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中医诞生于农耕文明,不同于西医的发展方式,但它有自己独特的底层逻辑,在不断演化的过程中,中医形成了与人类共生的关系。纵观医学史虽然现代西医取得了主导地位,但中医仍有独到优势,中医宝库等待人类的发掘。

  • 标签: 中医 底层逻辑 医学史 共生
  • 简介:[摘要 ] 目的 分析研究逻辑提示对赌徒谬误的影响。方法 选择武警某部士兵 200人进行研究,分组对赌徒谬误进行测试。结果 逻辑提示组的在赌徒谬误下的得分率为 53%,高于为提示组的 36%,但差异不存在统计学的显著意义( P>0.05)。结论 逻辑提示可以对赌徒谬误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

  • 标签: [ ]逻辑提示 赌徒谬误 认知序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慢性疾病轨迹模式为基础的护理在肺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收治的肺癌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基于慢性疾病轨迹模式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肺癌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心理状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生命质量测定量表(EORTC QOL-C30)评价两组患者干预2个月后的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肺癌相关知识掌握率为92.0%,对照组为7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62,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SAS和SDS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2个月后,观察组患者QOL-C30量表总体健康领域评分(64.83±8.51)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93,P<0.01)。干预期间,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00 %,对照组为6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33,P<0.01)。结论以慢性疾病轨迹模式为基础的护理可提高患者对自我疾病的认知,改善负面情绪,提高生活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在肺癌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 标签: 肺肿瘤 慢性疾病轨迹模式 生活质量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咳嗽产生飞沫的传播轨迹及不同口罩对于飞沫的动力学影响。方法基于三维物质点法(MPM3D),建立咳嗽飞沫和口罩防护效果的动力学模型。结果取咳嗽时呼气速度为50 m/s,咳嗽时间为0.75 s,当t=0.05 s时,飞沫会形成体积约为2.75倍口腔体积的雾云;t=0.5 s时,飞沫扩散至周围1.17 m的环境;t=5 s时,飞沫浓度集中于距离地面0.6 m以下的地方;t=10 s时,空气中的飞沫浓度已经较低。N95口罩在1 m之内的穿透率0.06~0.20,在1.5 m以外衰减到≤0.03;一般口罩在1.5 m之内的穿透率0.08~0.40,在2 m以外衰减到≤0.03。结论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因咳嗽喷出的飞沫在0.5 s内可对周围1.17 m的环境形成强烈影响,在5 s之后对大部分成年人的影响较小。距离患者1 m以内,口罩防护效果不佳,在2 m内,N95防护效果较好,在2 m以外,一般口罩和N95口罩均可起到防护作用。

  • 标签: 咳嗽 三维物质点法 动力学模型 飞沫传播 口罩
  • 简介:摘要 : 原发性高血压 (essential hypertension , EH) 是 Frank 于 1911 年提出的。目前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最常见疾病,是全球范围内最大的公共卫生题。原发性高血压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一种常见病,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本文通过对某市居民高血压的患病率与相关影响因素做出调查,从而提出针对高血压的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高血压 逻辑回归方法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寻找利用加速器轨迹日志评估多叶准直器(MLC)性能的解决方案并对TrueBeam加速器MLC评估。方法所有测量在不同机架/小机头组合下各测5次。用动、静态MLC构造宽度1 mm的狭缝,评估加速器小野到位精度控制能力。由MLC重复运动评估其重复性。由MLC构造宽度1 cm的狭缝以不同速度由-7 cm匀速滑至7 cm处停止或立马匀速滑回,评估其匀速、变方向运动。由交叉运动评估其在复杂计划中的表现。结果动静态狭缝野MLC到位准确度高。重复性得机架0°、非0°时MLC误差频谱分布一致,绝对值差0.001 1 mm。机架0°、MLC速度由5 mm/s增至25 mm/s时,其均方误差(RMSE)由0.0150 mm增至0.0598 mm。机架非0°时,RMSE变化趋势一致,但绝对值稍大。MLC变方向运动引起的"超速"较其由静止启动时明显性低,速度在交叉前后无明显变化,速度在设定速度附近上下波动,且与机架角度无关。结论利用轨迹日志评估加速器MLC性能的方法,能对TrueBeam加速器MLC进行详细评估,可用于MLC快速质控。

