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性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患者应用本体觉训练和前庭功能训练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济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老年性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患者11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本体觉训练与前庭功能训练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眩晕程度、平衡功能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实施本体觉训练和前庭功能训练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的眩晕障碍量表(DHI-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试验组患者的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试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将本体觉训练与前庭功能训练干预应用于老年性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患者中,可显著降低患者眩晕症状程度,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医治疗,总结相关临床经验。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从我院中选择该病例100例,入院时间均在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期间,按照姓氏排序进行分组,传统组与责任组均为50例,传统组接受西药治疗,责任组接受中医治疗,其余治疗条件均一致,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结果。结果:责任组患者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2.00%、94.00%明显高于传统组40.00%、70.00%,说明责任组的整体疗效更为确切,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治疗前,责任组的中医症候评分为(32.89±2.03)分,传统组的中医症候评分为(31.98±2.17)分,差异不大(P>0.05);治疗后,责任组的中医症候评分为(9.44±1.46)分,传统组的中医症候评分为(17.28±1.39)分,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与应用中医治疗,有着良好的临床疗效,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加快患者的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眩晕宁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药效经济学价值。方法:治疗组110例采用眩晕宁治疗,对照组共3组,每组110例,分别采用复方丹参片、西比灵、尼莫地平治疗(所有患者均经CT检查除外脑梗死、出血及肿瘤所致的眩晕)。60天后观察几组患者临床疗效和血液流变学改善情况。结果:眩晕宁组能显著改善眩晕症状,总有效率眩晕宁治疗组为87.27%(96/110例),复方丹参片对照组为68.18%(75/110例),西比灵片对照组为74.55%(82/110例),尼莫地平片对照组为79.09%(87/110例)。结论:眩晕宁可有效改善脑动脉供血不足,改善微循环,降低血脂,且无毒副作用,价格低廉,药效经济学价值显著,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长期服用的理想药物,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药药氧应用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2年4月至2013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将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丁咯地尔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药药氧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病情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3.3%、86.7%,对比有差距(P<0.05)。结论中药药氧治疗方法应用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治疗中,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后循环缺血情况,改善眩晕症状,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列地尔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共64例,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选用天麻素进行治疗,实验组采用前列地尔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0.56%(P<0.05)。治疗1周及治疗2周时,两组患者的Vm均较之前有明显加快(P<0.05),且实验组的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的PI虽然比治疗前均所有改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前列地尔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可以有效改善椎-基底动脉的血流情况,促进病情恢复,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分析中医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到我院进行治疗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数量:8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对照组,每组有相同数量患者(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平肝健脾补肾中药治疗,之后评测两组患者的血流速度、眩晕症状量表评分及治疗效果。结果:分析两组患者的血流速度情况:研究组的血流速度更快(P<0.05);分析组间患者眩晕症状量表评分:研究组评分更低(P<0.05);分析组间临床效果: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更高(P<0.05)。结论: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应用中医药予以干预,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血流情况,改善临床症状,临床应用十分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耳穴压豆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效果。方法用“单双号分组法”将2017.03月-2018.0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分成对照组30例(常规治疗)、观察组30例(常规治疗+耳穴压豆治疗)。比较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67%)更高(p值<0.05),两组不良反应都比较低(p值>0.05)。结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采用耳穴压豆疗法效果可靠。
简介: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形态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与同期60名无眩晕但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体检志愿者(对照组)的脑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颈部CT血管成像及头部MR血管成像资料,将单因素比较的阳性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危险因素,并将后循环缺血组患者的椎动脉狭窄程度和基底动脉迂曲程度与对照组比较。结果(1)后循环缺血组高血压、高脂血症、既往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椎动脉变异及基底动脉迂曲的发生率分别为59.0%(72例)、55.7%(68例)、64.8%(79例)、41.0%(50例)、28.7%(35例)及30.3%(37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3.3%(20例)、31.7%(19例)、35.0%(21例)、15.0%(9例)、10.0%(6例)及15.0%(9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OR=3.891,95%CI:1.721-8.800,P〈0.01)、椎动脉变异(OR=3.231,95%CI:1.238-8.432,P=0.017)及基底动脉迂曲(OR=2.664,95%CI:1.189-5.972,P=0.017)是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独立危险因素。后循环缺血组椎动脉狭窄程度和基底动脉迂曲程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椎动脉优势在基底动脉弯曲程度≥2级与〈2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椎动脉变异及基底动脉迂曲是老年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椎动脉优势是基底动脉迂曲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动静并治疗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效果。方法将我院在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接收并治疗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90人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采用随机平分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人,其中观察组接受动静并治疗法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随后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接受不同的治疗后,观察组恢复人数40,人,总有效率是88.9%,对照组中显效30人,总有效率是66.7%,由此看见观察组患者的恢复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动静并治疗法在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中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且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时采用天麻钩藤饮联合针灸治疗的治疗价值。方法:此次试验区间2020年8月023年8月,将32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纳入此次研究范围,电脑随机取数的方式完成分组,其中1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针灸治疗),另外16例列为观察组(天麻钩藤饮联合针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使用眩晕障碍评定量表(DHI)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的眩晕症状,采用Berg平衡量表测定两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结果:(1)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患者为75.00%,观察组患者的更高,P<0.05;(2)治疗前两组的DHI、Berg得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两项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天麻钩藤饮联合针灸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显著,治疗有效率更高,也能更好改善患者眩晕症状,可值得推广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