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随着对肿瘤血管和肿瘤微环境研究的不断深入,医学界对抗血管生成药物与放射联合应用治疗的机制有了进一步认识,并初步验证了放疗联合血管生成药物的可行性和疗效。本文就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 标签: 肿瘤 放射治疗 抗血管生成治疗
  • 简介: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乳腺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全球每年新诊断的乳腺癌病例≥120万,死亡约50万。乳腺癌的综合治疗(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及tier-2靶向治疗(Herceptin)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丫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延长了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

  • 标签: 惊恐障碍 药物治疗
  • 简介:炎症介质不仅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肿瘤的血管生成方面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炎症反应的调节通路和肿瘤血管生成调节通路存在较大的重叠。研究证实,包括COX-2、IL-1、IL-6等在内的众多炎症介质不仅能够促进肿瘤血管生成,在肿瘤血管拟态形成及肿瘤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定向分化过程中可能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 标签: 炎症介质 血管生成 肿瘤干细胞
  • 简介: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高居女性肿瘤疾病首位,全世界每年约有50万妇女死于乳腺癌。目前对于乳腺癌的治疗主要有手术、放疗、化疗和内分泌治疗等4种手段。近年来,随着对恶性肿瘤发病的基因和分子机制研究驹不断深入,针对致癌基因的分子靶向治疗技术被应用于医学临床。分子靶向治疗是以肿瘤细胞中特有的基因片段为治疗位点,通过调节或阻断这些基因片段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靶向治疗特异性强,效果显著,基本上不损伤正常组织,因此肿瘤耙向治疗是肿瘤治疗中最有前景的方案。

  • 标签: 乳腺癌 靶向治疗 进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高血压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影响重要器官的功能,最后导致这些器官的衰竭。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超过一亿人,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高血压药物是一类能降低血压的药物,临床分类较多,高血压药物的联合应用,可理想控制血压,并有效保护靶器官的功能,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药物的不断更新及药学研究的进展,八十年代出现了以钙离子拮抗剂及新型的日受体阻断剂为代表的新型心绞痛药物,从而形成当前治疗心绞痛的三大支柱。心绞痛是冠心病临床最常见的一种症状,其经典治疗药物硝酸制剂己有百余年历史。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就心纹痛药物的临床若干进展作一简述。

  • 标签: 抗心绞痛药物 发作 应用时间 临床观察 治疗和预防 用药观察
  • 简介:摘要临床试验是以人为观察对象、评价各种治疗方法或预防措施效果、有对照的前瞻性研究。研究目的是证实或揭示治疗方法或预防措施的疗效和安全性,综合评价治疗方法或预防措施的效果和价值。本文正对高血压药物临床应用进行了探讨和总结。

  • 标签: 高血压/药物疗法 &beta 受体阻断剂 受体拮抗剂 冠心病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磁性药物的特点,介绍磁性药物靶向系统的组成和载体分类,以及近几年靶向动力学的研究进展。方法检索、阅读文献,归纳分析文献内容,利用运动方程建立外磁场作用下磁流体在血管里流动的动力学模型。结论磁性药物靶向治疗在生物医学、生物工程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 标签: 磁性药物 磁性纳米颗粒 靶向给药 靶向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次全视网膜冷凝与代谢药物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从2007年1月~2012年2月我院所收治的NVG病例60例60眼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氛围SRC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0例。SRC组采用单纯SRC、SRC加小梁切除术、SRC加用睫状体冷凝术进行治疗。对照组单纯睫状体冷凝术、单纯小梁切除术和小梁切除术加睫状体冷凝术治疗。两组均在采用代谢药物进行治疗。结果SRC组治疗成功率为76.7%,对照组为40.0%,两组成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所有患者术后均出现球结膜水肿甚至眼睑水肿。SRC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0.0%,对照组为53.3%,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类型主要有角膜上皮剥脱水肿、前房纤维素性渗出和低眼压眼球轻度萎缩等。结论SRC术联合代谢药物可以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成功率,可以作为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有效治疗手段,值得在临床当中推广使用。

  • 标签: 次全视网膜冷凝 抗代谢药物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 简介:甲状腺药物(antithyroiddrug,ATD)是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下称甲亢),尤其是Graves(又名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亢)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一般情况下,甲状腺药物丙基硫氧嘧啶(PTU)和甲巯咪唑(MMI)是安全的,

  • 标签: 抗甲状腺药 副作用 护理
  • 简介:摘要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疾病。近年来,随着对该病的病因及致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出现了多种骨质疏松药物,许多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但是,在临床应用中发现,没有任何一种药物可以完全替代其他药物而取得满意的疗效,且每种药物都存在一定的缺陷。

