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应用ASON来抑制HBV基因的复制和表达在体外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利用核酶抑制HBV在体外也进行了一些研究,抑制率达96%.利用核酶抑制HCV的复制体外也进行了一些研究.Lieber等[17]针对HCV5′端的高度保守区设计了6个锤头型核酶

  • 标签: 反义核酸 抗肝炎病毒 核酸抗
  • 简介:目的:设计靶向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保守区的人工microRNA(amiRNA),考察其对HBV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比对HBV全基因组现有序列,选择保守区设计amiRNA,定向克隆到pcDNA6.2-GW/EmGFP-miR载体,将amiRNA载体与HBV复制载体pHBV1.31共转染HepG2细胞,72h后收取细胞上清,ELISA检测HBV表面抗原(HBsAg)及e抗原(HBeAg)的含量,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含量。结果:amiRNA可显著抑制细胞上清HBsAg、HBeAg和HBVDNA的水平。结论:amiRNA作为防治HBV感染的潜在有效手段之一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人工microRNA RNA干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从1983年到2005年11月.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有5种药物.但其在疗效和不良反应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一批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新药正处于研发阶段,其中已进入临床试验后期的药物以核苷类似物为主。本文对已上市及进入临床试验的治疗乙型肝炎的药物进行了总结.并对已完成Ⅱ期临床试验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药物进行了评述。

  • 标签: 肝炎 乙型 慢性 抗病毒药 核苷类似物 干扰素类
  • 简介:乙型肝炎是当今世界上死亡率较高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而我国的乙型肝炎高感染率更使其成为一种令人棘手的病症。目前,针对乙型肝炎的临床治疗虽仍然以药物治疗为主,但新型的基因治疗已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领域。此外,中草药及其有效成分乙型肝炎治疗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从乙型肝炎病毒的药物治疗、基因治疗及联合治疗等方面对目前国内外抗HBV治疗现状做一综述,明确乙型肝炎治疗现状,以期为HBV的进一步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药物治疗 基因治疗 联合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RP多糖在体内对DHBV的抑制作用。方法体内实验以先天感染DHBV的雏鸭为动物模型,将雏鸭(10只/组)随机分为5组(RP多糖高、中、低3个剂量组、3-TC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均以20mg/kg/d灌胃给药10天。给药前1天、给药后5天、10天及停药后3天,均采用斑点杂交法观察血清中DHBV-DNA表达。结果各剂量组RP多糖对DHBV均有相应的抑制作用。其中给药后第5天,高、中剂量组血清DHBV-DNA为0.77±0.27、0.69±0.15,第10天为0.57±0.11、0.49±0.19,与生理盐水对照组(1.32±0.56、1.24±0.53)相比明显降低。给药后第5天,RP多糖高、中剂量组对DHBV-DNA的抑制率为25.16%、25.35%,第10天为45.94%、48.28%,与生理盐水对照组对比显著提高。结论RP多糖可降低血DHBV-DNA含量,对DHBV有抑制作用。

  • 标签: 菲律宾蛤仔多糖 鸭乙肝动物模型 乙型肝炎
  • 简介:<正>慢性乙型肝炎125例分为苦参碱、干扰素及苦参碱联合干扰素3组,各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疾病轻重等方面皆具可比性。观察3、6、及12个月HBV-M和HBV-DNA的变化。结果:治疗3个月,苦参碱、干扰素及苦参碱联合干扰素组HBeAg的阴转率分别为30.4%,36.6%和39.5%;HBV-DNA的阴转率分别为39.1%,41.5%,和50.0%。治疗结束后及6个月HBehg、HBV-DNA的阴转率及HBe的阳转率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12个月,总有效率分别为12%,9%和18%;苦参碱联合干扰素治

