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HIV/AIDS病人相关知识缺乏,他们所产生的不同程度的复杂心理及压力会对其身体多个系统产生影响,进而威胁病人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通过综合评估HIV/AIDS病人的心理,及时分析病人的复杂多变心理,开展多元化心理支持干预及科学有效的心理管理,从而减轻其心理负担,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灼口综合征病患者的心理因素和最佳护理。方法对我院口腔黏膜科就诊的灼口综合征的228例患者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问卷调查,并向患者说明填写方法及注意事项(为近1个月出现的症状);由患者自评填好(不用署名)并放回指定位置;SCL-90的90个项目可以概括为十个因子,将其因子分别与国内常模进行比较。结果在228例灼口综合征病患者的问卷调查中发现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3个因子分与国内常模比较具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该病的病因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心理社会因素是BMS的重要因素,应加强心理护理。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灼口综合征病患者的心理因素和最佳护理。方法对我院口腔黏膜科就诊的灼口综合征的228例患者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问卷调查,并向患者说明填写方法及注意事项(为近1个月出现的症状);由患者自评填好(不用署名)并放回指定位置;SCL-90的90个项目可以概括为十个因子,将其因子分别与国内常模进行比较。结果在228例灼口综合征病患者的问卷调查中发现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3个因子分与国内常模比较具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该病的病因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心理社会因素是BMS的重要因素,应加强心理护理。
简介:摘要目的对孕妇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并对不同类型的孕妇所进行的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及体会进行总结。方法随机抽取94例近三年在我所就诊的孕妇病例资料,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孕妇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查,将孕妇的心理状态分为几个类型,并根据各类型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结果分析结果表明,孕妇的心理类型主要可以分为焦虑型、抑郁型、疑心重型。经过我们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所有孕妇的不良心理状况均得到显著缓解,并顺利分娩。结论对孕妇的心理状态特点给予充分的重视,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对于孕妇克服不良心理,顺利生产,从而保证母婴平安,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今后的孕妇保健工作中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对急诊患者心理状态及疼痛的影响价值。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本院2015年8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84例急诊科接收的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甲组与乙组各42例。两组采取常规的急诊救治措施,甲组配合一般的护理干预;乙组患者则配合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疼痛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乙组患者护理后的SAS评分与SDS评分均得到较大的改善,与护理前以及甲组患者对比差异明显(P<0.05);乙组患者的护理之后的VAS疼痛评分较甲组更低,差异同样明显(P>0.05)。结论急诊患者配合综合护理有助于改善心理健康水平、降低疼痛程度,值得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对急诊患者心理状态及疼痛的影响价值。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本院 2015年 8月至 2015年 7月收治的 84例急诊科接收的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甲组与乙组各 42例。两组采取常规的急诊救治措施,甲组配合一般的护理干预;乙组患者则配合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疼痛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乙组患者护理后的 SAS评分与 SDS评分均得到较大的改善,与护理前以及甲组患者对比差异明显( P< 0.05);乙组患者的护理之后的 VAS疼痛评分较甲组更低,差异同样明显( P> 0.05)。结论:急诊患者配合综合护理有助于改善心理健康水平、降低疼痛程度,值得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PACU人文关怀对手术患者生理与心理健康的综合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到2023年1月期间本院PACU收治的手术患者80例,结合抽签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n=40)、观察组(n=40),对照组手术患者开展常规护理,观察组手术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强化人文关怀,比较两组样本手术患者的生命体征指标(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心率)、心理健康评分、护理满意度的组间差异。结果:观察组手术患者的生命体征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焦虑、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ACU的功能职责主要是负责术后患者的恢复与监护,确保患者安全平稳地从麻醉状态苏醒,同时提供必要的医疗护理与支持,PACU人文关怀应用于手术患者中的效果确切,有利于患者生理与心理健康,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心理痛苦是一种主观体验,主要来自于受挫的心理需求。其特征是对自我及其功能的消极变化的感知,伴随着强烈的消极情绪。心理痛苦常与心理健康水平下降有关,被认为是自杀过程的核心,更高的心理痛苦水平与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密切相关。因此,对心理痛苦的测量评估在门诊筛查、临床治疗、危机干预中有着重要作用。为了提高心理痛苦的识别和自杀风险预测的准确性,经过二十多年的应用与发展,已有十余种测量心理痛苦的方法可以纳入临床风险评估。传统的评估方法较多基于Shneidman对心理痛苦的定义及其自杀理论,用于测量心理痛苦的强度和频率。近年来自杀模型和理论的发展,为心理痛苦的评估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最新的评估方式趋向于更简短、便利的操作,或呈现心理痛苦的具体临床特征。此外,主题统觉测试、视觉模拟量表、疾病和自我的图示表征测量、结构化访谈等形式,弥补了自我报告的局限性。未来可以进一步结合神经生物技术,移动互联网等手段进行评估,同时考虑在特殊人群和跨文化群体等多元环境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