02),其中吡嗪酰胺耐药患者治疗6个月末的阴转率为1.08%(1/93),而吡嗪酰胺敏感患者为7.14%(3/42)。结论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呲嗪酰胺耐药与pncA基因突变相关,该突变散在分布且具有多样性。吡嗪酰胺耐药患者的痰菌阴转时间可能延长。

  • 标签: 分枝杆菌,结核 吡嗪酰胺 结核,抗多种药物性 pncA基因
  • 简介:摘要本文中报道1例糖尿病足病患者化脓性感染破溃,经传统微生物检测手段未检出病原体,经验性抗生治疗过程中出现新发脓肿破溃,炎性指标不下降,最终经病原高通量DNA检测技术,诊断为偶发分枝杆菌复合物感染,并通过使用莫西沙星+克拉霉素联合治疗,辅以洗必泰泡脚,最终治愈的病例。该病例提示在糖尿病足感染治疗过程中,若常规检测手段多次取样仍不能测出病原体,可以考虑病原高通量DNA检测技术;局部应用氯己定抑菌等治疗,或可避免患者截肢结局。

  • 标签: 糖尿病足 分枝杆菌,偶发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溶质转运家族35E1(SLC35E1)和SLC35E2B蛋白在分枝杆菌感染患者皮损中的表达。方法收集2014—2018年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确诊为分枝杆菌感染患者的石蜡包埋皮损组织,其中多菌型麻风患者10例,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9例,皮肤结核7例,硬红斑5例,同时收集10例健康人石蜡包埋皮损组织作为正常对照组。免疫组化染色分析SLC35E1、SLC35E2B在上述皮损及正常对照组中的表达差异。免疫荧光染色检测CD68、S100与SLC35E1、SLC35E2B蛋白在皮损组织中的共表达情况。结果正常对照组不表达SLC35E1、SLC35E2B,但麻风、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皮肤结核及硬红斑患者皮损真皮中二者的表达显著增高。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多菌型麻风组、非结核分枝杆菌组、皮肤结核组、硬红斑组皮损组织SLC35E1表达水平(平均光密度)分别为0.143 ± 0.010、0.278 ± 0.015、0.171 ± 0.010、0.200 ± 0.015,SLC35E2B为0.169 ± 0.004、0.229 ± 0.088、0.103 ± 0.016、0.118 ± 0.021,均较正常对照组(均为0)显著升高(P < 0.05)。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麻风、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皮肤结核皮损SLC35E1、SLC35E2B与CD68表达重叠。结论SLC35E1、SLC35E2B在分枝杆菌感染性疾病皮损中表达显著增高。

  • 标签: 分枝杆菌属 结核 麻风 非结核分枝杆菌 溶质转运蛋白35E1 溶质转运蛋白35E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