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孔子问题,是孔学、《诗经》学研究聚讼千年的悬案。孔子曾正乐,今本《诗经》是孔子编定,此事载于《史记·孔子世家》。唐宋以降,否定孔子之说渐兴;“五四”以后,其说更盛。(参见《古史辨》第一辑)解放后出版的文学史及有关论著,也多认为孔子未曾。关于历代反对孔子说的理由,大抵包括以下五个方面。所持论据,初看似有理,如深入推究,则都难成立。管见以为,孔子正乐之案,应予重新评判。

  • 标签: 孔子删诗说 今本《诗经》 《诗三百》 逸诗 郑声 “淫诗”
  • 简介:司马迁所述孔子"说很可能出自《鲁》。《史记》多采《鲁》说;《孔子世家》先述孔子"说,紧接着述《鲁》"四始"之义;《孔子世家》述孔子"说前后矛盾,都显示出孔子"说与《鲁》间的关联。据魏源的说法,也有学者认为孔子"说源于《鲁》。司马迁不仅认为孔子",而且认为《诗经》的篇次也是孔子安排的,《毛诗》则认为是国史安排的,但《鲁》、《毛诗》的篇第绝大多数相同。由《仪礼》、《左传》、《国语》记载的典礼用乐看,《诗经》的篇次不是孔子排定的。汉儒说孔子安排了《诗经》的篇次,是为了便于从伦理道德、政治教化方面阐释。同样,说孔子",也是为了增加《诗经》的神圣性。在《》的经化过程中,一方面是加强其与伦理道德、政治教化的联系,另一方面是把其与圣人联系起来。所以,到了汉代,儒生就认为《诗经》是孔子编选的,诗篇、次都包含着孔子关于治国理家的微言大义。

  • 标签: 《诗经》 删订 来源 产生背景
  • 简介:司马迁的“孔子》”说是《诗经》学史上一大公案,从唐代孔颖达对孔子》”与否提出质疑后,争论至今不绝。本文不直接分析孔子是否“》”,而是论述司马迁“孔子》”这一说法的形成过程,特别论述了孔子逐渐被“王”化的这一过程与司马迁之“孔子》”说形成的关系。

  • 标签: 《诗》 司马迁 “王” 孔子 《诗经》 孔颖达
  • 简介:孔子”为司马迁所首倡,然而自唐代开始就不断有人提出怀疑。但由一系列考证可以推知:孔子确曾有“”之举。前人提出的三点理由,都不能成立.据钱穆考证,鲁昭公二十年(前522),孔子三十岁,始授徒设教。若此论不差,则《诗经》的固定成书并具有权威当正是在这一时期。司马迁的“孔子说”并没有错,乃是后人误读了《史记》.

  • 标签: 司马迁 孔子 《诗经》 删诗
  • 简介:王柏拟是王柏《诗经》观的折射和必然反映。①他在"淫说"的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王柏继承朱熹衣钵,但又不受朱学范囿,他的《诗经》学重视诗篇的义理解说,将朱熹的"淫"说向前推进了一步,进一步明确了《国风》一些诗篇的民歌性质。王柏拟诗篇的主张屡受指责,所列拟目中"空白"(或改动)的一首应为《王风·采葛》,体现了比较慎严的学术态度和理学思想。王柏是南宋末年"义理解《》"的代表人物,是继朱熹之后对《诗经》学进行总结的又一学者。

  • 标签: 《诗经》 王柏 淫诗说 拟删诗
  • 简介:孔子一生既平凡又伟大,这不但体现在他的个人风骨上,还体现在他以德治国的思想和对弟子品行的教育上,他将精妙绝伦的《》之语言,运用在各种正式及非正式场合,让执政者和民众的精神境界在对的感悟中有所提升。在当代教育中,可以从“德治、礼治、法治”三大方面,感受孔子的“用”主张,以提高自身的品行修养。

  • 标签: 用诗主张
  • 简介:教的含义、内在逻辑层次、基础和诉求、在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位置、价值意义及局限性等方面全面梳理孔子教思想,以求为当下的教育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 标签: 孔子 《诗》 诗教
  • 简介:比较上海博物馆藏《孔子诗论》与《论语》等传世典籍中记载的孔子论《》的内容,可以使我们更为全面地了解孔子的《》学思想。以往人们认为孔子对《》只有使用层面上的阐发,今据上博简《孔子诗论》则可知孔予以“情志”论《》,对《》旨也有精确允当的阐释。