  • 标签: 轨迹日志 加速器质控 多叶准直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部轨迹听诊法在机械通气患者床旁鼻肠管放置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1日至9月30日收住重症医学科需经幽门后喂养患者,行床旁超声引导下放置鼻肠管。对超声显像不清的48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进行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听诊法,研究组采用腹部轨迹听诊法,将两组听诊结果与X线定位结果进行对照,一致者代表腹部听诊方法有效,并评价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置管耗时、置管过程中生命体征的变化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92%(22/24例),经二次调整总置管成功率达96%(23/24例);对照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67%(16/24例),经二次调整总置管成功率达92%(22/24例);研究组平均置管耗时为(20.79±2.27)min,对照组为(36.35±2.59)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总置管成功率、置管过程中生命体征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轨迹听诊法能明显缩短机械通气患者床旁鼻肠管放置时间,且能提高机械通气患者床旁鼻肠管放置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可在临床重症患者留置鼻肠管中推广应用。

  • 标签: 轨迹听诊法 鼻肠管 肠内营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膀胱癌患者创伤后成长发展轨迹的潜类别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便利选取湖北省肿瘤医院泌尿外科住院的行膀胱电切术或根治性膀胱全切术的215例膀胱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5次追踪调查,采用潜变量增长混合模型及多类别Logistic回归分析数据。结果识别出创伤后成长发展轨迹的4个潜类别:高创伤后成长组(29例)、低创伤后成长组(33例)、创伤后成长快速发展组(69例)、创伤后成长持续下降组(84例)。相对于低创伤后成长组,年长者、非肌层浸润性癌患者更易进入高创伤后成长组;非肌层浸润性癌、男性、在职患者更易进入创伤后成长快速发展组;居住在农村的患者更易进入创伤后成长持续下降组。结论临床医护人员应根据膀胱癌患者创伤后成长的发展轨迹类型制订针对性的个体化干预方案。

  • 标签: 膀胱肿瘤 创伤后成长 发展轨迹 潜变量增长混合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童年期含糖饮料摄入模式对牙周健康的前瞻性影响。方法以安徽省蚌埠市儿童4年随访队列为基础,应用群组轨迹模型(GBTM)建立童年期含糖饮料摄入轨迹发展模型,分别采用线性多元回归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含糖饮料摄入模式不同分组与菌斑指数和牙龈炎发生的关联。结果共有997名儿童纳入分析,其中男童418名,女童579名,第三次随访年龄为(11.00±0.70)岁。GBTM识别出4种含糖饮料摄入模式:持续较低组(80.70%)、渐降组(12.40%)、先升后降组(2.20%)和渐增组(4.70%)。相比于持续较低组,含糖饮料摄入渐增组菌斑指数较高(1.73±0.80 vs. 1.08±0.70)(t=4.00,P<0.001)、牙龈炎检出率(12.80% vs. 3.00%)较高(χ2=12.40,P<0.001)。控制相关混杂因素发现,相比于持续较低组,渐增组和先升后降组菌斑指数分别增加0.58(95%CI:0.27~0.89)和0.38(95%CI:0.03~0.73)。渐增组牙龈炎风险显著增加(OR=4.42,95%CI:1.65~12.20,P=0.003)。结论童年期至青春期过渡阶段含糖饮料摄入较高儿童牙周疾病风险显著增加。

  • 标签: 口腔健康 含糖饮料 群组轨迹模型 队列研究
  • 作者: 尚冉冉 宋成璟 吴海洋 蔡贤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0年第01期
  • 机构:湖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学院,武汉 430061 ,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骨科 湖北省骨创伤救治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武汉 430070 ,湖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学院,武汉 430061;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骨科 湖北省骨创伤救治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武汉 43007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路动力化方形区钛板螺钉系统(DAPSQ)钢板轨迹长度及各分区数字化测量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在14具(22侧)无畸形或骨缺损的成年人干燥骨盆标本上画出DAPSQ钢板轨迹,再用PDS缝线沿DAPSQ钢板轨迹摆放并做好各分区的标记,用游标卡尺在标记后的PDS缝线上分别测量DAPSQ钢板轨迹在耻骨区、方形区、髂骨区的标本实测长度。再将测量后的骨盆标本行CT扫描并三维重建,得到Dicom格式数据,导入Mimics 20.0软件中,将各分区看作圆的一部分,分别测出各圆的直径及各分区对应的弦长,根据公式分别计算耻骨区、方形区、髂骨区DAPSQ钢板轨迹数字化测量长度值。采用组内相关系数分析测量者间的一致性;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种测量方法所得测量值的差异,采用Bland-Altman检验分析两种测量方法的一致性。结果数字化测量DAPSQ钢板轨迹长度值为:耻骨区(60.60±3.79)mm 、方形区(67.48±4.63)mm 、髂骨区(88.20±6.03)mm;标本实测值为:耻骨区(60.38±3.90)mm 、方形区(66.08±3.19)mm 、髂骨区(89.19±4.38)mm;配对t检验显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测量者组内相关系数均>0.8,均为优。Bland-Altman分析显示,除髂骨区两种方法测量有4.5%(1/22)的差值在95%一致性界限以外,其余差值均在95%一致性界限内,一致性较好(P值均>0.05)。结论数字化测量DAPSQ轨迹长度方法可靠,为大数据测量DAPSQ轨迹长度提供可行性的影像学测量方法,进而为标准化DAPSQ钢板的设计与制作提供相关解剖学参数支持。

