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把周立波置于比较文学中媒介者研究这一重要部分加以考察,我们会发现,作为媒人者的周立波有多种身份:外国伤口翻译者,特定作家专题评介者,某国家某时期文学评价者、“名著选计”教师,专一作品评介者,一般文学评者。周立波作为媒介者的环境有文学社团,杂志,报纸和讲坛。同时他还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博采众长,大量运用比较方法及地传播中西文化。具有批判精神与超前意识是周立波作为媒介者的特色所在。
简介:《读书》杂志1999年第5期发表了张西明的文章《英国最有名的黑人是谁》。文章介绍了几年前一名黑人青年被几名白人残忍杀害后,英国新闻媒介对此事进行的调查分析,以及各大传媒借助此事对英国社会长期积淀的政治、经济、文化问题进行无情的揭露,对内阁、议会、法庭、警方、学校、社区管理等等进行的强烈抨击,在英国社会中掀起了一阵阵狂涛。作者认为:此事"整个过程折射出了当代英国新闻法治的全部精魂,那就
简介:333-334)电视新闻议程里以幸存者为主要报道对象,电视媒介统领着这次灾害报道(严三九王虎,而电视又更多关注了幸存者
简介:内容简介:自2004年全球首家孔子学院设立以来,孔子学院发展已进入第二个十年。目前500家孔子学院,1000个孔子课堂,分布在全球134个国家和地区,基本建构起一个广覆盖,多层次的孔子学院全球传播网络,以此为依托的语言文化传播实践也在不断深化。
简介: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及新媒体的普及带动了传播媒介形态和传播模式的转型,传统主流媒体与社会化媒体共存是新媒体传播时代的主要特点。技术支撑以及政府的非绝对控制使得媒介功能从传统被动型向主导型转变,并导致了媒介职责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双重异化。要避免媒介功能异化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需要大幅提高公民媒介素养。
简介:麦克卢汉和媒介环境学派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推动国内的媒介生态学研究,《媒介即是文化——麦克卢汉媒介思想述评》,本文对以麦克卢汉为代表的媒介环境学派与中国学者原创的媒介生态学进行辨析
简介:摘要:近些年,我国的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目前,媒介素养是生活在信息环境中的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之一。在现代远程教育中 ,学习者几乎都是通过媒介进行教学信息学习的。对于远程学习者来说 ,媒介素养教育更加紧迫。当前远程学习者的媒介素养存在一定的缺失 ,介绍了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 ,分析了远程学习者媒介素养的现状、成因及重要性 ,并针对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一些加强远程学习者媒介素养教育的策略。
简介:科技的发展使媒介环境从内到外都发生着变化,媒介环境学研究也不断步入新领域。一方面,数据新闻增强传播效力,强化并助推媒介环境学跻身传播学核心;另一方面,受众的最深切感受不仅在于媒介技术层面的改变,还在于媒介对于人情绪的触动、激发和调节。借助数据技术应用,人的社会交往方式和手段不断出新,甚至形成某种新的趋势或联系。
简介:电子媒介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环境,以往人类生存所依赖的自然界已被媒介新环境所取代,并占据了优先地位,"自然"似乎成为我们技术的内容.当今的文化正经历一场历史性的大转向,从传统意义下的文化,即民族性、地域性、历史继承的根性文化,向超越民族边界、地域封闭,即一种非历史性的、全球性的、融合开放性的媒介文化转移.大众传媒时代,文化已经完全大众化了.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距离消失;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界限消失;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消失;一切都和商品化、大众消费联系在一起.这时的文化艺术完全是消费社会的一部分.
