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近20年以来,中国文艺理论界出现"失语"、"缺位"、"告别理论"等诸多问题与倾向,这不仅遭到多方责难与质疑,也产生若干理论分歧。在本访谈中,一方面,熊元义认为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的发展不可能完全绕开分歧,只有深入地解决分歧、才能真正推进文艺批评的深化——由此提出文艺批评的理论自觉问题。另一方面,熊元义着眼于对中国悲剧的研究,他将中国悲剧精神概括为:邪恶势力可以碾碎我们的骨头,但绝不能压弯我们的脊梁。身躯倒下了,灵魂仍然要战斗。力图将悲剧问题与当代艺术批评实践紧密结合。在此基础上,熊元义通过对中国当代文艺批评发展现状的反思,指出我们需要推动中国当代文艺界民族艺术观的发展,恢复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批判力量。
简介:一位西方智者歌德曾经说过,对于任何理论来说,实践是试金石。他借浮士德之口说出了"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这广为人知的警句。令人遗憾的是,一二百年以来,某些自以为很聪明的"理论家"对这位智者的告诫始终充耳不闻,宁可年复一年地"灰色"下去。在我们这个别具东方特色的国度,这类灰色理论家最擅长的是对一种观点作长篇大论的理论阐释,在各种本本上寻找根据,证明其"科学性"、"正确性"、"深刻性"。无论是平地刮起的共产风,还是横扫一切的文化大革命,这类理论家都能引经据典论证其合理性,并系而统之名曰"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这类理论家也会"与时俱进",十年前他们可以雄辩滔滔地论述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十年后他们又可以一本正经地为市场经济戴上社会主义的帽子。
简介:一般认为.文学理论往往基于理论原点,根据某种现实性进行逻辑推演,形成普适性的体系框架.而批评则是对具体现象或作品或思潮进行把握,区分文学与非文学、确定其意义,以便于形成经典杰作的等级体系。但在当代文艺学领域,出现了一个重要的趋向。即:批评越来越不像原本意义上的批评。而逐渐向理论的方向靠拢:与此同时,理论也越来越不像原本意义上的理论,而往往化身为具体的批评。批评与理论原先似乎分立为两个领域。但如今批评的理论化与理论的批评化相向而行。相反相成.逐渐地形成了当代的所谓“批评理论”。本文简要分析这种批评理论出现的现实原因和当代意味.试图把握批评理论潜在的研究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