  • 标签: 抗乙型肝炎病毒 干扰素治疗 阴转率 乙型肝炎 DNA 阳转率
  • 简介:通过体外实验,探讨青蒿琥酯乙肝病毒(HBV)的作用。方法将青蒿琥酯作用于HBVDNA转染细胞系2、2.15细胞,MTI法检测细胞活力,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HBsAg、HBeAg的变化,从而评价青蒿琥酯乙肝病毒的效果并探讨其药理机理。结果青蒿琥酯对2、2.15细胞株的半抑制活性浓度(即毒性浓度)TC50=2、9166,对2.2.15细胞分泌HBsAg、HBeAg的半抑制浓度分别是IC50=0.39、IC50=0.803,治疗指数(r兀=TC50,IC50)分别为7.478、3.63均>2。结论青蒿琥酯在体外有一定的乙肝病毒作用,且有量效关系。

  • 标签: 青蒿琥酯 乙型肝炎病毒 体外实验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乙型肝炎病毒治疗在乙型重型肝炎抢救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2-07至2019-03我院收治的乙型重型肝炎患者33例作为本次评价对象,按照患者入院顺序进行分组,将先入院的16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后入院的17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临床常规抢救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乙型肝炎病毒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同对照组患者数据相比,观察组患者各项生化指标均改善显著,抢救治疗成功率及病毒转阴率均明显提高,两组数据结果对比差异较为明显,经计算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结论对乙型重型肝炎患者抢救中采用乙型肝炎病毒治疗,可有效提高临床抢救成功率,最大限度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 标签: 抗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重型肝炎 抢救治疗 效果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治疗在乙型重型肝炎抢救治疗中的作用分析。方法:随机抽取我院 72例乙型重型肝炎患者,时间范围在 2018年 1月 -2019年 1月,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 36例,观察组实施乙型肝炎病毒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各时间点 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 HBV DNA) 降至检测下限率、 e抗原转阴率、转换率以及血清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复常率均高于对照组( P< 0.05);观察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乙型肝炎病毒治疗在乙型重型肝炎抢救治疗中的作用显著,可提升治疗效果,改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 标签: 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 乙型重型肝炎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抗体(-HCV)和丙型肝炎病毒核酸(HCV-RNA)荧光定量检测在丙型肝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96例丙型肝炎患者同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丙型肝炎抗体(-HCV),应用实时荧光定量法(FQ-PCR)检测HCV-RNA。结果FQ-PCR检测阳性率为73.96%(71/96),漏检率为26.04%。ELISA法检测阳性率为75.0%(72/96),漏检率为25%。两种方法联合检测敏感性为92.71%(89/96),漏检率为7.29%(7/96)。结论两种方法联合检测,可实现优势互补,降低丙型肝炎病毒的漏检率,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有利于“窗口期”感染的筛选并提高输血安全。

  • 标签: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 荧光定量检测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简介:波普瑞韦(boceprevir,BOC)和替拉瑞韦(telaprevir,TVR)均为丙型肝炎病毒NS3/4A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用于治疗基因1型慢性丙型病毒肝炎(chronichepatitisC,CHC)。与现行的CHC的标准治疗方案比较,BOC或TVR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和利巴韦林的三联疗法可大大提高初治病人的持久病毒应答率,且对既往聚乙二醇干扰素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无效的病人也有较好的疗效。BOC和TVR的三联疗法比现行的标准治疗方案有更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可以说,BOC和TVR的临床应用,使基因1型CHC的治疗进入新纪元。

  • 标签: 波普瑞韦 替拉瑞韦 药物疗法 药动学 临床试验 安全性
  • 简介:乙型肝炎是引起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的主要因素。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复杂,但病毒复制是肝损伤的起动因素。干扰素(IFN)作为HBV制剂已广泛用于临床,经过近20年的研究证明,α-IFN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有效药物。但IFN疗效仅30%~40%,由于IFN的疗效、毒副反应、价格以及使用不便等因素使其应用受限。目前,对HBV逆转录酶有抑制作用的药物拉米夫定(Lamivudin,3TC)作为新核苷类抗病毒药已受到关注。在体外和动物模型中证明有很强的HBV复制作用。临床实验也证明3TC可迅速降低HBVDNA的浓度,改善肝组织学的病变。但3TC停药后易复

