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我国每年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大约260万,约占总死亡比例的45%。其中血管斑块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首要因素,分析血管斑块形成原因,了解血管斑块的病理变化因素,弄清药物对血管斑块的质变影响,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血管斑块 形成原因 治疗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诊断在下肢股动脉斑块形成与颈总动脉斑块形成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1月到2012年11月因下肢股动脉出现斑块和颈总动脉斑块前来就诊的患者85例,并将所选患者分为两组,一组采用超声进行诊断,共46例。另一组通过常规性检查方法进行诊断,为对照组,共39例,两组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患者的下肢血管及颈动脉进行超声检查和诊断,测量血管的直径,并观察其是否有硬化的斑块存在。结果本次研究选取的85例患者中,均经过超声来进行诊断检查,其中超声诊断组在下肢股动脉、颈总动脉的斑块检查上准确率为95.36%、88.23%,高于对照组。结论超声诊断在下肢股动脉斑块形成与颈总动脉斑块形成以及治疗的疗效观察上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超声诊断 下肢股动脉 颈总动脉 斑块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不稳定斑块的破裂及继发血栓形成是导致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主要病理基础。不稳定斑块形成与炎症反应、基质失衡、细胞凋亡有着密切的联系,最近,内质网应激在不稳定斑块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就不稳定斑块的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深入了解不稳定斑块形成机制提供依据。

  • 标签: 不稳定斑块 形成机制 研究进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心脑血管病如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导致人类死亡的所有疾病之首,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作为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主要原因之一,为动脉粥样硬化(AS)易损斑块破裂引发的急性血栓栓塞。病理学上,AS易损斑块的主要特征包括:(1)大脂质核薄纤维帽;(2)斑块内出血(IPH);(3)纤维帽破裂或溃疡形成;(4)炎性细胞的浸润和(或)新生血管化。近年来,作为易损斑块特征之一的IPH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心肌梗死 卒中 类胰蛋白酶类 毛细血管通透性
  • 简介:目的:探讨糖尿病、脑梗死与颈动脉斑块三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患者139例,分别按照是否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按照是否患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和无糖尿病组,按照颈动脉斑块的厚度分为斑块组和无斑块组,分析糖尿病、脑梗死、颈动脉斑块三者间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和糖尿病阳性率均高于非脑梗死组,且斑块组的脑梗死和糖尿病阳性率也高于无斑块组,糖尿病组的脑梗死和颈动脉斑块阳性率也均高于无糖尿病组。三者相关性密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易导致血栓的形成,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原因;而糖尿病可导致颈动脉斑块形成,增加脑梗死的风险,在脑梗死的临床诊治中应加强合理的血糖管理。

  • 标签: 糖尿病 脑梗死 颈动脉斑块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形成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对360例脑梗死患者行经颅多普勒检查,进行结果分析。结果脑梗死患者多合并颈动脉斑块形成。结论颈动脉斑块形成与脑梗死具有密切的相关性,经颅多普勒检查对脑梗死的预防具有重要的作用。

  • 标签: 颈动脉斑块形成 脑梗死 经颅多普勒
  • 简介:目的:除了血压水平的高低以外,血压波动也是造成人体靶器官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以老年男性人群为研究对象,观察血压波动(BPV)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联性。方法:本研究选用1461名患有动脉硬化的老年男性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入选对象分为:非颈动脉斑块组和颈动脉斑块组,根据24小时动态血压测定(ABPM)中收缩压(SBP)、舒张N(DBP)的数据,用”个体血压波动法”测定每个患者的血压波动,分析探讨血压波动与颈动脉斑块形成之间的关联性。结果:①颈动脉斑块形成与24小时收缩期血压波动(SBPV)密切相关(8-3±2.1mmHgVS7.9士2.0mmHg;P〈0.001),其中与白昼(6:00.22:00)SBPV有关(8.1±2.1mmHgVS7.7土2.1mmHg:P〈0.001),而与夜间(22:00-6:00)SBPV关系不明显(8,9±3.8mmHgVS8,6±3.7mmHg;P〉0.05)。②与24小时舒张期血压波动(DBPV)有关(5.6±1.4mmHgVS5.4±1.4mmHg;P〈0.05),其中与白昼(6:00.22:00)舒张期血压波动有关(5.4±1.4mmHgVS5.2士1.4mmHg;P〈0.05),而与夜间舒张期血压波动无关(6.2±2.7mmHgVS5.9±2.5mmHg;P〉0.05)。结论:在老年男性人群中,颈动脉斑块形成与收缩期和舒张期血压波动均有关系,主要表现在白昼血压波动。

  • 标签: 血压水平 血压波动 颈动脉斑块
  • 简介:摘要高血压的存在会对患者的心脏、血管中的血液运输产生较大的阻碍,严重者会出现血管破裂、脑溢血、脑血栓等病患。为了探讨高血压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具体影响情况,我院特地随机选取了260位来我院接受高血压治疗的患者,对其采取颈动脉超声检查,运用统计学原理实时检测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情况与发病几率。通过我们的检测发现,高血压的存在会直接导致颈动脉粥状硬化斑块的行程,并且其发病率与年龄呈现正相关态势。