  • 标签: 孔子 情志 上博简 孔子诗论
  • 简介:试着用泪洗净自己的脸,陪着木槿花静静开在朝露的秋寒。只因触摸键入这个迷人的魔键,插上电源,

  • 标签: 诗歌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诗集
  • 简介:<正>《论语·阳货篇》记载孔子(指《诗经》,下同)的一段话说:“小子何莫学夫?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又《泰伯篇》云:“兴于,立于礼,成于乐。”其中关于“可以兴”“兴于”的“兴”义,古今学者多有分歧。“可以兴”的“兴”,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曰:“兴,引譬连类。”朱熹《四书集注》曰:“感发志气。”“兴于”一句的“兴”,《集解》引包咸注:“兴,起也,言修身当先学。”现代学者对“兴”的解释也不尽一致。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对“可以兴”的“兴”义,采取朱熹的解

  • 标签: 孔子 朱熹 论语 社会作用 道德修养 政教
  • 简介:《论语》有一段关于孔子和弟子谈论《》的记载:子夏问:"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子夏)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已矣。(《论语》·八佾)子夏所问的,前两句原保存在《诗经·卫风·硕人》篇,原诗描述一个美女的形态和神

  • 标签: 孔子教 诗经 说诗 子曰 子夏 绘事后素
  • 简介:孔子在对前人文艺理论整理的基础上对诗歌作出宝贵评论,强调的地位和作用,提出"兴观群怨"说,奠定了诗歌服务于社会和个体的基音;古罗马时代的贺拉斯,批判地吸收古希腊诗学文化,主张"寓教于乐",肯定诗歌对社会和人生的教化作用。文章考查两者产生的背景,从的教育和审美功能两方面比较其异同。

  • 标签: 孔子 贺拉斯 兴观群怨 寓教于乐
  • 简介:春秋前存在两种指意截然不同的“兴”,一种属于音乐内容及演唱形式,即瞽礞乐师“六”之“兴”;另一种是国子教育“乐语”之“兴”,属于正式场合富含道德性的言说。孔子继承二者,《论语·阳货》中的“《》可以兴,可以观”,即指乐语系统之“赋诗言志”与“观知志”。孔子发挥此意以为教,并进一步赋予“兴于《》”以道德意涵,即借《》中对自然万物的感发,兴起对天地之道、内在仁性、礼乐政教之体认。此思维方式亦推广应用于《》之外,如伯夷叔齐之事迹。这种道德认知、体悟上的启发,适合士君子的自我道德修养;而对一般人民百姓,孔子则提出了“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更加强调道德情感之联结、感染与共鸣。

  • 标签: 孔子 诗教 教学法
  • 简介:孔子教培养儒家学者,使他们成为有道义精神的政治家,也成为懂艺术美的诗人,在古代教育史上是伟大的贡献.孔子还特别重视《诗经》中的雅颂部分,从其中的优秀士大夫的形象中,概括出道义的精神原则,在政治上培养了无数具有浩然正气的政治家,也培养无数具有道义精神的诗人.道义发展为“气”,成为中国诗人的精神支柱,也是优秀诗歌感染力的所在,因为它使诗人的精神境界升上一个更高的层次.

  • 标签: 诗教 道义
  • 简介:关于《孔子诗论》的时代与作者问题,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目前大多数学者已经接受“《孔子诗论》为孔子著作”的观点。但是,从对“[子上冫]”的断字、“孔子曰”的称呼方法、《孔子诗论》的结构、《孔子诗论》的解方法以及对《孔子诗论》内部诗学思想的分析来看,《孔子诗论》虽然杂有孔子之《》学思想,但总体来看,其应当属于战国中前期的《》学思想体系。

  • 标签: 《孔子诗论》 战国 《诗》学思想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6-18
  • 简介: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孔子诗论》所体现的“以人为本”、以“情志”为基础说的阐释精神基本上被汉儒搁置了,取而代之的是对政治伦理意义的发掘。《毛诗序》说基本上忽略了诗人个体情志,而着意追求诗歌背后所负载的历史沉淀,以求施用于政治。又因二者同为解《》之作,前已论及二者思想上的渊源,那么由具体窥见一般,可看到《诗论》与《毛诗序》的不同。

  • 标签: 《孔子诗论》 《毛诗序》 “诗” 以人为本 伦理意义 《诗论》
  • 简介:“温柔敦厚”是与孔子的“仁”之义理相关联的,也是孔子》教于人格情性上所产生的教育效果。考察后认为,孔子》教理念与“温柔敦厚”的对应关系是:因《》内容之“思无邪”,故能发展出“温柔敦厚”之人格情性;而其发展的作用方式,即诗作之“兴”的作用,由真诚情感出发,使人有所感,亦能培养“温柔敦厚”之情性。

  • 标签: 孔子 《诗经》 教化 温柔敦厚
  • 简介:从短信流行的那天起,我们总会收到一些舍不得删去的短信,尽管这些短信可能只是几个简单的表情符号。这些短信,也许是因为发短信的人特殊,也许是因为它的内容触动我们的情感,让我们如此地为之珍惜。

  • 标签: 友情 人生哲学 人际关系 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