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超声超微血管成像技术(mSMI)在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的价值。方法:对于97例在我院2018年-2020年期间进行超声检查后检出患有乳腺肿瘤的患者进行研究。97例患者共有107个病灶。其中,良性肿瘤患者为76例;恶性肿瘤患者为21例。乳腺肿瘤患者超声检查中均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CDFI)以及超微血管成像技术(mSMI);并对两种血流显示技术按照Adler标准对色多普勒超声技术以及超微血管成像技术的血流信号进行分级。最后通过病理结果,对比他们的结果,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本文对于乳腺肿瘤患者使用超微血管成像技术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进行检查,研究表明,两种检测方法对恶性肿瘤的检测有统计学意义 (P<0.01);对良性肿瘤检测无统计学意义 (P=0.14)。结论:在对乳腺肿瘤患者的超声检查中,超微血管成像技术具有非常不错的效果,可以在鉴别乳腺肿瘤性质上提供可参考的数据, 达到利用无创而简便的方法减少误诊、漏诊,减少不必要的乳腺肿块活检。有较高的推广价值。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在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方面能效不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细胞癌患者术前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与微血管侵犯(MVI)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在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肝细胞癌切除术的227例患者资料,术前通过Cyttel法检测患者的CTC。分析术前外周血CTC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MVI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各独立危险因素预测MVI发生的效能,明确CTC与MVI的关系。结果根据ROC曲线,预测MVI的CTC、甲胎蛋白(AFP)、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Ⅱ诱导的蛋白(PIVKA-Ⅱ)、肿瘤长径分界值分别为3个/3.2 ml、158 μg/L、178 AU/L及59 mm。以外周血CTC≥3个/3.2 ml为阳性组,<3个/3.2 ml为阴性组,两组分别有117、110例。术前CTC阳性组与阴性组中位AFP水平分别为123.0 μg/L(0~20 000.0 μg/L)、9.6 μg/L (0~18 676.0 μg/L),中位肿瘤长径分别为50.0 mm(5.0~200.0 mm)、36.0 mm(2.0~150.0 mm),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AFP≥158 μg/L(OR=3.551,95% CI 1.426~8.843,P=0.006)、PIVKA-Ⅱ≥178 AU/L(OR=12.250,95% CI 4.384~34.231,P<0.01)、外周血CTC≥3个/3.2 ml(OR=8.913,95% CI 3.561~22.306,P<0.01)及肿瘤长径≥59 mm(OR=3.250,95% CI 1.339~7.885,P=0.009)是MV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它们预测MVI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52、0.777、0.857、0.743,CTC预测MVI的效能高于AFP、肿瘤长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TC预测MVI的效能略高于PIVKA-Ⅱ,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C可能是临床提示肝细胞癌MVI的重要指标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卵巢肿瘤彩超微血管密度与血流阻力指的相关性,并判断其诊断价值。方法以我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中收治的60名卵巢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经过术后病理的确诊结果知,其中30例为良性卵巢肿瘤分为对照组,另30例为恶心卵巢肿瘤分为观察组。2组患者在手术前都使用彩超和免疫组化进行检查。记录比较2组的彩超微血管密度与血流阻力指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的彩超信号通过分级重要分为Ⅲ-Ⅳ级,而对照组主要为Ⅰ-Ⅱ级。不同的FIGO的分期患者的彩超信号分级通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管波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均要低于对照组,而微血管密度要明显高于观察组,FIGO的分期越高,则PI和RI就越低,微血管密度就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知卵巢肿瘤的彩超的血流参数PI和RI与微血管密度是负相关的关系。结论卵巢肿瘤的彩超血流阻力指数和微血管密度具有负相关,主要用于早期诊断中血管形成情况的评估,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超微血管成像与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在乳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乳腺肿瘤患者39例作为样本。分别采用病理、超微血管成像以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方法诊断。观察3种诊断结果之间的差异。结果病理诊断结果提示,乳腺肿瘤患者良性率25.64%、恶性率74.36%;超微血管成像结果提示,乳腺肿瘤患者良性率23.08%、恶性率74.36%;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结果提示,乳腺肿瘤患者良性率23.08%、恶性率71.79%。结论超微血管成像与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在乳腺肿瘤诊断方面,检出率均较高,两者具有互补性。临床可视患者需求,对不同的诊断方法进行合理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SII)、甲胎蛋白(AFP)和肿瘤长径对可切除性肝细胞癌患者术前微血管侵犯(MVI)的预测价值,并建立相应的术前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20年9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肝癌切除术的28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283例肝细胞癌患者中男性249例,女性34例,年龄(53.7±11.0)岁。依据术后病理分为两组:MVI阴性组(n=140)和MVI阳性组(n=143)。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指标与MVI的相关性,选取独立危险因素建立MVI的预测模型。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无复发生存期(RFS)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FP>400 ng/ml(OR=2.304,95%CI:1.329~3.995,P=0.003)、SII>376.30×109/L(OR=2.249,95%CI:1.299~3.894,P=0.004)以及肿瘤长径>5 cm(OR=2.728,95%CI:1.587~4.687,P<0.001)是肝细胞癌患者MVI的独立危险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提示,AFP(HR=1.663,95%CI:1.063~2.602,P=0.026)和SII(HR=1.851,95% CI:1.173~2.920,P=0.008)是肝细胞癌患者RFS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SII、AFP和肿瘤长径建立的模型预测MVI发生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9.4%和75.7%。结论SII、AFP和肿瘤长径与肝细胞癌患者MVI的发生密切相关,AFP和SII是RFS的独立危险因素,由此建立的预测模型对MVI的发生及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简介: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超声造影血流灌注参数与微血管密度(MVD)及微血管面积(MVA)的相关性,评估超声造影无创性评价PTC血管生成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6年10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PTC患者69例,按病灶大小将患者分为〈1cm组、1~2cm组、〉2.0cm组,按颈部淋巴结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淋巴结转移组、未转移组。采用t检验(两组间)或单因素方差分析(多组间)比较各组超声造影血流灌注定量参数;对术后结节及甲状腺组织病理标本行免疫组化染色获取MVD及MVA,并与定量参数进行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结果(1)PTC结节峰值强度(Peak)、曲线下面积(AUC)、MVD及MVA均低于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14.95±4.96vs22.67±6.11,970.01±263.20vs1798.35±563.67,118.91±31.32vs206.27±39.58,8.58±2.68vs18.47±3.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700、-11.061、-14.377、-20.532,P均〈0.05);(2)随着PTC结节增大,各组Peak及AUC、MVD及MVA依次增加,且不同大小3组结节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cm组与1~2cm组比较:t=0.000、0.000、0.000、0.000;〈1cm组与〉2.0cm组比较:t=0.027、0.044、0.033、0.000;1~2cm组与〉2.0cm比较:t=0.027、0.044、0.033、0.000,P均〈0.05);(3)淋巴结转移组Peak、AUC、MVD及MVA值高于未转移组(16.86±4.36vs13.80±3.55,1128.16±290.85vs874.39±192.27,114.12±30.69vs103.67±22.19,10.30±2.44vs7.54±2.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77、4.366、6.336、4.742,P均〈0.05);(4)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eak、AUC与MVD呈正相关(r=0.506、0.478,P均〈0.05),Peak、AUC与MVA呈正相关(r=0.648、0.653,P均〈0.05);灌注参数TP、MTT与MVD与MVA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超声造影定量参数Peak、AUC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甲状腺乳头状癌的MVD与MVA,可无创性评价在体肿瘤微血管生成情况,对PTC的临床诊断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