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影像学检查是脊柱疾病诊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大多数脊柱外科医生在阅读影像学检查时多聚焦于骨性结构及脊髓等组织,而对诸如椎旁肌、脂肪等软组织的形态及特点判读一直都是"相对盲区"。随着对脊柱非骨性结构影像学特征的深入研究和重新解读,学者们逐渐发现这些非骨性结构变化与脊柱疾病亦存在相关性。其中CT、MRI等影像学检查中的软组织参数,如椎旁肌横截面积、皮下脂肪厚度、椎旁肌肉脂肪浸润率等,均已被证实在脊柱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中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具备临床应用潜力。此外,肌少症、硬膜外脂肪增多症与脊柱疾病的联系正逐渐得到重视。近年来,随着对脊柱疾病发病机制理解的加深,三维步态分析与基于外像摄影的姿势测量等技术在脊柱退行性疾病及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诊断及疗效评估方面也已展现出广阔的前景。鉴于此,总结脊柱非骨性结构的基础和临床的最新研究进展,分析上述非骨性结构的影像学变化特征在脊柱疾病的基础研究和诊疗工作中的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增强CT、增强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在诊断小肝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临床诊断性试验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45例小肝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21例,女24例;中位年龄为54岁,年龄范围为26~78岁。患者均行超声造影、增强CT、增强MRI检查,1个月内行手术切除病灶。观察指标:(1)小肝癌患者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情况。(2)小肝癌超声造影、增强CT、增强MRI检查情况。(3)小肝癌超声造影、增强CT、增强MRI检查影像学特征。(4)小肝癌超声造影、增强CT、增强MRI检查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强化方式分布。(5)小肝癌超声造影、增强CT、增强MRI检查的诊断效能。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Cochran′s Q检验或χ²检验。采用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析超声造影、增强CT、增强MRI检查对小肝癌的诊断效能。结果(1)小肝癌患者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情况。145例小肝癌患者术后组织病理学检出154个病灶,肿瘤长径为(2.2±0.6)cm。(2)小肝癌超声造影、增强CT、增强MRI检查情况。145例小肝癌患者超声造影、增强CT、增强MRI检查检出肝脏病灶数目分别为153个、154个、154个,检出率分别为99.35%(153/154)、100.00%(154/154)、100.00%(154/154),3种影像学检查小肝癌病灶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2.00,P>0.05)。(3)小肝癌超声造影、增强CT、增强MRI检查影像学特征。153个超声造影检查检出小肝癌病灶中,表现为“快进快出”强化方式140个,“快进慢出”强化方式12个,“等-低-低”强化方式1个。154个增强CT检查检出小肝癌病灶中,表现为“快进快出”强化方式112个,“快进慢出”强化方式13个,“等-低-低”强化方式14个,“环状高-低-低”“低-低-低”强化方式各5个,“高-高-高”强化方式3个,“等-等-等”“等-等-低”强化方式各1个。154个增强MRI检查检出小肝癌病灶中,表现为“快进快出”强化方式134个,“快进慢出”强化方式1个,“等-低-低”强化方式8个,“环状高-低-低”强化方式5个,“持续性环状高”强化方式2个,“高-高-高”“低-低-低”“等-等-低”“边缘延迟强化”强化方式各1个。(4)小肝癌超声造影、增强CT、增强MRI检查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强化方式分布。153个超声造影检查检出小肝癌病灶中,动脉期高强化152个、等或低强化1个,门静脉期高或等强化55个、低强化98个,延迟期高或等强化12个、低强化141个。154个增强CT检查检出小肝癌病灶中,动脉期高强化133个、等或低强化21个,门静脉期高或等强化53个、低强化101个,延迟期高或等强化17个、低强化137个。154个增强MRI检查检出小肝癌病灶中,动脉期高强化143个、等或低强化11个,门静脉期高或等强化29个、低强化125个,延迟期高或等强化5个、低强化149个。小肝癌病灶超声造影、增强CT、增强MRI检查中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强化方式分布数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19.47,13.21,6.92,P<0.05)。(5)小肝癌超声造影、增强CT、增强MRI检查的诊断效能。