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的药物治疗。方法对患者使用药物进行治疗。结论CHF合并Af的药物治疗必须建立在有效合理抗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其次,针对Af治疗,主要包括转复成窦性心律还是控制其心室率,华法林抗凝治疗,以减少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稳心颗粒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疗效。方法选择从2018年9月到2019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128例进行研究。为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另增用卡维地洛,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稳心颗粒。对比两组疗效、心功能指标,以及症状改善指标。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是98.44%,较对照组的85.94%明显更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LVEF水平较对照组明显更高,而LVEDD及LVESD水平较对照组明显更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6min步行距离水平较对照组明显更高,而静息心室率及运动后的心室率差较对照组明显更低(P<0.05)。结论稳心颗粒能够有效提升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疗效,还可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及相关症状,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心力衰竭是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同时心房颤动也是心力衰竭失代偿的常见诱因。研究表明,心力衰竭和心房颤动常同时存在并形成恶性循环,使疾病进展加速并恶化预后,二者有非常相似的危险因素。心脏结构的改变、神经体液因素被激活和电生理异常,这些都是心力衰竭跟心房颤动相合并的主要有关因素。药物治疗的策略涵盖了抗凝方面的治疗,用来防止血栓栓塞这类事件,药物复律以及心率的控制,能让心律失常有所改善,此外针对心力衰竭的标准化的治疗办法。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能降低卒中风险,这优势明显,而导管消融技术,在控制节律上可是作用不小。本文全面探究了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的病理生理机制、有关的危险因素以及药物治疗的策略。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心房颤动(房颤)伴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临床预测价值。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射频消融术的房颤伴心衰患者,术后3、6、9、12个月门诊随访,根据随访期间房颤是否复发将患者分为复发组和非复发组。收集并比较2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和NLR等炎症相关指标。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NLR与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LR对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影响,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NLR对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883例患者,男性460例(52.1%),年龄为(64.4±10.7)岁。房颤复发组246例(27.9%),非复发组637例(72.1%)。复发组中房颤病程、NLR、中性粒细胞计数、N末端B型利钠肽原、体重指数均高于非复发组,淋巴细胞计数低于非复发组(P均<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NLR与房颤复发呈正相关(r=0.333,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示,NLR是房颤伴心衰患者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OR=1.634,P<0.001)。ROC曲线示NLR预测房颤伴心衰患者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曲线下面积为0.715(95%CI:0.668~0.762,P<0.001),灵敏度为55.61%,特异度为84.54%。结论NLR对房颤伴心衰患者射频消融术后房颤的复发有着较好的预测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螺内酯治疗心力衰竭伴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研究。方法:选择2017年5月到2018年5月入院的心率衰竭伴心房颤动患者,总计26例,随机分成两个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药物治疗模式,实验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增加螺内酯进行治疗,在药物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心脏功能情况。结果:在常规药物基础上添加螺内酯治疗的实验组治疗后的效果要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治疗后心功能评分为(83.1±5.9)分,对照组评分为(64.5±6.1)分,T=7.9023,P=0.000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心力衰竭伴心房颤动患者时,适当添加螺内酯,可以有效的减缓患者疾病发展速度,减少并发症发生几率,在临床应用上有重大意义,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总结不同类型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的临床特点及心脏结构的变化,为临床诊断和后期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的临床数据基础。方法 选取我院于 2018年 2月 -2020年 6月收治的 225例心力衰竭患者为本次研究资料来源,按照是否发生心房颤动分成两组,将 100例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设为观察组,将 125例心力衰竭未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设为对照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心脏结构变化。结果 急性心衰和慢性心衰引起心房颤动的概率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05)不具统计学意义;舒张性心衰比收缩性心衰更易引起心房颤动,组间数据差异显著( 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 LA较大,组间数据差异显著( 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患者的 PWT、 IVST、 LVEDD以及 LVEF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05)不具统计学意义。结论 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大多以急性和舒张性心衰为主,高血压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左心房内径较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对老年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接受胺碘酮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稳心颗粒治疗。主要观察治疗后患者的心功能指标、血清生物标志物的水平,以及治疗的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心率(78.67±12.32次/分)显著低于对照组(85.23±13.46次/分),心律和心脏杂音的改善也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清CysC、CRP和ET-4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75.00%)明显高于对照组(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能显著改善老年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心功能,降低血清生物标志物的水平,提高治疗的有效率,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8月至2019年4月在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第一人民医院诊治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80例。根据是否存在心力衰竭分为非心力衰竭组(56例)、心力衰竭组(24例),对两组患者的一般特征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对有意义的特征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心房颤动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红细胞平均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心房颤动分类、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肌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DW、血肌酐是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独立预测因素(OR=3.08、1.03,P<0.05),持续性心房颤动、长期持续性心房颤动或永久性心房颤动发生心力衰竭的概率是阵发性心房颤动的3.87及4.10倍(P<0.05)。对RDW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最大约登指数是14.00%,预测心力衰竭的敏感度为55.7%,特异度为87.7%。结论心房颤动分类、RDW、血肌酐可能是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独立预测因素,RDW大于14.00%对于预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心力衰竭有一定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冠心病伴尽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应用曲美他嗪片的疗效展开探讨。方法:研究对象为本院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84例患得冠心病伴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并均分为两组,一组为参照组42例患者,一组为研究组42例患者,前者采取常规治疗,后者则是使用曲美他嗪片实施治疗,对两组患者实施治疗后的效果展开观察。结果:在对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予以对比后,与参照组的73.8%治疗有效率相比,研究组的92.9%为最高,两组数据间具有明显差异;且研究组患者和参照组患者对比左室收缩末期直径、左室射血分数、患者心率等方面效果也较好,P<0.05差异间较为明显。结论:在冠心病伴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中应用曲美他嗪展开治疗,可以大幅度提升临床治疗水平,使患者心功能得到改善,可在临床中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