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3例纵隔肿瘤伴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患者行全上腔静脉置换术,根据3D-CTBA重建影像技术进行术前手术规划,确定上腔静脉、左无名静脉、右无名静脉的形态、直径、受累范围和纵隔病灶的大小、部位。充分术前准备,麻醉干预。按照3D-CTBA重建结果,术中精准分离肿瘤周围组织,切除被侵组织肿瘤病灶和受累的上腔静脉、左无名静脉、右无名静脉部分。完整切除纵隔肿瘤,应用合适材料(人工血管、自体心包)行上腔静脉、左无名静脉、右无名静脉血管吻合重建。平均病灶直径7.5 cm,平均手术时间306 min,平均术中出血183 ml。术后病理诊断侵袭性胸腺瘤2例,胸腺癌1例。3例患者上腔静脉梗阻症状均得到改善,无围手术期死亡,随访至今均生存。
简介:摘要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已成为老年主动脉瓣狭窄的主流治疗方式。股动脉入路是TAVR的首选入路,90%以上的患者可经股动脉完成TAVR,替代入路包括经锁骨下动脉、经腋动脉、经颈动脉、经升主动脉和经心尖入路。对于常规经股动脉或上述替代入路均不适合的患者,近年来国际上报道了经腔静脉入路,但该入路操作步骤相对复杂、技术要求高,在国内尚未见报道。该文报道1例具有明确TAVR指征,但股动脉入路和常规替代入路均不适合的主动脉瓣狭窄病例,通过建立腔静脉至腹主动脉通路成功完成TAVR,植入球扩式脉瓣系统。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6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包括患者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应用常规方案进行,则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取脑脊液置换术方案治疗,对比和分析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几率。结果经过数据分析得出,观察组患者在7d、14d内头痛持续分别为8(26.67%)、3(10.00%),而对照组患者在7d、14d内头痛持续分别为20(66.67%)、12(40.00%),对照组患者效果明显不如观察组,且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蛛网膜下腔出现患者在进行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脑脊液置换术治疗,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而且减少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提高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研究和分析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脑脊液置换术的价值和意义。方法抽取60例于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取脑脊液置换术方案治疗,而对照组患者则仅采取常规方案治疗,对比和分析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统计分析发现,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不如观察组患者,且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蛛网膜下腔出现患者在进行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脑脊液置换术治疗,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而且减少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子宫内膜癌是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对于复发性子宫内膜癌患者,即使无法完整切除病灶,不同程度的减瘤术也能缩小肿瘤体积,延长生存时间,改善预后。本文报道了1例低分化子宫内膜样癌Ⅲc期术后腹腔复发侵及下腔静脉行减瘤术及下腔静脉人工血管置换术患者,围术期风险可控,无特殊并发症发生,术后短期随访病情缓解。
简介: [摘要 ] 目的 为了进一步提高该院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效果并减少各种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探讨和研究在治疗过程中采取脑脊液置换术的安全性和意义。方法 按照随机双盲对照的原则将 2014年 1月— 2015年 1月在我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 6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包括患者 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应用常规方案进行,则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取脑脊液置换术方案治疗,对比和分析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几率。 结果 经过数据分析得出,观察组患者在 7 d、 14 d内头痛持续分别为 8( 26.67%)、 3( 10.00%),而对照组患者在 7 d、 14 d内头痛持续分别为 20( 66.67%)、 12( 40.00%),对照组患者效果明显不如观察组,且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蛛网膜下腔出现患者在进行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脑脊液置换术治疗,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而且减少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 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脊液置换术;疗效;并发症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该院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效果并减少各种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探讨和研究在治疗过程中采取脑脊液置换术的安全性和意义。方法按照随机双盲对照的原则将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6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包括患者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应用常规方案进行,则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取脑脊液置换术方案治疗,对比和分析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几率。结果经过数据分析得出,观察组患者在7d、14d内头痛持续分别为8(26.67%)、3(10.00%),而对照组患者在7d、14d内头痛持续分别为20(66.67%)、12(40.00%),对照组患者效果明显不如观察组,且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蛛网膜下腔出现患者在进行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脑脊液置换术治疗,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而且减少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人工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始发于术中,肺栓塞和DVT有一定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因此,对下肢大关节置换手术应采取预防措施;即便如此,择期关节置换手术的血栓栓塞并发症仍有很高的风险。早期DVT监测以及系统性抗凝预防DVT非常重要,一螳高危患者需要延长预防治疗。术后用超声常规监测DVT可能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早期联合低分子肝素和机械方式可能比单一方法有效。但是,对一些抗凝药物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仍有争议,血肿形成的发生率和程度应该引起注意。DVT预防治疗的安全性和性价比仍有很多不确定性,所以,按循证医学的观点,要进行多中心的前瞻随机对照研究才能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磁吻合(MCA)完成犬下腔静脉(IVC)人工血管置换,与传统缝合方法进行吻合口比较。方法西安交通大学动物实验中心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提供成年家犬16只,编号后随机分为MCA组(n=8)与手工缝合(TMS)组(n=8),接受IVC部分切除后行人工血管置换,扫描电镜观察术后4、8、12周及24周吻合口内皮细胞生长情况,吻合口标本进行组织染色观察,并比较瘢痕增生程度。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电镜观察,MCA组人工血管吻合口内膜光滑,内皮细胞排列整齐,形态规则,TMS组吻合口内膜不完整,内皮细胞排列紊乱,形态不规则。组织学观察,MCA组吻合口血管壁对位整齐,血管内膜覆盖吻合口,术后12周吻合口呈慢性炎性反应,24周无明显炎性反应;TMS组吻合口缝线异物残留,瘢痕增生明显[(1.28±1.34) mm比(3.31±1.67) mm,t=4.115,P<0.05]。结论MCA组较TMS组人工血管吻合更理想,内皮细胞层光滑,无异物残留,炎性反应轻微。MCA技术实现下腔静脉人工血管置换效果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