  • 标签: 高血压 颈动脉 粥样硬化斑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常见临床危险因素,并提出科学护理方法。方法:研究时间为2022年1月-2022年12月我见于我科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的300例患者,先对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多重回归,对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因素进行筛选,再进行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及单因素分析,进一步筛选影响因素,并探讨护理对策。结果:患者年龄高于60岁及存在高血压疾病为颈动脉斑块形成危险因素。结论:影响颈动脉斑块形成危险因素并不唯一,临床需提高诊断效能,并及时尽心更有效护理干预,对相关疾病进行有效防治。

  • 标签: 颈动脉斑块 危险因素 因素分析 护理
  • 简介:摘要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卒中发病及复发风险增高相关。易损斑块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包括存在脂质坏死核心、斑块内出血、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活动性炎症以及薄/破裂的纤维帽。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会促进斑块内出血,且与斑块破裂、局部栓子形成及远端栓塞相关。对比增强超声能通过评价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来识别颈动脉易损斑块

  • 标签: 颈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新生血管形成 对比增强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精神应激事件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机制及其药物防治。方法采用高脂饮食喂养法建立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模型,并随机分成2组,辛伐他汀干预组(E组),高脂应激组(G组),设立高脂非应激对照组(D组),应激非高脂对照(H组)。用混合应激法对E、G、H组家兔致应激并监测血清ET-1、hsCRP、IL-6水平。13周后处死动物取主动脉染色分析斑块面积比。结果应激后,应激各组(E、G、H组)ET-1、hsCRP及IL-6水平较应激前升高(P<0.05);且明显高于非应激对照组(D组),P<0.05。高脂应激组斑块面积百分比高于高脂非应激对照组(P<0.05)。辛伐他汀干预组斑块面积百分比低于高脂应激组(P<0.05);而与高脂非应激对照组比较,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精神心理应激可致血清ET-1、hsCRP、IL-6水平升高,并直接或间接导致内皮细胞损害和功能障碍,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加速加剧;辛伐他汀可能作用于内皮细胞,发挥保护性作用,从而使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延缓或者使其程度减轻。

  • 标签: 应激 激素 动脉粥样硬化ET-1 hsCRP IL-6 辛伐他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频彩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高频彩超对我院56例40岁以上且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其中一项或以上的住院患者进行常规颈动脉扫查,对所有检查出的斑块进行局部放大、聚焦以及多切面扫查测量。结果56例颈动脉中发现斑块40例,其中软斑20个,硬斑36个,混合斑12个。结论高频彩超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其及斑块的超声表现具有特征性,有较大的诊断价值,指导临床治疗,已广范应用于临床。

  • 标签: 高频彩超 动脉硬化 斑块
  • 简介: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能够捕获并抑制病原微生物扩散,杀灭并清除病原体,同时也参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和进展。这种中性粒细胞的不同于趋化、吞噬的杀菌方式成为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NETs不仅仅出现在血栓和斑块中,而且可能在引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动脉血栓形成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就NETs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栓形成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中性白细胞 血栓形成 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方法将5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体检者设为研究组,50例非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体检者设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血浆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测定结果进行对分析。结果研究组血浆高同型半胱氨酸平均水平为(25.6±2.3)μmol·L^-1,对照组为(10.7±3.2)μmol·L^-1,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t=26.735,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呈显著相关,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一个新的危险因素。

  • 标签: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同型半胱氨酸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酶联免疫吸附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对于诊断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将我院2009年2月到2011年8月收治的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30例,选择同期于我院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对30例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及30例对照者分别进行超声检查。观察患者的合并粥样斑块发生情况及IMT厚度。结果观察组IMT厚度为(0.92±0.07)mm,对照组为(0.75±0.05)mm,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合并粥样斑块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检查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结果确切,在鉴别诊断中具有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超声检查 高血压 高脂血 诊断价值
  • 简介:通过个体化正常人体左冠状动脉CT构建不同分叉角度的流体力学模型,应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fluiddynamics,CFD)的方法模拟研究不同分叉角度左冠状动脉的流体力学特性,从而探讨冠状动脉分叉角度与斑块形成分布的关系。应用有限元仿真模拟并分析不同分叉角度左冠状动脉的流动力学特性。不同分叉角度的冠状动脉在壁面压强(wallpressure,WP)、壁面剪切应力(wallshearstress,WSS)、血液流场分布均存在差异。左冠状动脉分叉模型中存在两处低剪切应力区域:分叉脊附近和分叉对侧。分叉脊附近剪切应力随分叉角度增大而逐渐减小,其范围相应的增大;分叉对侧的低剪切应力及其范围并没有相应的变化。冠状动脉分叉角度与血液流体力学及斑块形成及分布有一定的关系。

  • 标签: 左冠状动脉分叉角度 动脉粥样硬化 计算流体动力学 剪切力 壁面压强
  • 简介:摘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AS)。其中易损斑块更是导致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元凶。因此本文就易损斑块的发生机制及核磁共振检测手段在近年来的进展做简要的概述。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易损斑块 机制 核磁共振 分子影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