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临床中很多的疾病都会伴随炎症的产生或者因为炎症而引起,在我国的古代医学中并没有炎症这一词语,这是现代医学对临床表现和身体反应所命名的,中医内科中很多的疾病都和炎症具有联系。中医对人体的研究理论显示,人体是一个不断运动的有机整体,其各部位和功能都是协调作用的,相互影响,如果人体的这种相互作用和协调出现了失衡就会引起疾病的产生,中医诊断使用望闻问切,是其诊断的主要方式。中医诊断对疾病的诊断需要通过观察、诊病、辩证等多种方式来进行综合的诊断,是中医的基础。
简介:【摘要】在临床上,许多病症都是由炎症导致的,在我们国家的传统医学里,并没有“感染”这个名词,它是根据临床症状和人体的反映来定义的,在中医里,许多病症都与“炎症”有关。从中医学的人体学角度来看,人的身体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活动的有机整体,各个部分与功能之间存在着协同、互动的关系;当身体内部的相互关系和协调性失调时,就会导致病症的发生。以中医诊病为依据的是通过观察、诊病、辩证等方法来进行综合诊治。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上生殖道炎症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急性子宫内膜炎根据宫腔分泌物培养及药敏结果选用抗感染药物治疗,重症者不必等培养结果,先用大剂量广谱抗生素静脉点滴,如青霉素、第三代头孢菌素、第三代喹诺酮类等。因女性生殖道炎症常伴厌氧菌感染,可加用甲硝唑静脉滴注。
简介:摘要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boweldisease,IBD)是胃肠道慢性、特发性的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disease,CD)。溃疡性结肠炎以局限于结肠的弥漫性黏膜炎症为特点。克罗恩病的主要特征为片状节段性的、全层肠壁的炎症,可以累及胃肠道的各个部位。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复杂,由遗传易感性和众多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而最终导致发病。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依赖病史及多种影像、内镜等手段的综合判断而得出。其治疗方案的选择强调个体化,应考虑患者的年龄、疾病诊断、病情严重程度、病变累及范围、对初始治疗的反应、能否坚持治疗、随访条件等多种因素。
简介:摘要炎症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目前认为IBD的发生可能与免疫、感染、和遗传等因素有关。抗中性粒细胞抗体(ANCA)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血清学抗体。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就IBD血清学标志性抗体ANCA的研究作一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诊断方法。方法:对我院2018年5月-2020年9月收治的100例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随机抽签进行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为50例,对观察组患者进行上CT诊断,对照组进行常规诊断,对比两组准确率、灵敏率、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两种诊断方式时间。结果:相较于单一的诊断方式,观察组的CT诊断灵敏度和准确率高于对照组(P〈0.05),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炎症型肝细胞腺瘤(inflammatory hepatocellular adenoma,I-HCA)的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至2019年1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经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28例I-HCA患者28个病灶的CEUS表现,观察其动脉期增强方式、达峰时增强的均匀性、包膜下增强血管影及病灶内部灌注缺损区的显示情况。将所有病灶分为最大径>5 cm组(9个)和最大径≤5 cm组(19个),并比较两组病灶CEUS表现的差异。结果28个I-HCA病灶在动脉期均表现为高增强,其中39.3%(11/28)呈整体增强,39.3%(11/28)呈向心性增强,21.4%(6/28)呈离心性增强,25.0%(7/28)的病灶呈不均匀增强,10.7%(3/28)的病灶内见灌注缺损区,64.3%(18/28)的病灶见包膜下增强血管影。最大径>5 cm组的病灶动脉期不均匀增强(P=0.020)和内部灌注缺损区(P=0.026)比例较高,但两组在增强方式、包膜下增强血管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门脉期及延迟期分别有42.9%(12/28)和57.1%(16/28)的病灶呈低增强。以CEUS"动脉期高增强、门脉期及延迟期持续高增强或等增强"为依据诊断良性病变,准确性为42.9%(12/28)。以CEUS"动脉期高增强、包膜下增强血管影、门脉期及延迟期持续高增强或等增强"中的任意一种征象为I-HCA的诊断依据,准确性提高至71.4%(20/28)。结论CEUS对炎症型肝细胞腺瘤的诊断具有一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