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根据天津石化聚丙烯工艺特点,介绍了无规共聚产品的生产要点,并且根据生产无规共聚产品时环管反应器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旨在提高无规共聚牌号生产时环管反应器的稳定性,保证装置长周期稳定运行。

  • 标签: 聚丙烯 无规共聚 环管温度 产品质量
  • 简介:摘要:本文重点探究聚乳酸和乳酸-乙醇酸共聚物的溶液热力学,向对聚乳酸和乳酸-乙醇酸做出相关概述,随后进行聚乳酸和乳酸-乙醇酸共聚物的试验分析,得出聚乳酸三维溶度参数、、,分别为17.969、6.707、7.324,总溶度参数为20.531,乳酸-乙醇酸共聚物三维溶度参数、、,分别为17.083、6.939、8.650,总融度参数为20.367,并且在,乳酸及乙醇酸升高下,溶度参数也会有所提升。

  • 标签: 聚乳酸 乳酸-乙醇酸 溶液热力学
  • 简介:摘要:介绍了一种制备新型、高效聚合物降粘剂的方法。以苯乙烯(St)和衣康酸(IA)为单体,采用光诱导自由基聚合反应,制得衣康酸-苯乙烯共聚物。然后,将苯乙烯-衣康酸共聚物作为降粘剂,研究其对深井原油的降黏效果。在深井的钻井过程中,井越深,井筒温度越高,然而高温会使钻井液稠化,而要解决高温钻井液稠化,必须添加耐高温钻井液降粘剂达到钻井液体系降黏的效果。目前,以合成很多含衣康酸(IA)单体的聚合产品,实验与现场应用效果良好耐温170-230℃,但是并不能满足更加苛刻的深井、超深井条件,因此我们对降黏机理以及功能基团进行分析,合成了衣康酸苯乙烯耐高温的聚合降粘剂,衣康酸的性质十分活泼是因为分子内部有一个双键和非常活泼的羧基,且羧基和双键呈共轭关系,因此衣康酸除可自身聚合还可和不同数目的其他单体聚合成高分子。其中由于苯乙烯中苯环刚性结构和共轭双键使其容易双烯聚合,因此衣康酸苯乙烯共聚物具有很好的耐高温能力。因此研究了水基钻井液降粘剂苯乙烯一衣康酸共聚物的合成方法,以衣康酸(IA)、苯乙烯(St)为单体,以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为溶剂,以四氯化碳为引发剂,采用了光诱导法,制得了衣康酸-苯乙烯二元聚合物。系统考察了聚合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单体配比、引发剂用量、还原剂用量、催化剂用量等对聚合物产率的影响,并确定出最佳合成条件。 

  • 标签: 衣康酸-苯乙烯聚合物 光诱导 衣康酸 苯乙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部多形性角膜营养不良(PPCD)在共聚焦显微镜下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诊断为PPCD的18例(27只眼)患者资料,其中男性10例,女性8例。年龄(23.61±14.81)岁。单眼和双眼发病的患者各9例。所有患者均行裂隙灯显微镜和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分析视力、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不同分型PPCD在共聚焦显微镜下的影像学特征。结果患眼最佳矫正视力为0.76±0.33,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1 723.6±698.3)个/mm2。1型PPCD的主要共聚焦显微镜下影像学表现:Descemet膜可见鳞片状或同心圆状高反光区及圆形或椭圆形低反光暗区,角膜内皮层可见“弹坑状”或“火山口状”暗区;2型PPCD主要表现:Descemet膜条带状、片状高反光,可伴纤维条索样改变以及囊泡状低反光暗区,角膜内皮层可见脊状结构和沟槽状暗区;3型PPCD表现:角膜内皮细胞失去正常六边形的形态,呈上皮细胞样化生。结论PPCD主要累及Descemet膜和角膜内皮层,使用共聚焦显微镜可观察到Descemet膜高反光增厚、角膜内皮层暗区及角膜内皮细胞的上皮样化生等独特的影像学特征,是临床诊断及动态监测PPCD的重要方法。

