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长疗程利奈唑胺治疗革兰氏阳性球菌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确诊为革兰氏阳性球菌感染的68例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利奈唑胺组使用长疗程利奈唑胺治疗;对照组使用糖肽类或β-内酰胺类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利奈唑胺组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失败率则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疗程利奈唑胺治疗革兰氏阳性球菌感染的临床疗效较为满意,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利奈唑胺治疗新生儿耐药革兰氏阳性球菌败血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2月至2022年3月期间院内收治的60例新生儿耐药革兰氏阳性球菌败血症患者,通过随机分组,两组患儿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指标。结果: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儿(P<0.05);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P>0.05);两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血红蛋白、白蛋白、ALT、肌酐水平比较(P<0.05);观察组的血小板计数以及总胆红素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生儿耐药革兰氏阳性球菌败血症患儿通过利奈唑胺进行治疗,可以有效提升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应用价值高,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对利奈唑胺治疗老年髓系白血病患者合并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疗效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将2013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6例老年髓系白血病患者合并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43例患者采用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观察组43例患者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利奈唑胺,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0.7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40%(P<0.05)。观察组的体温恢复时间及用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髓系白血病患者合并革兰阳性球菌感染采用利奈唑胺治疗具有疗效确切、安全性高等优点,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利奈唑胺治疗老年白血病患者化疗后伴革兰阳性(G+)球菌感染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义乌市中心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治疗的老年白血病患者化疗后伴G+球菌感染9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对照组(n=46,常规抗感染治疗)和观察组(n=46,利奈唑胺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体温恢复时间、用药时间。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65%(44/4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26%(36/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3,P=0.013);观察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用药时间分别为(7.98±1.04)d、(8.58±1.31)d,均短于对照组的(8.85±1.47)d、(9.46±2.52)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7、2.10,P=0.001、0.019);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35%(2/46),低于对照组的19.57%(9/4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5,P < 0.05)。结论应用利奈唑胺治疗老年白血病患者化疗后伴G+球菌感染,临床疗效显著,患者的体温恢复时间、用药时间短,安全性高。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利奈唑胺治疗老年髓系白血病患者合并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疾病的临床效果,并分析该治疗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11年11月至2014年6月期间将我院收治的60例老年髓系白血病患者合并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每组患者均有患者数为30例,实验组患者给予利奈唑胺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法进行治疗.比较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情况差异以及不良反应发生差异、临床表现情况差异.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临床表现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奈唑胺治疗老年髓系白血病患者合并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疾病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安全可靠,患者的临床表现较好,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关键词利奈唑胺;老年髓系白血病;革兰阳性球菌;不良反应;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72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750-01
简介:
简介:目的:评价利奈唑胺对肺结核患者继发肺部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间收治的肺结核合并肺部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患者100例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均实施常规抗结核化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万古霉素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利奈唑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后的总有效率、病原菌清除率和用药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以及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免疫功能指标水平测得值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病原菌清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CRP、IL-6、PCT水平测得值经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CRP、IL-6、PCT水平测得值优于治疗前(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CD3、CD4/CD8水平测得值经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优于治疗前(P〈0.05),而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经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利奈唑胺用于治疗肺结核患者合并肺部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临床疗效较为确切,有效清除了病原菌,改善了机体内炎症反应水平和免疫功能各指标水平,安全性高。
简介:肠球菌系革兰阳性球菌,广泛存在于人和动物的消化道及女性生殖道中,是重要的条件致病菌,多见于医院感染.由于细菌固有耐药和获得性耐药的双重特性,以及各类抗生素广泛应用于临床造成的高选择性压力,导致多重耐药(multipledrugresistance,MDR)肠球菌增多,甚至出现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ancomycin-resistantenterococci,VRE).2000年利奈唑胺上市,是首个应用于临床的唑烷酮类抗菌药物,用于治疗MDR革兰阳性菌感染,尤其是治疗VRE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近年来,利奈唑胺耐药肠球菌的数量呈逐年增多趋势,同时新耐药机制的发现也使此药在临床上的使用遇到了挑战.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评价利奈唑胺在临床颅内感染病症的治疗中所起到的效果以及安全性,从而更好地针对颅内感染进行临床药物适用范围的扩发,帮助颅内感染患者得到更加合理而规范化的治疗,并且尽快得到痊愈。方法针对2010年4月到2016年2月使用利奈唑胺治愈的25例由于神经外科疾病手术后并发的颅内感染病人的相关资料,并且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并且使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2Compact的全自动细菌鉴定以及药敏分析系统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在临床治疗中接受利奈唑胺的25例颅内感染病人痊愈率为100%,病人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缓解率为100%,体温,血常规,脑膜袭击正缓解率为100%,革兰阳性球菌清除率为100%,脑脊液常规缓解率为91.3%,这主要是因为两名患者在出院时脑脊液中常规白细胞的数量仍然高于正常,但并没有其他颅内感染的迹象,并且全体患者在使用利奈唑胺治疗颅内感染时没有发现任何的不良反应。结论利奈唑胺可以有效的治疗恶烂阳性球菌所导致的颅内感染,并且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情况良好,疗效明确,临床安全性好。
简介:目的研究利奈唑胺对肠球菌耐药的体外诱导作用并探讨其耐药机制。方法采用多步诱导法对9株临床分离肠球菌(5株粪肠球菌,4株屎肠球菌)以及质控菌株进行体外诱导耐药试验,采用琼脂平皿二倍稀释法测定诱导前、后的MIC,PCR法扩增耐药菌23srRNA基因,DNA测序并进行序列分析比较。结果10株肠球菌均诱导出稳定的利奈唑胺耐药株,MIC值与原菌株比较增加了8~64倍,所有诱导耐药菌株的23srRNA基因中均出现点突变。测序结果与NCBIBlast中E-faeciumATCC27273比较,核苷酸序列第2576位发生G→U突变(G2576U)。结论利奈唑胺可诱导肠球菌产生获得性耐药,其耐药机制与肠球菌23SrRNA基因的点突变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老年白血病化疗后合并G+球菌感染患者中应用利奈唑胺治疗的疗效。方法应用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将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在本院接受化疗治疗的老年白血病合并G+球菌感染患者分成A组和B组。A组22例,给予利奈唑胺治疗,B组21例,进行常规抗感染治疗。比较两组不良反应、体温恢复情况、用药情况及疗效。结果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64%,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为(6.10±1.15天),用药时间为(8.03±1.64天),治疗总有效率为95.45%,均优于B组数据(P<0.05)。结论利奈唑胺治疗老年白血病化疗后合并G+球菌感染安全有效。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利奈唑胺耐药头状葡萄球菌血流感染菌种及药敏试验结果。方法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从2例武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利奈唑胺耐药头状葡萄球菌血流感染者血液标本中分离出4株利奈唑胺耐药头状葡萄球菌作为临床分离株行药敏试验,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耐药基因cfr和23S rRNA耐药突变进行检测;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临床分离株对利奈唑胺、诺氟沙星、苯唑西林等常见抗菌药物耐药,对糖肽类、利福平和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敏感;4株耐药菌全部存在23S rRNA基因突变并携带cfr基因。结论利奈唑胺耐药头状葡萄球菌表现为多重耐药,其原因与23S rRNA基因突变及携带cfr基因有关;留置深静脉导管及长期使用利奈唑胺考虑为耐药菌株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