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脊柱创伤低场磁共振(MRI)的影像学表现,探讨低场强MRI在脊柱创伤中的价值与限度,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脊柱损伤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MRI扫描使用东芝开放式0.35T机器,检查序列包括SE-T1WI、SE-T2WI、FFE-T2WI。结果颈椎骨折15例,胸椎骨折8例,腰椎骨折25例,合并椎间盘碎裂或单纯性椎间盘突出16例,脊柱滑脱10例,脊髓损伤16例,MRI表现多样。结论低场MRI能全方位反映脊柱及脊髓损伤的程度与病理变化,对脊髓、椎间盘、韧带及其它软组织的损伤做出评价,是临床诊断、治疗评价和改善预后的最佳检查方法,特别是对X线、CT不能发现的骨挫伤具有重要诊断意义,但对附件骨折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简介:目的探讨低场磁共振FLAIR序列对脑部病变的诊断准确性,并与常规T2WI序列比较。方法120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脑部病变患者均经低场磁共振FLAIR序列与常规T2WI序列检查,对获自两种技术的病灶检出率及病灶内部结构与边缘的显示程度进行了比较。结果在120例的262个脑部病变中,FLAIR序列的检出率为98.5%(258/262),而常规T2WI序列为82.4%(216/262);FLAIR序列良好显示病灶内部结构与边缘比例为66.3%(171/258),而常规T2WI序列仅为13.4%(29/216),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在低场MRI中,FLAIR序列显示脑皮层、皮层下和脑室旁病灶的敏感性明显高于常规T2WI序列,且能获得更多的病理信息。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颅内血肿术后6周内MRI表现,分析评价其临床价值,指导临床治疗。方法收集选择60例脑外伤与高血压颅内出血术后MRI资料,男性51例,女性9例,年龄在10至65岁,平均年龄48岁,这些病例先后在2天至6周内进行四次以上磁共振检查,对这些术后MRI影像资料分析整理。结果21例血肿基本清除,37例血肿缩小,2例脑内血肿变化不大,2例术区引流管浅或不在血肿内,6例脑疝征象解除或减轻,术区残留血吸收消失一般要1-4周;术区周围脑组织肿胀、水肿减轻至消失需一周至一个月左右;手术创口处脑疝7例,迟发脑内出血2例,硬膜下积液9例,术后并发脑梗塞1例。结论除非病情有特殊变化,常规术后48小时内复查,术后一周再复查一次,以后可根据病情2-3周复查一次。低场磁共振能准确显示血肿大小、术区残留血量和脑疝的变化情况、引流管的位置,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观察脑水肿程度及吸收消失过程,在判断残留血量的敏感性上优于CT,能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准确依据,指导临床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场核磁共振诊断早期脑出血临床效果。方法在本院选取2009年2月到2012年3月经临床确诊为早期脑出血的患者60例和早期脑梗死的患者60例,低场核磁共振常规扫描,观察每组患者各自的影像学特点。结果经低场核磁共振检测后,60例早期脑出血患者中出现环形征(54)、周围水肿带(48)、病灶形状程楔形或脑回样(2)其他形状(58)。早期脑梗死组中出现环形征(0)、周围水肿带(10)、病灶形状程楔形或脑回样(36)其他形状(24)。计算得P值<0.05,故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低场核磁共振能够准确的诊断出早期脑出血,很好的区别早期脑梗死与早期脑出血。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应用低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急性脑梗死中的诊断作用。方法 选择我院的80例起病时间在5h之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为其实施常规MRI、水抑制FLAIR和DWI扫查,同时对急性脑梗死在常规MRI和DWI中的检测结果予以比较分析。结果 80例脑梗死患者于DWI内全部呈现为阳性结果,并且显示率达到了100.00%,但在T2WI内之后56例表现为阳性,显示率70.00%,有差异P<0.05。患病时间为1d内,DWI呈现的梗死区域超过T2WI。结论 和常规的检查手段对比,应用DWI的效果更佳,有更高的信号强度,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优势非常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性脑出血患者应用低场磁共振诊断(MRI)的结果和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24例作为试验组,脑梗死患者24例作为对照组,均采用低场磁共振扫描头颅常规轴位。观察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和MRI特征,分析总结脑出血的MRI表现。结果患者出血部位包括基底节9例(26.5%)、丘脑5例(20.8%),额叶3例(12.5%)、顶叶5例(20.8%)、其它2例(8.3%);出血灶以不规则形态、存在环形征、合并水肿带为主,和脑梗死患者相比差异鲜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出血应用低场磁共振诊断效果确切,能够明确出血部位、病灶形态,具有较高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