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读了《青少年书法》(2003年青年版第7期)“精彩回应”中的《风格不可强求》,我非常赞同这一观点。但文中有些观点不能苟同。如文中作者对任灏批评周俊杰先生“多出些渴笔少了些淋漓与畅达,笔意、线性中的转、折有毫芒太露之嫌,损坏了线质的圆融流畅”不能苟同,理由是“风格不可强求”。对此,我不赞同。我认为任灏对周俊杰先生这一批评比较中肯,与风格并不矛盾。多渴笔、少淋漓与畅达,转折毫芒太露毕竟是不足,损坏了线质的圆融、流畅,不仅有损阴柔婉约,更有损阳刚大气。另外,对作者在最后的质问“你能写出周俊杰大气的作品吗?”也不赞成。任灏指出周俊杰先生作品的不足,不一定非得比周俊杰先生写得好,只要他批评的正确就可,正如我不赞成作者的观点,不见得总体上比作者高明,只要在这一点上说得在理就可,你说对吗?□“精彩回应”的回应!河北@卢春杰
简介:摘要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作为我国的基本刑事政策,有别于美国的两极化刑事政策。我国已进入风险社会,社会风险的增加对刑法提出了亟需变革的要求,风险刑法理论暗含着刑罚的积极的一般预防目的。而刑事立法离不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指导,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坚持人权保障的前提下,应当给予安全价值以更多的考虑,协调好自由与安全之间的冲突,努力寻求自由与安全平衡基础上的效益最大化。
简介:1997年香港回归以前,香港的课程改革政策极少考虑教师的作用。教师只是一个被动的实施者,负责忠实地执行教育署制定的改革方案与政策。1997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巨大转变,课程改革政策期望教师在实施中发挥积极作用。过往20年(1998—2018)的研究文献集中讨论了香港教师对两轮大规模课程改革的回应:1990年代的“目标为本课程”(TOC)以及2001年以来的第一轮课程改革——“学会学习1.0”。学者研究香港教师对TOC的回应主要反映在教师认同感、教师关注和教师对变革的理解与诠释等方面;对“学会学习1.0”,学者从资讯科技融入教育、多元评估与校本评核、新高中课程、融合教育、共通能力与专题研习等改革措施来研究香港教师的回应。教师改变与课程改革密切相关,如何促进在课程改革大背景下的教师改变也是今后要密切关注的研究方向。
简介:<正>AcknowledgementsareduetotheNordicInstituteofAsianStudies(NIAS)inCopenhagen,Denmark,forallowingmetoworkthereasaguestresearcherinTibetanStudiesfrom7Aug,2007till30Jul,2oo8aswellasfrom19Octtill29Nov,2010.ThanksgoestoAssistantProfessorTrineBrox,AssociateProfessorRobertBarnett,andguestprofessorAndreasGruschkeforgivingmelotsofcommentsandsuggestionsonthis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