  • 标签: 骨盆测量 解剖学 骨盆内固定 测量方法 Bland-Altman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肥胖人群的腰围轨迹与新发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相关性。方法以开滦研究中符合入选标准的观察对象组成研究队列,依据观察对象2006-2007、2008-2009、2010-2011年健康体检的腰围数值,使用SAS Proc Traj程序确定4个不同的腰围轨迹组,分别为低、中、中高、高稳定组,随访各组2012-2013、2014-2015、2016-2017年健康体检时NAFLD的发病情况,比较各组NAFLD的累积发病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不同腰围轨迹与新发NAFLD的相关性。结果最终纳入统计分析者共12 477例,其中男性8 181例,女性4 296例。腰围低、中、中高、高稳定组分别为1 026例(8.2%)、5 183例(41.5%)、5 481例(44.0%)、787例(6.3%),随访期间共发生NAFLD 4 123例。NAFLD的累积发病率随着腰围轨迹的升高而增加(分别为21%、43%、59%、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腰围中、中高、高稳定组NAFLD发病风险分别为腰围低稳定组的2.411(95%CI:2.021~2.877)、4.050(95%CI:3.402~4.820)、5.489(95%CI:4.506~6.686)倍(P<0.01);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校正年龄、性别等多种混杂因素后,腰围中、中高、高稳定组NAFLD发病风险仍为腰围低稳定组的2.150(95%CI:1.789~2.582)、3.176(95%CI:2.623~3.846)、3.732(95%CI:2.987~4.662)倍。结论非肥胖人群发生NAFLD的风险随着腰围轨迹的升高而增加,高水平的腰围轨迹是NAFL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肝 腰围轨迹 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质量指数(BMI)轨迹与新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相关性,为NAFLD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开滦研究中符合入选标准的16 388例观察对象组成研究队列,依据观察对象2006-2007、2008-2009、2010-2011年度健康体检的BMI数值,用SAS Proc Traj程序确定4个不同的BMI轨迹组,分别为低稳定组、中稳定组、中高稳定组、高稳定组,随访各组人群2012-2013、2014-2015、2016-2017年度健康体检时NAFLD的发病情况。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观察对象共14 998例,比较4组NAFLD累积发病率的差异,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不同BMI轨迹与新发NAFLD的相关性。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并进行两两比较,方差齐用LSD检验,方差不齐则用Dunnett’s T3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用χ2检验;用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BMI轨迹组NAFLD累积发病率的差异。结果NAFLD的累积发病率随着BMI轨迹的升高而增加,分别为31%、47%、63%、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校正年龄、性别等多种混杂因素后,BMI中稳定组、中高稳定组、高稳定组NAFLD发病风险仍为BMI低稳定组的1.757[95%可信区间(CI):1.589~1.942]、2.612(95%CI:2.353~2.900)、3.566(95%CI:3.129~4.064)倍(P < 0.01)。结论发生NAFLD的风险随着BMI轨迹的升高而增加,BMI长期高水平是NAFL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脂肪肝 体质量指数轨迹 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 现如今,我国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存在很大的风险,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引起的社会性次生灾害风险中,次生性社会稳定风险是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从严重疫情到社会稳定风险的次生机制,存在恐慌型社会稳定风险和压抑型社会稳定风险两种生成逻辑:恐慌型社会稳定风险多见于事件前期,大致遵循“公众本能的风险高估—风险的社会放大形成群体恐慌—恐慌催生过激反应”的生成逻辑;压抑型社会稳定风险多见于事件中后期,大致遵循“压抑—刺激—爆发”的生成逻辑,即严重受灾群体在精神和经济层面的双重压抑,经群外成员恐慌型差别对待等刺激,可能嬗变为相对剥夺感,最终爆发群体泄愤行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次生社会稳定风险的治理,需对这类社会稳定风险进行精准识别,并采取不同的策略精准施治。

