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作为一场影响深远的文学运动,"五四"文学革命是从《新青年》上围绕白话文学的讨论开始的。对于文学革命发生的过程,学术界已有大量论述,然而,由于现有的研究往往是从一个已经被常识化的"文学"观念出发,有关文学革命的一些基本的前提性的问题仍未得到充分的厘清,例如,最初在《新青年》上参与白话文学讨论的胡适、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等人,他们在介入讨论时的"文学"观念是什么?相互之间有无分歧?为什么关于"文学"的讨论,是在《新青年》这样一个思想评论性的杂志上展开的,这场讨论又何以发展为一场意义重大的文学运动?对这些问题的重新检视和思考,要求我们把“文学”观念尽可能地陌生化和历史化,去探讨清末至民国初年“文学”观念的变迁以及这种变迁所依赖的历史语境。
简介:巴金在南京读书时期与吴克刚通信相识,他们有着共同的理想和信仰。在巴黎,他们第一次见面,并一同继续探讨社会问题,一同投入营救凡宰特、萨珂的活动。从法国回国后,巴金曾专程到泉州看望吴克刚。对吴克刚这位相知很深的朋友,巴金在小说中以他为模特儿,或在散文多次提到他。后来吴克刚到台湾工作,解放后几十年的海峡两岸阻隔使巴金与吴克刚断了直接交往,但他们的感情和友谊并没有中断,到了晚年他们再度聚首。巴金与吴克刚的友谊保持了一生,吴克刚是对巴金有重要影响的朋友。以丰富的资料、书证为基础,探索巴金与吴克刚相识、相交事实,梳理两人有着七十年长久的友谊,追寻历史细节。
简介:"五四"新文化的传统与反传统,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为什么今天还要提出来并加以讨论呢?因为自晚清以来,到"五四"《新青年》直至1980年代,都曾有过"传统与反传统"的讨论,并成为了一种话语方式。在《新青年》创办100周年之际,重提这个问题,应以历史态度和辩证眼光,厘清"五四"新文化的传统与反传统问题。1990年代以来,当代社会、政治和学术领域出现了呼唤传统文明的文化潮流,"重建传统"、"新国学"、"新儒学"成为显学,重释先秦子学、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明代心学和乾嘉小学的价值意义,意在从传统伦理,从风、雅、颂、赋、比、兴的诗性智慧里,重新发现传统的价值,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在回归传统时,却将古代传统的失传栽赃到“五四”头上,否定“五四”传统的革命性意义,将新文化虚无化和妖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