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治疗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的护理效果。方法:抽取2023年3月30日起在我院进行为期一年治疗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5例纳入研究,对其实施相应的护理方案,并观察患者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治疗后的术前、术后超声参数与心功能指标。结果:术后,患者的超声参数中Vmax(最大流速)、maxPG(最大压力梯度)、meamPG(平均压力梯度)较手术前有所下降,而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手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减少重度高危主动脉狭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风险,促进患者的恢复并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预后,可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治疗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的护理效果。方法:抽取2023年3月30日起在我院进行为期一年治疗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5例纳入研究,对其实施相应的护理方案,并观察患者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治疗后的术前、术后超声参数与心功能指标。结果:术后,患者的超声参数中Vmax(最大流速)、maxPG(最大压力梯度)、meamPG(平均压力梯度)较手术前有所下降,而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手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减少重度高危主动脉狭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风险,促进患者的恢复并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预后,可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治疗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的护理措施。方法:研究选取我院2022年1月-12月收治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100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护理干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血压控制水平好转,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实施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治疗时,实施护理干预,有效改善生活质量,护理效果显著,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简介:【摘要】 主动脉瓣重度狭窄因解剖学结构复杂,使经导管行主动脉置换术难度增大,术后并发症增多,总结其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可有效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本文报告 1 例经导管行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患者的护理体会。护理措施包括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康复运动指导等。患者术后病情稳定转科,随访至今,患者情况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后动脉瓣狭窄患者的康复护理策略,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TAVR治疗的120例动脉瓣狭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康复护理组,每组60例。常规护理组接受基本术后护理,康复护理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早期活动、呼吸功能训练、肌力训练、心理支持和营养支持。观察指标包括术后恢复情况、心功能评估(NYHA心功能分级和6分钟步行试验)和生活质量(SF-36生活质量问卷)。结果:康复护理组的术后住院时间较常规护理组明显缩短(P<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虽较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8)。康复护理组的NYHA心功能分级有显著改善(P<0.01),6分钟步行试验的平均步行距离较常规护理组显著增加(P<0.01)。SF-36生活质量评分在康复护理组亦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康复护理能够有效促进TAVR术后患者的恢复,改善心功能和生活质量,为临床提供科学、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简介:颈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动脉硬化的形式,指的是颈动脉内膜下层(即动脉壁的内层)的脂质沉积和钙化。这一过程会导致动脉壁逐渐增厚、失去弹性,并最终形成动脉斑块。颈动脉是连接心脏和大脑的重要血管之一,而斑块的形成会导致血流受阻,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那么,什么是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狭窄的症状有哪些?如何通过超声检查对颈动脉狭窄的程度进行分类?如何对颈动脉狭窄进行治疗?接下来针对上述问题进行相应的阐述,做好相关科普工作,希望对于大家有所帮助!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64排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对冠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23年1月-2024年1月住院的疑似冠脉狭窄患者50例,均行64排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1周后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证实,并将其作为诊断的“金标准”,综合分析64排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结果 经64排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确诊34例,诊断正确33例,误诊1例,误诊率2.94%,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是89.19%、92.31%、97.06%和75.00%。结论 64排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是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一种有效方法,它具有高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能力,图像清晰,扫描时间短,能有效地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的位置和程度,为临床提供高质量的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经皮腔内肾动脉成形术(PTRA)在治疗肾动脉狭窄中的中长期效果。方法:研究采用对照试验设计,研究对象为2020年6月-2023年6月患者40例,通过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对照组患者将接受传统的常规治疗,在实验组患者将接受经皮腔内肾动脉成形术治疗,观察患者的血压控制、肾功能改善、复发率、生活质量和并发症等指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实验组在血压控制、肾功能改善、复发率、生活质量和并发症方面均有显著改善,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结论:因此,经皮腔内肾动脉成形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肾动脉狭窄的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就PDCA模式在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老年患者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本次入选人员均选自2023年5月至2024年5月我院收治的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融入 PDCA模式,比较两组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运用PDCA模式后,其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等短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PDCA模式应用于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老年患者具有显著的临床护理效果,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 在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对其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50例是接受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对比护理质量和护理风险发生率,研究时间2023.9~2024.8。结果 观察组的护理风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于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患者,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可以优化护理质量, 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值得研究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在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36例行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的患者纳入研究,术中进行运动诱发电位(MEP)、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和脑电图(EEG)监测。比较不同监测模式的严重报警和次要报警发生率,以及灵敏度、特异度和诊断符合率。结果:3项联合监测时严重报警和次要报警发生率均高于单项监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项联合监测的特异度为100.0%,诊断符合率为91.5%,灵敏度为91.5%,高于各单项监测(P<0.05)。结论:神经电生理监测在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特别是MEP、SEP和EEG联合应用,可以有效提升诊断符合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