  • 标签: 角膜营养不良,遗传性 显微镜检查,共焦 角膜后弹力层 内皮,角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使用活体共聚焦显微镜(IVCM)角膜神经图像拼接方法分析干眼患者角膜神经形态特点及其与干眼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21年1─5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干眼患者16例(16眼)。所有患者均进行无创伤泪河高度(NITMH)、无创伤泪膜破裂时间(NITBUT)、荧光素染色泪膜破裂时间(TBUT)、角膜荧光素染色(FL)评分、睑板腺缺失比例、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ⅠT)、IVCM等检查。分别使用传统方法和新的拼接图像处理方法分析患者角膜上皮下神经图像面积、神经总长度、神经密度、平均神经长度、最长神经长度、最短神经长度、神经数量、神经数量密度等指标。纳入右眼数据进行分析。2种方法间角膜神经分析的数据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干眼临床指标与角膜神经分析数据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新的拼接图像分析方法在角膜上皮下神经图像面积、神经总长度、神经密度、平均神经长度、最长神经长度、神经数量方面均明显大于传统分析方法(均P<0.05);最短神经长度较传统分析方法短(P<0.001);神经数量密度较传统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使用传统分析方法时,NIKBUT与平均神经长度、神经数量、神经数量密度均有相关性(r=0.52,P=0.037;r=-0.62,P=0.011;r=-0.62,P=0.011),其余干眼指标与角膜神经指标均无相关性。而使用拼接图像分析方法时,NIKBUT与平均神经密度呈负相关(r=-0.56,P=0.025),其余干眼指标与角膜神经指标均无相关性。结论:相比传统分析方法,新的拼接图像分析方法可获得更大角膜神经分析面积。2种分析方法的角膜神经分析结果不同,部分干眼指标与角膜神经分析结果的相关性也不同。新的共聚焦显微镜图像拼接分析方法能够更准确、更可靠地评估干眼患者角膜上皮下神经情况。

  • 标签: 角膜神经 干眼 共聚焦显微镜 图像拼接方法
  • 简介:摘要激光共聚焦显微内镜是一种可以配合各种内镜技术对消化系统器官进行探查,获得细胞层面实时组织微观结构,进行“活体病理诊断”的内镜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诊疗。大量文献表明,激光共聚焦显微内镜在判断病变良恶性方面具有很大优势,本文对该技术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

  • 标签: 消化系统疾病 内镜检查 激光共聚焦显微内镜
  • 简介:摘要: F1815是丁烯-1、己烯-1及乙烯共聚合的方式,采用天津石化自主研发的高活性催化剂在气相流化床反应器中产出的三元共聚聚乙烯产品。本文主要研究了F1815在重包装膜上的应用试验,并简单叙述了F1815的生产切换过程以及产品性能分析。

  • 标签: 三元共聚 重包装膜 应用试验
  • 简介:摘要角膜共聚焦显微镜(corneal confocal microscopy, CCM)是一种活体角膜成像技术,可直接实时量化角膜神经纤维,具有无创、客观和敏感性高的特点。CCM不仅可用于角膜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评估,在一些周围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例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帕金森病等的诊断和预后评估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此外,角膜神经纤维变化可间接反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严重程度,有望成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无创性生物成像标志物。文章就CCM及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提供更优的手段。

  • 标签: 脑血管意外 脑缺血 显微镜检查,共焦 角膜 神经纤维
  • 简介: 摘要:目的:分析在膀胱恶性肿瘤诊断中应用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CLE)的价值,为疾病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将医院收治的21例膀胱恶性肿瘤患者作为主体,全部患者均采取白膀胱镜(WLC)+CLE检查,对其临床资料实施分析,予以可疑病灶者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对于切除病灶实施病理学检查,同时与WLC、CLE结果进行比较,病例选择日期为2019年1月-2022年5月。结果:21例患者均顺利完整了手术治疗,均未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21例患者共有27例病灶,病灶形态包括14个乳头状病灶,13例扁平状病灶。根据病灶的部位进行分类,16个膀胱左侧壁,5个膀胱底壁,3个膀胱右侧壁,3个膀胱前壁近颈口。根据病理进行分类,有7个低级别乳头状尿路上皮癌(TaLG),6个高级别乳头状尿路上皮癌(TaLG),3个原位癌,3个高级别浸润性尿路上皮癌,2个腺性膀胱炎,3个膀胱慢性炎,2个重度异型增生,1例电切后瘢痕。结论:在膀胱恶性肿瘤的诊断中,CLE检查可通过显微细胞层面实时成像膀胱黏膜上皮病灶,尤其在区分扁平病灶方面的应用价值更为显著。