  • 标签: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社会性次生灾害风险 次生性社会稳定风险 恐慌型社会稳定风险 压抑型社会稳定风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时序传播图和病例活动轨迹表在描述某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播模式方面的优势,为政府相关部门进行疫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将某地区某时段确诊病例按照其发病时间、年龄、性别、密切接触人数及相互关系,绘制时序传播图和发病前14 d的活动轨迹表。结果截至2020年2月10日,该地区报告的63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中,确诊57例(含死亡1例),无症状感染者6例;输入性病例57例(占总报告病例数的90.48%),聚集性疫情报告病例36例(占总报告病例数的57.14%),病例间互为亲友关系或同乘乘客,病例代际已传播至第4代。结论确诊病例时序传播图和活动轨迹表提示,该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输入性病例为主,聚集性传播成为当地疫情发展的主要构成。确诊病例时序传播图和活动轨迹表简单明了,可一图看懂当地传播模式,值得在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中推广。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时序传播图 活动轨迹 流行病学
  • 简介:摘要"新医科"建设是新时代中国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担当和特殊使命。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既是"新医科"的题中之义,也是医学人文教育的本然追求,更是新时代加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内涵。重庆医科大学坚持以未来人民健康需求为导向,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核心,通过加强顶层设计,进行系统谋划,在教育教学逻辑上进行重新打造,推动"思政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利用学校的校史人文资源,依托融媒体传播优势,发挥实践育人功能,多元并举,努力探索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医学人文教育"新模式。

  • 标签: 新医科 医学人文教育 逻辑路向 创新实践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社区获得性脓毒性休克后1年内儿童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L)中身体和心理社会领域的情况,并探索不良身体和心理社会HRQL预后的相关因素。设计儿童脓毒症后生活评估二次分析(secondary analysis of the life after pediatric sepsis evaluation,LAPSE)。场所美国12家学术型PICUs。对象家庭监护者认为不存在严重基础发育残疾且自社区获得性脓毒性休克住院中存活的≥1月且<18岁患儿。干预措施家庭监护者完成患儿基线(反映入院前状态),入院后7 d及1,3,6和12个月时的儿童生活质量问卷(Pediat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PedsQLTM,2~18岁儿童)或PedsQLTM婴儿量表(<2岁)。较高的PedsQLTM身体和心理社会健康总结得分表明HRQL较好。测量方法与主要结果204名儿童中58名(28.2%)有复杂慢性合并症。复杂慢性合并症患儿基线身体HRQL(62.7±22.6 vs.84.1±19.7,P<0.001)和心理社会HRQL(68.4±14.1 vs.81.2±15.3,P<0.001)明显低于参考常量,而未合并慢性病的患儿基线得分接近参考常量。合并复杂慢性病的儿童恢复到基线HRQL,而未合并患儿则未恢复(身体HRQL 75.3±23.7 vs 83.2±20.1,P=0.008;心理社会HRQL 74.5±18.7 vs 80.5±17.9,P=0.006)年龄<2岁与较高的12月时身体HRQL独立相关,PICU住院期间被医护人员怀疑神经损伤和存在神经检查异常与较低的12月时身体HRQL独立相关。针对颅内压增高的治疗以及1月时应用医疗装置和较低的12月时心理社会HRQL独立相关。结论尽管许多患儿可恢复到基线水平,社区获得性脓毒性休克患儿随后1年内的身体和心理社会HRQL仍较参考常量降低。HRQL较差的危险因素包括住院期间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以及入院后一月时仍依赖医疗装置。

  • 标签: 健康相关生活质量 脓毒症 脓毒性休克 慢性合并症 儿科 儿童 婴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介入治疗后( PCI) ST段回复不良的危险因素,为 AMI分层和预后提供参考。方法:选取 2018年 7月至 2019年 12月 100例我院行 PCI治疗的 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 ST回复情况分为完全回复组和回复不全组,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单因素分析和 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 ST回复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00例 PCI治疗的 AMI患者中 21例( 21..00%) ST段回复不良, 79例( 79.00%) ST段完全回复。单因素分析表明 AMI患者 PCI术后 ST段回复不良与年龄≥ 70岁、血小板糖蛋白拮抗剂未应用、缺血时间长和左前降支病变有关( P< 0.05);而与性别、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吸烟、 PCI病史、陈旧性心肌梗死及冠脉旁路移植术史无关( P> 0.05)。 logistic回归方程表明年龄≥ 70岁、未应用血小板蛋白拮抗剂和缺血时间长是 AMI患者 PCI术后 ST段回复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P< 0.05)。结论:本研究采用体表心电图 ST段回复判断心肌再灌住,操作简单,可用来指导临床工作,备具以上高危因素的患者应该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提高心肌的再灌住。术前做好沟通,预测手术风险;术中避免加重心肌细胞的再灌住损伤,及早应用血小板糖蛋白拮抗剂。术后进行抗血小板治疗,注意围手术期管理。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ST段回复不良 logistic回归分析 血小板糖蛋白拮抗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