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近年来以靶向、免疫治疗为代表的系统治疗和以血管介入为代表的局部治疗发展迅速,显著提高了中晚期肝细胞癌治疗效果,并极大推动了肝细胞癌新辅助治疗的发展。肝细胞癌新辅助治疗主要目的为缩小肿瘤体积、降低手术难度和减少术后复发,但存在肿瘤进展、丧失手术机会等潜在风险。目前多数专家认为中国肝癌分期为Ⅱb、Ⅲa期患者是新辅助治疗的目标人群,但由于缺乏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建议经过多学科讨论后谨慎应用。同时,新辅助治疗应尽量选择治疗起效快、不良反应小、客观缓解率高、疾病进展概率小的治疗方案。笔者期待新辅助治疗能够进一步改善肝细胞癌患者的预后,为肝细胞癌临床实践提供更多选择。
简介:摘要随着现代肝脏外科手术技术的发展和围手术期管理水平的进步,肝细胞癌切除术后患者的生存率已大幅提高,但较高的复发转移率仍限制着患者的术后长期生存。长期以来,肝细胞癌缺乏有效的系统治疗方法,对于其新辅助治疗的效果和方案还存在争议。近年来,以PD-1/PD-L1单抗和CTLA-4单抗为代表的现代免疫治疗手段,在多种肿瘤中展现出良好疗效。在晚期肝细胞癌系统治疗中,PD-1/PD-L1单抗联用抗血管生成的靶向药物已成为一线方案,该方案疗效确切、安全性高,给肝细胞癌新辅助治疗带来希望。近期,国际上发表了3项肝细胞癌免疫新辅助治疗的临床试验研究成果,初步提示了肝细胞癌免疫新辅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将来开展更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细胞癌患者发生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抵抗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并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TACE治疗的106例肝细胞癌患者资料,其中男性90例,女性16例,年龄(59.9±9.3)岁。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TACE抵抗分为TACE抵抗组(n=47)和对照组(n=59)。比较两组首次TACE术前甲胎蛋白、异常凝血酶原、肿瘤数目、肿瘤血管强化类型(影像学检查)、肿瘤最大径等指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肝细胞癌患者发生TACE抵抗的影响因素。结果TACE抵抗组中甲胎蛋白>400 μg/L、异常凝血酶原>40 AU/L、肿瘤多发、肿瘤血管强化Ⅲ+Ⅳ型(不均匀强化)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ACE抵抗组肿瘤最大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1,P=0.01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前甲胎蛋白>400 μg/L(OR=2.707,95%CI:1.008~7.271)、肿瘤多发(OR=6.069,95%CI:2.115~17.415)、肿瘤血管强化Ⅲ+Ⅳ型(OR=7.813,95%CI:2.246~27.176)的肝细胞癌患者发生TACE抵抗风险增加(均P<0.05)。结论术前甲胎蛋白>400 μg/L、肿瘤多发以及肿瘤血管强化Ⅲ+Ⅳ型是肝细胞癌患者发生TACE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其恶性程度高、易复发转移,患者预后极差。近年来,血小板在促进肝癌恶性进展中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一方面,血小板通过肿瘤微环境直接促进肝癌细胞增殖和侵袭;另一方面,血小板通过协助肿瘤细胞躲避免疫监视等途径促进肝癌细胞发生远处转移。此外,血小板特异性分泌的生长因子及促血管生成因子也直接或间接参与肝癌细胞增殖、侵袭以及肿瘤周围血管新生。另外,在大多数肝癌患者合并肝硬化的背景下,由于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导致血小板减少是否会促进肝癌恶性进展仍无定论。基于血小板在肝癌中的作用,血小板及其相关评分在肝癌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价值也成为研究的热点。笔者详细阐述血小板在肝癌恶性进展中的作用机制,以及血小板作为肝癌诊断和预后评估工具的最新研究进展,这对优化肝癌治疗方案和探讨新的肝癌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细胞癌多学科诊疗临床思维方法的PBL教学方案和效果。方法:以50名临床实习医师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分组讨论教学,设定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传统的小课堂教学加讨论的方案,观察组则采用多学科诊疗的临床思维方法下的PBL教学。结果:观察组医师综合成绩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医师临床思维能力、临床实践能力、沟通宣教能力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带教老师对培训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绕以外科为主结合多学科诊疗的临床思维方法下的PBL教学,可以有效提高临床实习医师对肝细胞癌疾病的全面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对培养医师的独立分析以及解决能力,提高教学效果获益良多。
简介:【摘要】目的:介入治疗为肝细胞的主要干预方式,对比术后CT、MRI检查效果,选取优质检查方式。方法:60例(2021.04-2022.07纳入,均符合肝细胞癌诊断,均符合介入手术标准),分别采取增强MRI、CT检查,对比检查诊断效果。结果:病理检查(1月:33例、38病灶,6月:35例、43病灶,12月:37例、45病灶),增强CT扫描的1月、6月、12月准确率分别为73.68%(28/38)、74.42%(32/43)、75.56%(34/45),而增强MRI各项数据为97.37%(37/38)、97.67%(42/43)、97.78%(44/45),增强MRI准确率明显更高(P>0.05)。结论:增强MRI对肝细胞癌介入术后病灶检查的准确率更高,其具有较高的应用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介入治疗为肝细胞的主要干预方式,对比术后CT、MRI检查效果,选取优质检查方式。方法:60例(2021.04-2022.07纳入,均符合肝细胞癌诊断,均符合介入手术标准),分别采取增强MRI、CT检查,对比检查诊断效果。结果:病理检查(1月:33例、38病灶,6月:35例、43病灶,12月:37例、45病灶),增强CT扫描的1月、6月、12月准确率分别为73.68%(28/38)、74.42%(32/43)、75.56%(34/45),而增强MRI各项数据为97.37%(37/38)、97.67%(42/43)、97.78%(44/45),增强MRI准确率明显更高(P>0.05)。