  • 标签: 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 膀胱恶性肿瘤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苯乙烯/丙烯腈/马来酸酐共聚物(SMA-800)对PC/ABS合金性能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SMA-800的加入有利于提高PC/ABS合金的力学性能,但会降低合金的流动性。通过扫描电镜发现,SMA-800的加入有利于改善橡胶相的分散,有助于橡胶相的细化,改善PC/ABS合金的界面结合力,提升合金的性能。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共聚焦激光后照法(RM-SLO)眼底成像对不同类型糖尿病黄斑水肿(DME)的检出率,初步分析其与黄斑中心凹厚度(CMT)、黄斑体积的相关性。方法2021年3~5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检查确诊的DME患者40例65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RM-SLO眼底成像检查;同时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47只眼。采用超广角激光眼底成像系统Mirante SLO行RM-SLO眼底成像检查,包括右侧、左侧后照法(RMDR、RMDL)眼底成像。RMDR、RMDL眼底成像中一项及以上能识别DME则定义为RM-SLO能识别DME。采用OCT设备自带软件测量CMT、距中心凹6 mm处黄斑体积。根据DME在OCT、FFA图像上的特征分别分为弥漫性视网膜增厚(DRT)型、黄斑囊样水肿(CME)型、浆液性视网膜脱离(SRD)型和局灶性渗漏型、弥漫性渗漏型、弥漫性囊性渗漏型。观察RMDR、RMDL眼底成像在不同分型DME中的检出情况以及检出DME的一致性。能否被RM-SLO识别DME者之间CMT、黄斑体积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RM-SLO检出情况与DME类型、CMT、黄斑体积的相关性以及BCVA与DME类型、CMT、黄斑体积相关性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65只眼中,RMDR、RMDL眼底成像检出DME分别为46(70.77%,46/65)、48(73.85%,48/65)只眼;RMDR、RMDL眼底成像对DME检出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0.770,P<0.001)。RMDR、RMDL眼底成像对DRT型、CME型、SRD型的检出率分别为42.11%(8/19)、57.89%(11/19),77.78 %(28/36)、77.78%(28/36)和100.00 %(10/10)、90.00%(9/10);对局灶性渗漏型、弥漫性渗漏型、弥漫性囊性渗漏型的检出率分别为68.75%(11/16)、62.50%(10/16),68.00 %(17/25)、76.00%(19/25)和100.00%(6/6)、100.00%(6/6)。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RM-SLO能否识别DME与CMT、OCT分型呈显著相关(r=0.310、0.365,P=0.120、0.003);与FFA分型、黄斑体积无相关性(r=0.113、0.117,P=0.449、0.352)。BCVA与CMT及黄斑体积呈显著相关(r=0.307、0.269,P=0.013、0.030);与OCT、FFA分型均无相关性(r=0.051、0.175,P=0.684、0.240)。结论RM-SLO眼底成像中RMDR、RMDL诊断DME的一致性较好;对DRT型及CMT较小的DME不易识别。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黄斑水肿 显微镜检查,共焦 检出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进展期圆锥角膜行角膜胶原交联术后早期共聚焦显微镜下的组织形态学改变。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应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2017年9月至2019年3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眼科行角膜胶原交联术的进展期圆锥角膜患者23例(32只眼),其中男性15例(24只眼),女性8例(8只眼);年龄(26±10)岁。所有患者于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应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角膜组织结构改变、定量记录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基质细胞、内皮细胞密度和基质结构改变的深度并进行对比分析。不同时间的总体差异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或Friedman检验,不同时间的差异的多重比较采用LSD-t检验或Bonferroni校正。结果角膜胶原交联术后1周,角膜上皮细胞处于修复期,表现为上皮基底细胞核增大、反射增强,上皮下可见活化细胞,浅基质肿胀呈海绵状,深基质肿胀呈不均匀斑块状或条索状,反射强。术后1个月,上皮基底细胞恢复,上皮下神经开始生长,浅基质持续呈海绵状肿胀,反射进一步增强,深基质肿胀呈更粗大的斑块或条索样结构并持续至术后3个月。术前与术后3个月内,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3.30,P<0.001),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密度分别为(0.51±0.31)、(3.65±2.21)、(8.50±4.02)mm/mm2,与术前的(14.60±2.57)mm/mm2相比均明显降低(均P<0.05);不同时间点角膜前部基质细胞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48,P<0.001),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角膜前部基质细胞密度分别为2.00(1.00,5.75)、2.50(1.00,5.75)、79.00(64.25,94.00)个/mm2,与术前的347.00(345.00,395.75)个/mm2相比均明显降低(均P<0.05)。术后3个月内角膜基质结构改变的深度范围为(400.56±86.12)μm: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分别为(402.13±89.20)、(399.88±85.92)、(399.69±85.94)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0,P=0.455)。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角膜后部基质细胞密度[术前为(260.6±33.2)个/mm2,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分别为(264.4±44.5)、(263.9±37.6)、(266.3±40.2)个/mm2]和内皮细胞密度[术前为(2 707.1±152.6)个/mm2,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分别为(2 704.2±148.5)、(2 705.6±152.6)、(2 704.5±150.1)个/mm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38,1.01;P=0.259,0.351)。结论圆锥角膜行角膜胶原交联术后早期,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角膜上皮和上皮下神经的改变呈现损伤修复的过程;角膜浅基质呈均匀的蜂窝状肿胀,深基质呈不均匀斑块状或条索状肿胀;术后早期角膜基质结构改变的深度相对稳定。

