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探讨疏肝益肾汤治疗肝郁肾虚证月经后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到2015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肝郁肾虚证月经后期患者120例,依照入院编号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给予疏肝益肾汤治疗,对照组给予逍遥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血清性激素和中医症状积分。结果观察组治疗临床治疗效果、中医症状积分下降程度、血清FSH和血清E2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血清LH、PRL和T改善无显著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肝郁肾虚证月经后期患者采取疏肝益肾汤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治疗效果,促进血清E2水平的升高,同时降低血清FSH水平,具有临床推广的价值。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肝双镜联合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6月至2014年8月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16例,平均(43.0±10.6)岁,均在B超引导下定位穿刺,同时行瘘道扩张,并将鞘管置入瘘道内,再联合应用硬质胆道镜、纤维胆道镜经鞘管进行胆道内碎石、取石、胆道扩张,置内支架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结果:手术均获成功,20例结石完全取净,一次手术结石取净率为80%(20/25),5例经二次手术取净结石。手术时间70-180min,平均(100.0±12.5)min;术中出血量5-100ml,平均(15.0±20.5)ml;住院7-15d,平均(8.0±3.1)d。术后无胆漏、出血等并发症发生。随访2年,结石复发2例。结论:对于肝内胆管扩张的肝内胆管结石,尤其多次手术后肝内胆管残留结石或复发结石,双镜联合行经皮肝胆道镜手术是微创、安全、有效的。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肝强脾弱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在2011年1月-2013年6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脑瘫肝强脾弱证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80例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脑瘫常规治疗方案(运动治疗、作业治疗、引导式教育、物理因子及心理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中医综合疗法(针刺、中药药浴),3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每6个月进行中医临床症状评分,每3个月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粗大运动功能测量量表(GMFM)、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对肌张力、粗大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估。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不同治疗时点中医临床症状总积分、MAS评分、GMFM评分、MB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治疗时点治疗组中医临床症状总积分、MAS评分、GMFM评分、MB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西医综合康复的基础上联合针刺、中药药浴等中医综合治疗可更有效改善脑瘫患儿功能状况,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柴胡疏散治疗肝胃不和证浅表性胃炎临床疗效效果。方法肝胃不和证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和西药治疗组,每组40例,中药治疗组给予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西药治疗组给予奥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蒙拖石散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60d,评价临床疗效,后期随访统计复发率。结果中药疗法治疗肝胃不和证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明显好于西医疗法的治疗效果(P<0.05),且患者治疗后出现复发的人群比例较小(P<0.05)。结论胡疏散治疗肝胃不和证浅表性胃炎临床疗效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肝强脾弱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在2011年1月-2013年6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符合脑瘫肝强脾弱证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脑瘫常规治疗方案(运动治疗、作业治疗、引导式教育、物理因子及心理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中医综合疗法(针刺、中药药浴),3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每6个月进行中医临床症状评分,每3个月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粗大运动功能测量量表(GMFM)、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对肌张力、粗大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估。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不同治疗时点中医临床症状总积分、MAS评分、GMFM评分、MB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治疗时点治疗组中医临床症状总积分、MAS评分、GMFM评分、MB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西医综合康复的基础上联合针刺、中药药浴等中医综合治疗可更有效改善脑瘫患儿功能状况,提高患儿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