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提要:肾动脉脉狭窄(renalarterystenosis,RAS)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常见表现,RAS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以及病死率明显增高,是心血管疾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其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等各种机制促进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RAS治疗包括药物与肾动脉血运重建术,目标主要围绕挽救缺血肾脏、控制高血压以及缓解肺水肿、心绞痛展开,近年RAS在心血管系统的地位及治疗影响成为学界研究热点.
简介:摘要目的对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肾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简单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收治的肾动脉狭窄患者100例,将其均分为两组,分别作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对照组患者采用肾动脉造影进行检查,对观察组患者实施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诊断,对两组患者的诊断精准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共检出77条狭窄肾动脉,然而对照组患者共检出72条狭窄肾动脉,其误诊率为13.00%,漏诊率为5.00%。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相符率随着血管闭塞程度的不断加深依次呈递增趋势,其完全闭塞组和重度狭窄组为100%符合率。观察组的检查结果显示,重度狭窄组的AC、EDV及PSV都要明显高于中度狭窄组,同时中度狭窄组的上述指标则要明显搞过轻度狭窄组,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彩色多普勒超声应用于肾动脉狭窄诊断中能够显著提升诊断中的精准率,其AC、EDV及PSV参数对患者肾动脉狭窄程度的判定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目的评价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治疗颈动脉术后再狭窄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支架置入治疗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或CAS后再狭窄的19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为48~78岁,平均(61.5±8.6)岁.其中CAS后再狭窄9例,CEA后再狭窄10例,均经DSA确诊,并行CAS治疗再狭窄,术前及术后第2天均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查,术后1、3、6、12个月门诊随访.结果对19例患者均成功置入支架,未出现并发症,残余狭窄率均〈20%.术后患者自觉神经缺损症状消失.术后各时间点随访均未发现心肌梗死、卒中及死亡事件.随访终点时患者均无临床症状,复查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均未显示再狭窄.结论CAS治疗颈动脉术后再狭窄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简介:目的:观察强化他汀治疗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中的疗效。方法选择120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采用随机表法分为A组(阿托伐他汀10mg/d)、B组(20mg/d)和C组(40mg/d)各40例,治疗至少持续12个月,随访12个月,观察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及治疗前后脑血流灌注值的变化,评价强化调脂疗效。结果3组在治疗后12个月随访时,A组、B组和C组脑血管终点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6.3%、13.5%和5.4%;A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12个月,3组相对脑血流量和相对脑血容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相对达峰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12个月的强化调脂治疗(40mg/d)可以减少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提高缺血区脑组织血流灌注。
简介:目的探讨带腓动脉干的小腿外侧皮瓣修复足部皮肤缺损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本组共33例(男25例,女8例),创面6.0cm×7.5cm~25.0cm×12.0cm。从小腿外侧切取带蒂皮瓣,无张力状况下旋转覆盖于受区,腓肠神经与足背皮神经吻合,皮瓣下置引流将创面缝合。结果33例逆行腓动脉岛状皮瓣均成活,29例获得5~23个月的随访,修复足跟部及足底部的吻合皮神经的19例患者例中有17例于术后5~13个月感觉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逆行腓动脉岛状皮瓣修复足部皮肤缺损的成功率高,皮瓣不易破溃,皮下脂肪少,外形美观,是临床修复足部大面积皮肤缺损的一种良好手段。
简介:患者,女,48岁,因“间断头晕7个月余,左锁骨下动脉支架植入术后7个月”入院,患者7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肢桡动脉及肱动脉搏动减弱,自述左上肢血压110/70mmHg,右上肢血压144/90mmHg(1mmHg=0.133kPa)。于外院行脑血管造影提示左锁骨下动脉狭窄,同期行左锁骨下动脉支架植入术,术中释放ExpressLD8/17mm球扩式支架一枚。术后左上肢桡、肱动脉搏动改善,双上肢收缩压差值降至15mmHg,头晕症状缓解。3个月前患者再次出现左上肢动脉搏动减弱及头晕症状,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左锁骨下动脉管腔狭窄率大于70%。患者既往高血压病史8年,规律口服降压药(硝苯地平控释片30mg/d),血压控制在140-160/80-90mmHg之间;高血脂病史8年;支架植入术后规律口服抗血小板聚集及他汀类药物(阿司匹林100mg/d,氢氯吡格雷片75mg/d,阿托伐他汀20mg/d)。患者无糖尿病、冠心病病史;无吸烟及饮酒史。入院时查体:体温36.5℃,脉搏72次/分,呼吸19次/分,血压120/80mmHg(左上肢),150/90mmHg(右上肢),心肺腹查体未见异常,左上肢桡、肱动脉搏动较右侧弱。神经系统查体:神志清楚,语言流利,双侧瞳孔等大正圆,对光反应灵敏,双眼球各向运动充分自如,无复视及眼震,双侧额纹对称,双侧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咽反射存在,转颈耸肩对称有力,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四肢腱反射正常,双侧巴氏征阴性,双侧深浅感觉查体对称,指鼻及跟膝胫试验尚稳准,颈软,无抵抗,脑膜刺激征阴性。实验室检查提示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均正常,风湿、免疫、补体、血沉、C-反应蛋白亦正常,仅高密度脂蛋白值略低:0.78mmol/L(正常为>1.04mmol/L)。胸片、心电图及心脏彩超未见异常。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治疗颈动脉硬化粥样狭窄患者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011~2013年我院收治的58例颈动脉硬化粥样狭窄患者进行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29例,将其中实施常规西药(辛伐他汀)治疗者设为对照组,将在对照组治疗的条件下施加丹黄通脉胶囊治疗者设为观察组,评估两组病例的临床治疗结局,总结治疗经验。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斑块面积是(0.13±0.04)cm2,较之治疗前、对照组更为理想,比较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及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LDL-C)均要较治疗前有显著性改善(P<0.05),且除TC外,其余3项血脂指标均要较对照组有优越性(P<0.05)。结论为颈动脉硬化粥样狭窄患者提供丹黄通脉胶囊进行治疗,有利于缩小患者的斑块面积,改善其血脂水平,临床疗效相对理想、可靠,是今后医院单位提高本病治疗水平的关键,建议临床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