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36957例HIV初筛检测结果。方法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以36957例HIV检测人员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住院输血前的患者、门诊患者以及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入编人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检测,并分析初筛检测结果。结果本次研究的36957例对象中,经HIV检测,34例有反应,所占比例为0.092%。其中,33874例住院患者,25例有反应,约占0.0738%;1751例门诊患者,6例有反应,所占比例为0.343%;1332例公务员及事业单位入编人员体检,3例有反应,所占比例为0.2252%。结论HIV检测,住院患者输血前进行筛查,为住院医师掌握患者实际情况提供可靠依据,为及时给予隔离治疗奠定基础,预防医院感染,减少医疗纠纷事件;针对门诊患者、公务员及事业单位入编人员,对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目的了解某院就诊患者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初筛检测情况和分布状态。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5年1月2008年12月间门诊就诊和住院的51489例患者HIV抗体筛查检测资料。结果51489例患者中,HIV抗体初筛阳性310例(2005年43例,2006年64例,2007年78例,2008年125例),阳性率0.60%。男性203例,女性107例。年龄1~90岁,男性主要集中于25~44岁及55岁以上年龄段,分别占48.77%和27.59%;女性主要分布于25~34岁年龄段,占31.77%。科室分布:内科183例(59.03%),手术科室83例(26.78%),其他科室44例(14.19%)。结论HIV感染形势严峻,常规检测住院患者HIV抗体成为必要,对预防医源性感染、减少医疗纠纷、防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南平市2009年到2014年街头无偿献血人群中初筛血型错误情况进行分析,探索导致血型判定错误的原因,正确指导街头无偿献血血型初筛工作,降低误判率,提高献血服务效率。方法统计6年来全市无偿献血初筛血型鉴定各型间错误百分率,分析原因。结果全市6年来初筛血型鉴定错误总共有151例,其中A型46例,B型50例,O型20例,AB型35例,各型分布无明显差异。结论加强我市无偿献血初筛血型鉴定工作的标准操作规程,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增强责任感,提高初筛血型鉴定的正确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协同干预模式对产科新生儿出生48~72 h后听力筛查初筛结果的影响。方法抽取2020年5月至2020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产科出生的324例自愿接受出生48~72 h后听力筛查初筛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研究组(162例)与对照组(162例)。研究组新生儿筛查前应用产科医护-新生儿医师-家长-耳鼻喉科医师协同干预模式,对照组仅进行新生儿常规管理。观察两组新生儿出生48~72 h后听力筛查测试过程中新生儿状态的优良率、初筛通过率、筛查开始到通过的时长。结果研究组新生儿初筛状态优良率(95.67%,155/162)高于对照组(83.33%,135/162),P<0.05;研究组新生儿48~72 h听力筛查初筛通过率(95.68%,155/162)高于对照组(85.19%,138/162),P<0.05;研究组双耳均通过者单耳筛查时长(平均值13.26 s)短于对照组(平均值22.82 s),P<0.05。结论协同干预模式可以提高新生儿听力筛查初筛通过率,缩短筛查时长,提高筛查过程中的新生儿状态优良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