  • 标签: 拉米夫定 抗乙型肝炎病毒 耐药性 YMDD变异 蛋氨酸 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 简介:目的观察HIV混合HCV感染者丙型肝炎病毒治疗的疗效。方法在78例HIV混合HCV感染者中,40例HIV携带者(A组)在HAART治疗前开始丙型肝炎病毒治疗;38例艾滋病患者(B组)在接受HAART治疗的同时,给予丙型肝炎病毒治疗。两组均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180μg肌肉注射,每周一次,利巴韦林片800~1200mg/日,分3次口服,疗程为48周。结果在治疗12周、24周和48周时,A组ALT复常率分别为32.5%、60.0%(P〈0.05)和80.0%(P〈0.05),B组则分别为29.0%、31.6%和39.5%;在治疗48周结束时,A组患者HCVRNA阴转率为55.4%,明显高于B组的23.7%(P<0.01);A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副作用较B组明显少而轻。B组患者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和CD4+T淋巴细胞减少更明显。结论及时对HIV和HCV重叠感染者丙型肝炎病毒治疗很重要,治疗越早,疗效越好,副作用也越少。

  • 标签: 人类缺陷病毒 艾滋病 丙型肝炎 聚乙二醇干扰素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对乙型肝炎采用恩替卡韦治疗的药物服用剂量及效果进行观察。方法在我院乙型肝炎患者中抽取2015年4月至2015年6月入院治疗的30例患者组成观察组,并抽取2015年1月至2015年3月入院治疗的30例患者组成参照组,参照组患者服用拉米夫定片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服用恩替卡韦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HBV和DNA水平进行比较,并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清转换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HBV和DNA水平有了显著改善,且患者的血清转换水平也有了显著优化,与参照组相比,差异明显,两组患者的数据进行统计学计算,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恩替卡韦在抵抗乙型肝炎治疗中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且在服用的过程中要把握患者的服用剂量。

  • 标签: 恩替卡韦 乙型肝炎 剂量 疗效
  • 简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感染HBV的慢性患者可引起肝硬化、肝细胞癌及肝功丧失等病症。开发有效的HBV药物,对于其感染的治疗非常关键。HBV具有非常窄的宿主范围,因此选择合适的药物评价用动物模型至关重要,常用的模型动物有鸭、土拔鼠、黑猩猩及近年研究的转基因小鼠等。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抗乙肝病毒药物 动物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干扰素联合胸腺肽α1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效果。方法10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4例,对照组52例,治疗组采用α-2b干扰素500万u,肌注,连用15天后改为隔日1次,疗程12个月,另加用胸腺肽α11.6ug皮下注射,每周2次,疗程3月。对照组采用干扰素的品种、疗程、剂量与治疗组相同。疗程结束时观察两组患者ALT复常率,乙肝病毒标志及HBVDNA。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ALT复常率分别为73.3%(38/54)55.7%(29/52),P<0.05;HBsAg阴转率分别为14.8(8/54)与5.77%(3/52),P<0.05;HBeAg阴转率分别为59.3%(32/54)与34.6(18/52),P<0.05;HBVDNA转阴率分别为61.1%(33/54)与32.7%(17/52)P<0.05。结论干扰素联合胸腺肽α1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具有较好的ALT复常率及抑制乙肝病毒复制疗效,可作为慢性乙肝治疗方案的参考。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干扰素胸腺肽&alpha 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病毒肝炎采用炎保肝药物治疗临床效果。方法本次选取慢性乙型肝癌患者100例,均为我院感染病科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依据入院顺序分组,就甘草酸二铵治疗(对照组,n=50)与复方甘草酸苷治疗(观察组,n=50)效果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选取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总有效率经统计为98%,较对照组76%更为显著,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疗前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无明显差异(P>0.05),疗后均有降低,但观察组经观察示幅度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在治疗期间皮疹、血压升高、轻度浮肿各1例,对照组皮疹2例,血压升高1例,轻度浮肿1例,无明显差异(P>0.05),且均经对症处理后呈正常恢复。结论病毒肝炎采用炎保肝药物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可促使肝功能明显恢复,且具较高依从性,对保障患者的生存质量意义重大。

  • 标签: 复方甘草酸苷 病毒性肝炎 效果探讨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