结论:增强MRI对肝细胞癌介入术后病灶检查的准确率更高,其具有较高的应用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Meta分析评估影像组学模型在肝细胞癌术前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 MVI)预测中的效能。材料与方法从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全面检索关于影像组学模型术前预测肝癌MVI的研究,检索时间截至2022年8月20日。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对纳入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估。采用Stata 16软件进行Meta分析,绘制森林图和总受试者工作特征(summary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SROC)曲线。此外,我们采用单变量分析、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的方法以寻找异质性来源,并绘制漏斗图以评估是否存在发表偏倚。结果32项研究符合我们的标准并被纳入。共3059例患者,其中存在MVI者1339例,不存在MVI者1720例。汇总显示敏感度、特异度、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值分别为81% [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78%~84%],82%(95% CI:79%~85%)和0.89(95% CI:0.85~0.91)。结论影像组学模型在预测肝细胞癌MVI方面显示出良好的预测性能;其可行性验证和临床转化仍然需要更多高质量研究。
简介:摘要原发性肝癌作为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三大原因,仅次于肺癌和结直肠癌,其中肝细胞癌占大多数。而我国作为肝细胞癌的高发国家,肝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尤为重要。超声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手段,具有经济简便、实时动态检测等优点,根据肝细胞癌的典型声像特征可进行诊断和治疗后的评价。而随着近十年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应用机器学习建立了超声组学,并利用深度学习更好地处理图像,提高了诊断和预测的准确性。笔者着眼于AI在超声诊治肝细胞癌中的角色,总结了不同团队在肝细胞癌诊治过程中对于AI的应用,对其临床应用价值以及存在的局限性和未来挑战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天冬氨酸转氨酶与淋巴细胞比值(ALR)、谷氨酰转移酶与淋巴细胞比值(GLR)、天冬氨酸转氨酶与丙氨酸转氨酶比值(AAR)在肝细胞癌肝移植后肿瘤复发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收治的178例肝细胞癌肝移植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56例,女22例;年龄为(54±9)岁。所有患者为首次原位肝移植。观察指标:(1)随访情况。(2)各指标对肝细胞癌患者肝移植后肿瘤复发的预测价值及截断值。(3)影响肝细胞癌患者肝移植后肿瘤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4)肝细胞癌患者肝移植后肿瘤复发预测模型的建立及评价。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将单因素分析P<0.05的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前进法。采用回归系数构建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以曲线下面积进行效能评价。结果(1)随访情况。178例肝细胞癌患者肝移植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6(1~74)个月,其中41例随访期间死亡;61例肿瘤复发,117例无肿瘤复发。肝移植后患者3年、5年总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72.8%、69.9%和57.3%、52.8%。(2)各指标对肝细胞癌患者肝移植后肿瘤复发的预测价值及最佳截断值。受者术前血清甲胎蛋白(AFP)、肿瘤最大径、ALR、GL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AAR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0.70、0.69、0.65、0.64、0.65[95%可信区间(CI)分别为0.68~0.83、0.61~0.79、0.61~0.77、0.57~0.74、0.56~0.73、0.56~0.74,P<0.05],上述各项指标最佳截断值分别为228.00 μg/L、5.25 cm、92.90、122.40、3.00、2.42。(3)影响肝细胞癌患者肝移植后肿瘤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清AFP>228.88 μg/L、肿瘤数目为多发、肿瘤最大径>5.25 cm、ALR>92.90、AAR>2.42是影响肝细胞癌肝移植后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3.13、1.90、2.66、2.40、2.75,95%CI分别为1.81~5.41、1.08~3.35、1.49~4.74、1.40~4.11、1.54~4.91,P<0.05)。(4)肝细胞癌患者肝移植后肿瘤复发预测模型的建立及评价。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纳入术前血清AFP、肿瘤数目、肿瘤最大径、ALR、AAR构建肝细胞癌肝移植后肿瘤复发预测模型;预测模型曲线下面积为0.83(95%CI为0.76~0.89,P<0.05),最佳截断值为5.5,特异度为80.3%,灵敏度为73.8%。178例患者中,110例为肝移植后肿瘤复发低风险(0~5分),68例为肝移植后肿瘤复发高风险(6~16分),高风险患者肝移植后1、3、5年无复发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27.7%、18.2%、18.2%和63.7%、48.9%、48.9%;低风险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92.3%、82.4%、74.6%和90.4%、87.7%、83.6%,两者无复发生存率和总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67.83,21.95,P<0.05)。结论术前血清AFP、肿瘤数目、肿瘤最大径、ALR、AAR是肝细胞癌患者肝移植后肿瘤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以此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