  • 标签: 骨质疏松 抗骨质疏松药 病因
  • 简介:摘要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易发人群为中老年人。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比较高,是现在社会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文章的研究目的是调查血小板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情况,以提高医院医务人员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认识及治疗水平,保障人民有一个健康良好的体魄,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方法是收集临床医学中使用血小板药物的病例,调查其使用率,并对不能使用血小板药的原因进行调查和数据分析。结果发现缺血性脑血管病应因病制宜地使用血小板药物,有些病例则不能使用血小板药物。结论是血小板药物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应用中意义重大,合理地使用药物治疗不仅能提高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还能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

  • 标签: 抗血小板药 缺血性脑血管病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硫脲类和咪唑类药物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阳性血管炎(ANCA)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这类疾病的认识。方法2006年7月~2011年7月我院门诊或住院的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共120例,男性25例,女性95例,平均年龄36.65岁。排除能引起ANCA阳性的其他疾病。按用药情况分四组一组为初发未治组,共15例。一组为服用硫脲类(丙基硫氧嘧啶PTU)组,共40例,一组为服用咪唑类(他巴唑即甲巯咪唑MMI)组,共40例,一组为混合用药组(指曾先后使用过PTU和MMI),共25例。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患者血清,对ANCA和核抗体(ANA)IIF检测为阳性的患者,进一步应用ELISA法检测7种ANCA靶抗原,即髓过氧化物酶(MPO)、蛋白酶3(PR3)。结果未治疗组IIF阳性者占0%;PTU组IIF阳性者占13%,均为IIF-ANCA阳性,其中2例MPO阳性;MMI组中IIF阳性者占3%,为IIF-ANCA阳性,无MPO阳性;混合组中IIF阳性者占16%,均为IIF-ANCA阳性,其中2例MPO阳性。所有患者ANA、PR3均阴性。P-ANCA比较情况PTU组和初发未治组比,Χ2=4.314,P=0.038,有统计学差异。MMI组和初发未治组比,Χ2=0.466,P=0.495,无统计学差异。混合组和初发未治组比,Χ2=5.402,P=0.020,有统计学差异。PTU组和MMI组比,Χ2=6.355,P=0.012,有统计学差异。10例ANCA阳性患者其中5例有临床症状,且均较轻。这5例患者胸片肾功能均正常。余5例患者无任何临床表现和化验异常。当ANCA结果出来后停用PTU,改用MMI替代。10例患者中有8例随访l年,7例ANCA转阴,1例仍阳性。3例血尿消失,1例关节痛、肌痛、听力下降好转。根据诊断标准,这3例可确诊为PTU致ANCA相关性血管炎。结论PTU与甲亢患者出现ANCA阳性相关,并导致其中的一部分患者出现血管炎临床表现。MMI一般不会导致ANCA阳性,故对于因服用PTU出现ANCA以相关性血管炎的患者可用MMI替代。

  • 标签: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血管炎
  • 简介:<正>随着生命科学及围生医学的快速发展,我国孕产妇死亡率逐年下降,但子痫前期,尤其是重度子痫前期仍然是导致母婴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降低子痫前期发病率及其危害是围生工作者面临的挑战。针对这一现状,第二届"中国胎儿医学大会"特邀边旭明教授就子痫前期的预测方法做了讲解。具体内容包括:子痫前期对母儿的危害;有关先兆子痫的发病学说;目前我们所遇到的困境;子痫前期预测的意义;子痫前

  • 标签: 子痫前期 先兆子痫 孕产妇死亡率 预测方法 生命科学 围生医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在普通人群中发病率大于1%,在8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高达10%[1],据统计中国现约有1000万人患房颤[2]。房颤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由血栓引起的卒中事件中,高达15%~20%的比例源于房颤,伴有房颤的卒中患者死亡率及致残率较不伴房颤者明显升高[3]。

  • 标签: 心房颤动 抗凝治疗 抗凝药物 应用 快速心律失常 独立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他汀类与血小板聚集药物联用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2011年11月期间我院神经科住院部收治的12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4例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每晚与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每晚/联合治疗,对照组64例仅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d,顿服。随访一年,分别在出院后1、3、6、9、12个月各随访一次,患者同时定期进行血脂、下肢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下肢动脉斑块积分等检测。观察对比两组疗效。结果一个疗程后(10d),两组间的发作控制率差异性显著,治疗组的93.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1.9%(P<0.05);经治疗后一年随访,观察组缺血性脑梗死总发生率6.2%明显优于对照组72.0%,两者差异性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发生率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他汀类与血小板聚集药物联用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显著,可有效延缓及逆转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减少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率,且不增加出血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病 阿托伐他汀 肠溶阿司匹林 联用 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