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耳穴压豆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效果。方法用“单双号分组法”将2017.03月-2018.0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分成对照组30例(常规治疗)、观察组30例(常规治疗+耳穴压豆治疗)。比较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67%)更高(p值<0.05),两组不良反应都比较低(p值>0.05)。结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采用耳穴压豆疗法效果可靠。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银杏蜜环口服溶液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因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患者98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1例,对照组共47例。所有入组病人入院后两组患者均按照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入银杏蜜环口服溶液,30天为一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及DARS评分的变化。结果血流动力学指标收缩期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经治疗后,两组病人均有改善,观察组改善更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DARS评分均降低,观察组降低更明显。结论银杏蜜环口服溶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改善眩晕的症状,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患者应用四种脑卒中风险评分量表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对比。方法将本院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接收治疗的90例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患者作为甲组,另选择同期接收治疗的90例非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患者作为乙组,两组均应用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RS)、改良弗明汉卒中量表(FSP)评分、ABCD2评分、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危险评估(ICVD)脑卒中风险评分量表评定,观察对比其结果。结果(1)甲组ESRS中位数偏高者所占比例为13.33%,FSP中位数偏高者所占比例为34.44%、ABCD2中位数偏高者所占比例是12.22%,ICVD中位数评分偏高者所占比例是13.33%,均分别高于乙组的1.11%、15.56%、1.11%、1.11%,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2)FSP评分、ESRS评分、ABCD2评分、ICVD评分对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患者诊断的敏感性依次是72.22%、66.67%、、68.89%、70.00%,比较无意义,P>0.05。结论FSP评分、ESRS评分、ABCD2评分、ICVD评分对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均有较高的预测与诊断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尼莫地平联合松陵血脉康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5年7月-2017年12月100例确定患有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患者,并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选择仅使用尼莫地平的治疗方法,实验组选择使用尼莫地平联合松龄血脉康的治疗方法,均进行为期为两周的治疗。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及其经颅多普勒超声(即TCD)等各项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病情均有显著改善,但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全血粘度,红细胞比容等各项指标均有明显下降,实验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不良反应方面无显著差别。结论尼莫地平联合松龄血脉康对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比只用尼莫地平有明显的效果,且不良反应小,安全性较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丁苯酞联合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2017年2月~2018年2月间收治的55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注射前列地尔,实验组同时给予丁苯酞,评估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用药后基底动脉、左椎动脉及右椎动脉血流速度改善更优,独立样本t检验提示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P<0.05)。实验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卡方检验提示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后循环血供,且用药安全性较高,建议临床加以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消栓肠溶胶囊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急性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急性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21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消栓肠溶胶囊、前列地尔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74%,对照组总有效率76.8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对照组未出现明显药物不良反应。观察组2例患者出现皮肤紫癜、瘙痒等过敏反应,停药后均自行消退。结论消栓肠溶胶囊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急性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对后循环系统缺血性眩晕患者采取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 2015年 7月 -2017年 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 82例后循环系统缺血性眩晕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41例。对照组给予盐酸川芎嗪注射液 160 mg+5%葡萄糖注射液 250 ml进行治疗,观察组给予马来酸桂哌齐特射液 240 mg+0.9%氯化钠注射液 250 ml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眩晕症状缓解时间明显短于 对照组,治疗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椎基底动脉系统血供较治疗前得到改善 39例( 95.12%),多于对照组的 16例( 39.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临床上,对后循环系统缺血性眩晕患者应用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进行治疗,起效快,且疗效显著,能快速改善眩晕症状,这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 后循环系统缺血; 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 眩晕
