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一、引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为重要依托,并结合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包括自我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为更好地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各科教师应尝试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首先,学科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表现出各种心理品质、心理状态、人际关系、人生观、价值观等,这使得教师容易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其次,中小学学科教学教材本身就含有大量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材料。如语文课文《谈骨气》,在学习这篇课文后,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人的强烈自尊和骨气所在,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此外,中小学学科教学是在师生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的,这个过程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极大,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可以使教师自觉地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在课堂上营造促进心理健康的氛围。
简介:学习者的知识观、学习观又称“认识论”。本研究采用问卷法,以初一下半学期学生为被试,分别从“机械-辩证”、“零散-联系”以及“接收-建构”和“零散-整合”的维度,分析了被试对知识和对学习的看法。结果发现:1.被试在知识观、学习观上开始表现出辩证的、联系的、建构的倾向,但还不够充分。2.知识观的“机械-辩证”与学习观的“接收-建构”之间以及学习观的“接收-建构”与“零散-整合”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P<.05)。3.一般智力水平与知识观之间表现出较显著的正相关(P<.05或.05<P<.10),与学习观之间的相关不显著。4.知识观、学习观与数学成绩之间相关显著,但在考虑了智力的影响之后,它们的回归效应不显著。
简介:针对我国心理学专业“实验心理学”本科教学现状,调查了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120所大学的164名“实验心理学”任课教师。结果发现:大部分高校将实验心理学课安排在了第二学年;教学课时在60以上;实际课时越高,其期望课时也越高;讲授《实验心理学》课的教师主要是讲师和副教授,教授较少;实验室面积在160平方米以上的高校占了一半以上,但实验室建设仍被认为是教学的主要困难来源;86.3%的教师会在教学方法上重视实验操作;教师大都受科研压力之苦;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制约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教学难点主要来自实验设计;针对实验心理学任课教师的培训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