153个超声造影检查诊断小肝癌病灶中,经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核对误诊病灶3个。154个增强CT、增强MRI检查诊断小肝癌病灶中,经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核对误诊病灶分别为7个、2个。单一影像学检查误诊的病灶均在其他两项影像学检查中获得正确诊断。超声造影检查诊断小肝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7.4%、63.0%、92.3%,增强CT和增强MRI检查的上述指标分别为95.5%、63.0%、90.6%和98.7%、63.0%、93.4%;3种影像学检查方式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Q=2.92,0.00,1.81,P>0.05)。结论超声造影、增强CT、增强MRI检查对小肝癌均有较好诊断价值,3种影像学检查方式诊断小肝癌具有互补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详细探析影像学检查中应用危机护理干预的价值。方法: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纳入采取影像学检查的患者54例,根据双盲法分组,各27例/组。参照组、研究组各执行传统和危机护理干预。分析比对恐惧情绪指标和危机事件发生概率。结果:研究组恐惧情绪在干预前比对参照组无差异(
简介:摘要近年来,国家高度关注影像学检查的合理应用问题。2020年,我国提出了基于循证医学的“影像学检查临床适用性评价”(EB-MICA®)这一理念,初步开展了不同影像学检查价值分析工作。系列工作成果应用于检查的申请阶段,已在减少患者支出、节约医保资金、提高医疗效率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为医疗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客观依据,是医疗模式向“基于价值的患者服务”转变的重要契机。围绕耳鸣、听力损失和(或)眩晕、IgG4相关性疾病患者诊疗中影像学检查的合理选择问题,相关专家组组织撰写并发布三部影像学检查临床适用性评价共识,作为影像学检查合理应用的参考依据。此项工作将持续促进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和使用,提高临床决策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法医活体损伤鉴定方面影像学检查技术的判断方式及其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我院接受法医鉴定的活体损伤患者200例进行研究分析。所有活体损伤患者均接受影像学检查。回顾总结法医鉴定结果同时判断鉴定错误及其原因。结果:200例的疾病表现和影像学图像检查结果显示,法医鉴定错误10例,发生率5.00%,发生原因中影像学检查方式不合理3例(30.00%),阅片经验不足3例(30.00%),检查时体位不合理4例(40.00%)。结论:影像学检查技术方式不合理、体位不正确会直接影响法医鉴定结果,鉴定人员应当持续提高自身阅片经验,基于不同类型损伤明确具体的扫描部位,针对性明确影像学检查技术,保障法医鉴定结果准确性,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影像学检查对肋骨骨折法医鉴定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2月-2021年12月60人次353处肋骨骨折影像学检查(三维成像CT检查、螺旋CT检查)。结果:①三维成像CT检查对60例肋骨骨折患者损伤严重程度诊断更符合病理诊断;②三维成像CT检查对肋骨骨折伤残等级法医鉴定结果更符合病理诊断结果;③60人次353处肋骨骨折中,经螺旋CT早期检查发现285处,三维成像早期发现313处;三周以上经螺旋CT检查发现324处,三维成像CT发现353处。60例中,2例首次螺旋CT检查因呼吸运动伪影干扰未能明确诊断,后经复查得以确诊。结论:在肋骨骨折法医鉴定中,与普通螺旋CT检查相比,三维成像CT检查应用价值更高。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胃癌临床个体化精准治疗的发展,对于胃癌影像学评估的规范化要求愈加迫切。而胃作为空腔脏器,形态不固定且在上腹部毗邻脏器组织关系复杂,导致胃癌的影像学检出、定位、诊断与鉴别诊断、分型分期和疗效评价等诸多方面都面临挑战。为了应对挑战、回应临床关切,本共识组织了国内胃癌临床诊疗一线的影像专家,并邀请了内外科专家参与把关,围绕检查方法选择、检查前处置规范、检查规范、报告书写规范及参与多学科诊疗协作组规范5个胃癌影像评估关键节点,进行了全流程梳理,并针对相应规范和标准,由全体专家无记名集体投票决定证据级别和推荐等级,希望能够作为胃癌影像检查和诊断时的规范参考。
简介:摘要胰腺癌是人类消化系统最致命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全世界与癌症相关的死亡原因中排第四位。由于肿瘤细胞浸润胰腺周围结构和侵袭主要血管的发生相对较早,使得临床医生很难拥有能够早期发现肿瘤细胞的高灵敏度和特异性的筛查方法,很多患者发现胰腺癌时已处于晚期,无法行根治性的手术,有文献报道大约只有10%~25%的胰腺癌患者可以进行根治性切除。对于可手术的患者,重要的是要在术前确定预后因素以预测手术后无病生存期以及总生存期。此类信息有利于临床医生的个性化精准治疗。本文就术前影像学的表现在预测胰腺癌术后生存上的价值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