简介:摘要目的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使用丁苯酞联合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的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根据2016年1月至10月我院的11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均有55例,对照组使用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则使用前列地尔联合丁苯酞治疗,两周后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是94.5%,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是81.8%,两组有效率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是5.4%,观察组不良反应率是7.3%,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接受丁苯酞联合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能够改善症状,促进血流速度提升,降低不良反应几率,临床可以进行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后循环缺血单发性眩晕(PCIV)与偏头痛性眩晕(MV)两组病例进行深入分析,比较其鉴别诊断的方法。方法选取我院从2015年1月——2017年12月的患有后循环缺血单发性眩晕疾病的患者52例,患有偏头痛性眩晕疾病的患者48例,分为两组疾病进行临床观察,同时主要采取后循环缺血(PCI)的高危因素检查、眼动检查和高刺激率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查及头颅MRI等检查方法,分析其各自的特征体现。结果52例PCIV患者,血压异常21例;血脂或(和)血糖异常9例;血管超声异常23例;突然起身眼前发黑或头晕8例;高刺激ABR异常17例;5例头颅MRI异常(腔隙梗死)。48例MV患者,运动病41例,运动敏感17例,畏光或(和)畏声25例,偏头痛31例,眼动异常13例,MRI异常3例,高刺激ABR异常36例。结论通过对PCIV和MV两组患者的症状分析,可见MV患者的发病年龄要比PCIV患者的发病年龄要小,PCIV的发病症状主要体现在血压、血脂或(和)血糖异常、动脉硬化等;而MV的发病症状主要体现在运动病、运动敏感、发作时畏光或(和)畏声。头颅MRI对于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帮助,高刺激ABR不能作为PCIV与MV的鉴别点,但对与其他类型眩晕的鉴别有一定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后循环系统缺血性眩晕患者采取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5年7月-2017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2例后循环系统缺血性眩晕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盐酸川芎嗪注射液160mg+5%葡萄糖注射液250ml进行治疗,观察组给予马来酸桂哌齐特射液240mg+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眩晕症状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治疗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椎基底动脉系统血供较治疗前得到改善39例(95.12%),多于对照组的16例(39.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对后循环系统缺血性眩晕患者应用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进行治疗,起效快,且疗效显著,能快速改善眩晕症状,这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有临床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后循环系统缺血性眩晕患者采取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5年7月-2017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2例后循环系统缺血性眩晕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盐酸川芎嗪注射液160mg+5%葡萄糖注射液250ml进行治疗,观察组给予马来酸桂哌齐特射液240mg+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眩晕症状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治疗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椎基底动脉系统血供较治疗前得到改善39例(95.12%),多于对照组的16例(39.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对后循环系统缺血性眩晕患者应用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进行治疗,起效快,且疗效显著,能快速改善眩晕症状,这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有临床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影响因素,指导临床合理治疗。方法择取我院在近期内接诊的219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是否发生血管性痴呆进行分组,其中A组109例为非血管性痴呆患者,B组110例为血管性痴呆患者,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历进行比较。结果在一般资历方面,除性别构成无明显差异外,其余各项组间比较均具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扫描结果显示,丘脑、枕叶、顶叶处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B组患者其基底节、颞叶及额叶处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发生的影响因素较多,如年龄、工作、烟酒史、脑梗死等,掌握这些影响因素,可为疾病的预防及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出院以后应用延续性护理所取得的效果,以便为临床的干预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的所有研究对象为我院所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调查时间为2017年1月到2018年5月,本研究选择其中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方法分为常规护理组合延续性护理组,每组患者平均为40例。对于本研究常规护理组为患者落实常规的护理,而延续性护理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之上,将护理延续到患者出院以后,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评价并作比较。结果对于本研究两组患者治疗的依从性进行比较,常规护理组治疗的依从性为75.00%,延续性护理组的治疗依从行为95.00%(38/4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组患者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常规护理组为72.50%(29/40),本研究综合护理组为92.50%(37/4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评价两组患者治疗的优良率,本研究常规护理组为70.00%(28/40),本研究综合护理组为90.00%(36/40),两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出院以后为患者选择采用延续性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可以有效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提升患者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和治疗的优良率,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后循环梗死性孤立性眩晕的误诊情况。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52例确诊的后循环梗死性孤立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初诊与确诊情况。结果初诊时确诊后循环梗死者17例(32.69%),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21例(40.38%),前庭周围性眩晕10例(19.23%),梅尼埃病2例(3.85%),前庭神经炎(3.85%)。入院后经病史与危险因素查询、神经系统定位检查、头颅MRI、MRA与颈部超声检查等均确诊为后循环梗死性孤立性眩晕。结论通过病史检查、体格与常规实验室检查、神经系统定位检查、头颅影像学检查方法最终全部确诊,及时纠正治疗,无1例死亡,表明检查流程的规范化、病史与危险因素的重视能够为后循环梗死性孤立性眩晕提供有效的诊断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