简介:文学发展与媒介环境密切相关。进入新世纪以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电子媒体的普遍应用极大程度上影响到文学的发展,使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质。网络媒体扩大了文学创作的主体队伍,普通的文学爱好者、热衷于网络言论的写作者以及媒体从业者构成新媒体时代创作队伍的主力。新媒介多样的呈现方式使得文学作品在内容、文体、表达方式、生成过程等方面有所变化,作家也变成趋于普泛化的称谓。
简介: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媒介认知与媒介素养,已经成为高校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当务之急。当代大学生对自身的媒介角色仍然定位为“受众”,媒介素养不足主要表现在理论知识和道德观念两个方面。高校要高度重视媒介素养教育,将其纳入通识教育的内容,通过系统的教育,让大学生掌握媒介素养的基本知识,提高对媒介信息的鉴别、分析能力。
简介:本文拟从媒介的角度考察意义重大的欧洲近代早期,探究当时媒介的并存及其对“异者”知识的传播,尤其是新出现的印刷媒介所起的作用。15世纪印刷术的兴起促成了当时的媒介转换,而在这一新旧媒介交替、并存的时期,新世界的形象被多种媒介共同建构和传播,其中,新兴的印刷媒介地位渐趋重要。统·化、标准化的印刷媒介在向公众传达有关新世界这一“异者”的知识时,往往包含有特定的视角和立场,本文将着重探讨印刷媒介的建构机制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简介:“科技是今天唯一的新闻”。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最具代表性的科技,除了数字媒介,还会是什么呢?生活里的每分每秒都是数字技术,时时都面对着数字信息,处处都遭遇着数字媒介。绝大多数的消费者被包围在数字艺术所设计的媒介中,潜移默化地改变了自己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进而形成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和思维模式。
简介:【摘要】“农民工”作为改革开放之后的新生群体,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当下,全民上网、“全民K歌”、“全民主播”,“农民工”群体无可避免地成为了网民的一份子,而他们的媒介素养难以得到提升,媒介诉求诉求鲜少被保证。在此,本文将这一群体称为“新生代农村务工者”,以区别“农民工”这一污名化的称谓;同时,从使用与满足理论角度,简要探讨满足其媒介诉求的方法。
简介:"节点营销"是品牌主以可识别身份的数字账号或可寻址的信息定位符码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面向目标消费群体进行的人际化营销行为。这种营销方式与大众媒介营销有很大不同,是数字媒介环境下以消费者为核心的全新的品牌营销范式。节点按其在品牌营销中的作用分为中枢节点、外周节点和扩散节点三种类型,它们从不同侧面丰富消费者对品牌的感知和了解,这是因为数字节点有助于对微化的内容进行功能聚合,弥补了大众媒介营销的不足。品牌节点营销的实施要点有:对品牌的多个营销节点作出合理规划,与大众媒介营销协同发力,塑造品牌个性并与消费者深度沟通,赋权品牌粉丝发挥更大作用。
简介:所谓的道德人格是指个体人格的道德规定性,是一个人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格的总和。媒介环境或者虚拟环境指由各种媒介营造的一种社会情境,这种社会情境是传者、受者等多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美国心理学家亨利[Henry·R.]认为,道德人格形成受到以下5类影响源影响:自我利益的影响源、家庭与同伴的影响源、教育者与传媒影响源、社会和谐与幸福
简介:本文追溯媒介生态学源流,认为mediaecology的学术称谓基于生态隐喻,表达学者们对于媒介、传播现象和问题的基本看法,属于认识论范畴。本文在分析生态隐喻的双重维度之后提出,媒介生态学研究的对象——环境是一个核心概念,是包容不同研究路径的接合点。环境研究属于媒介生态学的本体论范畴,因而"生态"与"环境"不是同一层面的概念,两者之间的区别当属"名""实"之分。这或许能对中国学术界弥合"媒介生态学"与"媒介环境学"的称谓分歧有所启发。
简介:保罗·莱文森的媒介进化理论,在坚持媒介环境学“人文一技术”研究视角下的同时实现了三大超越。这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上的拓展:其一,强化动态的媒介整体观;其二,构建人性化的媒介进化观;第三,提出软媒介决定论。
简介:传播学者卡斯特尔。认为媒介的多样性可以让人们根据各自的生活方式有更广泛的选择,并且直面一个新的动态通信体系。他提出的讯息即媒介,讯息的特点塑造媒介论断与大师麦克卢汉的著名观点媒介即信息相对峙。
简介:媒介物作为消费者为了获得所希望的物品而使用的中间交换物,广泛存在于传统和在线消费环境中。随着我国在线消费人群的迅速增长,研究媒介物对消费者在线选择行为的影响及其与传统环境中的效应区别,在理论和实际应用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模拟真实的网络消费环境,设计两个实验并进行实验组间比较,可以发现:在线媒介物拥有与传统环境中类似的媒介物最大化效应,在线媒介物的设置会改变消费者对付出和回报的评估,最终影响消费者的在线选择行为;在线媒介物的比例同样会影响消费者的在线选择行为,当媒介物比例接近或小于回报比例时,在线媒介物最大化效应将消失。
媒介者周立
新闻媒介是社会的哨兵、预警者和监督者
“幸存者图像”:电视媒介的政治冷漠
作为媒介的孔子学院——基于媒介环境学的视角
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功能异化和媒介素养探析
媒介环境学派的理论命题、源流与阐释——媒介环境学评论之五
远程教育学习者媒介素养调查
从媒介环境学“升级”谈起
媒介文化重构人类生存新环境
新世纪文学与新媒介环境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媒介角色认知与媒介素养培养探析
论欧洲近代早期媒介对“异者”知识的建构
数字媒介艺术参与者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新生代农村务工者媒介诉求研究
数字媒介环境下的品牌节点营销
媒介环境影响人的道德人格塑造
媒介生态学隐喻及其环境研究
保罗·莱文森的媒介进化理论对媒介环境学的超越
基于媒体使用者视角看媒介的竞争与整合
媒介物对消费者在线选择行为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