  • 标签: 圆锥角膜 显微镜检查,共焦 胶原 交联试剂 角膜基质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角膜共聚焦显微镜联合眼表综合分析仪在蠕形螨感染所致眼表疾病诊治中发挥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21年6月-2022年6月在本院经角膜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确诊蠕形螨感染的60例眼科疾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其使用眼表综合分析仪检测,对其干眼程度进行分级,并评估睑板腺缺失程度。结果 睑缘炎患者合并干眼、睑板腺缺失者占比均高于非睑缘炎患者(P<0.05)。结论 蠕形螨感染所致眼表疾病诊治中应用角膜共聚焦显微镜联合眼表综合分析仪,可全面评估患者睑板腺情况及功能,为临床诊治提供相关数据。

  • 标签: 角膜共聚焦显微镜 眼表综合分析仪 蠕形螨 眼表疾病 睑缘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打印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数字化仿生组织工程骨支架对兔股骨干长节段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取19只新西兰大白兔,1只用于3D打印PLGA数字化仿生组织工程骨支架制备,18只制备股骨干长节段骨缺损模型,分为自体骨移植组(A组)、传统支架组(B组)、组织工程骨支架组(C组)各6只。在术后4、8、12周做骨愈合观察、测定成骨基因Ⅰ型胶原蛋白(Col-Ⅰ)、骨涎蛋白(BSP)、骨桥蛋白(OPN)、骨钙蛋白(OCN)及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转录因子2(Runx2)通路因子表达。多组间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用LSD-t检验。结果术后4、8、12周C组Lane-Sandhu评分[(5.67±0.85)、(7.29±0.96)、(9.89±1.21)分]、Col-Ⅰ(2.75±0.22、5.01±0.87、7.22±1.25)、BSP(1.64±0.33、3.11±0.43、5.84±0.78)、OPN(2.67±0.43、4.15±0.98、6.98±1.29)、OCN(1.98±0.22、3.42±0.43、5.70±0.98)、BMP-2(2.21±0.43、4.00±0.53、5.11±0.87)、Runx2(3.32±0.34、5.57±0.67、7.98±1.89)高于B、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499、6.635、6.692;21.582、7.917、6.084;8.835、9.398、9.607;9.607、6.185、5.361;9.277、7.256、5.115;6.374、15.320;9.117、10.424;6.042、5.053,P均<0.05)。结论3D打印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数字化仿生组织工程骨支架可经促进骨组织生成,修复股骨干长节段骨缺损。

  • 标签: 3D打印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骨支架 股骨 骨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干眼患者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对角膜上皮基底膜下神经(CSN)和树突状细胞(DC)的影响及停止配戴后两者的变化。方法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及附属眼视光医院招募31例无角膜接触镜配戴史的近视眼患者,男性10例,女性21例;年龄(23.4±1.4)岁,予以配戴软性接触镜6个月后停戴。戴镜前、戴镜1和6个月、停戴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共聚焦显微镜检查,获取角膜中央和周边部的DC和CSN,同时进行眼表疾病指数问卷和干眼等相关检查。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广义估计方程分析各指标在不同随访时间的变化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影响共聚焦相关参数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果眼表疾病指数问卷指数及角膜染色分级在戴镜1个月后增高(P<0.05),之后维持稳定,在停戴3个月后回到基线水平。戴镜后中央角膜总DC密度、活化DC密度和DC面积均在1个月高于基线(P<0.05),随后DC面积和活化DC密度下降,停戴3个月时仅总DC密度仍高于基线;周边角膜总DC密度、活化DC密度、DC面积和树突长度在1个月高于基线(P<0.05),随后下降,除总DC密度,其余参数在6个月回到基线(P>0.05),总DC密度在停戴3个月时仍高于基线;中央和周边CSN在戴镜后下降(P<0.05),停戴3个月均回到基线水平(P>0.05)。结论干眼患者连续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后出现眼表不适感增加,DC的增加与活化以及CSN密度的减少,在戴镜1个月时显著,提示着戴镜后眼表炎性反应的峰值。停戴3个月时,CSN基本恢复正常,但总DC密度仍高于戴镜前。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