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对恶性肿瘤患者出院后口服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治疗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60例恶性肿瘤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用药期间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用药期间采用延续护理,每组30例。两组分别干预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健康教育知晓率、患者满意度、不良反应及Barthel指数评分等指标。结果观察组用药依从性、健康教育知晓率、患者满意度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出院后恶性肿瘤患者实施延续护理指导可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及早干预不良反应,降低因不良反应发生率,使患者整体生存获益。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干扰素和靶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抗血管生成药物(索拉非尼、舒尼替尼和贝伐单抗)治疗晚期肾癌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集1979~2009年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抗血管生成药物与干扰素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评价纳入研究质量和提取有效数据,并用RevMan4.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4个随机对照试验,共232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与干扰素相比,血管生成抑制剂单用能有效抑制晚期肾癌进展[OR=0.38,95%CI(0.29,0.51),P〈0.01]和控制晚期肾癌[OR=2.53,95%CI(1.87,3.43),P〈0.01],但两者对治疗肾癌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97,95%CI(0.20,19.57),P=0.56];②与单用干扰素相比,血管生成抑制剂联合干扰素能有效抑制晚期肾癌进展[OR=0.67,95%CI(0.53,0.84),P=0.0005]和控制晚期肾癌[OR=2.14,95%CI(1.65,2.78),P〈0.01],显著提高晚期肾癌治疗的总有效率[OR=2.65,95%CI(1.94,3.61),P〈0.01];③血管生成抑制剂与干扰素各自单用治疗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的可能性相当[OR=1.98,95%CI(0.90,4.34),P=0.09],但二者联用更易发生严重不良事件[OR=2.63,95%CI(2.09,3.31),P〈0.01]。结论与干扰素相比,血管生成抑制剂单用能更有效抑制肿瘤进展,控制晚期肾癌;血管生成抑制剂与干扰素联用能显著提高肿瘤治疗总有效率,但也伴随着更多药物相关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
简介:摘要小细胞肺癌(SCLC)属于恶性程度高的神经内分泌肿瘤,侵袭性强,可迅速进展,是肺癌的一种特殊类型。SCLC对放疗和化疗敏感,多年来,放化疗一直是SCLC的主要一线治疗手段,但治疗后极易耐药,因此抗血管生成治疗的研究受到关注。目前,抗血管生成药物主要聚焦于单克隆抗体(如贝伐单抗)、内源性血管生成抑制剂(如恩度)、抗血管生成融合蛋白(如阿柏西普)和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安罗替尼等)4类。但抗血管生成药物的研究和临床应用还存在一些瓶颈,探索更好的联合治疗方案和有效的双领域、多靶点药物是努力的正确方向。
简介:摘要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肺癌中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在肺癌中占比超过80%,以铂类为基础的双药化疗方案是治疗晚期NSCLC的传统标准方案,但患者的5年生存率依然很低,不足5%。新生血管的生成在多种实体肿瘤的生长、增殖和转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抗血管生成药物可作用于肿瘤微环境,使现有肿瘤血管退化,同时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随着我国抗血管生成药物的不断发展和药物可及性的不断提高,抗血管生成药物成为晚期NSCLC患者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之一。共识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9年版)》的基础上,由共识编写组根据近一年来发表的临床研究证据,并结合临床实践,整理而成共识更新版,以指导我国肺癌治疗相关的临床科室合理使用抗血管生成药物,进一步提高我国肺癌规范化诊疗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癌患者抗血管生成的靶向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6年3月2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采用贝伐单抗、VEGF-trap治疗方式,并针对络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在子宫内膜癌花考中的应用做出深入研究,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结合权威文献报道的治疗方法,所选病例均接受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对其治疗情况进行总结。结果贝伐单抗对子宫内膜癌患者具有一定疗效,VEGF-trap治疗方式,患者有效率反应率为3.8%~7.8%,使用高剂量TSU-86在子宫内膜癌中的使用,具有一定可行性。结论对子宫内膜癌进行血管生成以及靶向治疗,对病情具有一定疗效,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