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影响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合并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 AKI)患者肾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9年10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ICU和EICU住院的105例SAP合并AK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28 d患者肾功能恢复情况,分为肾功能恢复组和恢复不良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此类患者肾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结果105例患者根据肾功能恢复情况分为恢复组(n=73)和恢复不良组(n=32),和肾功能恢复组相比,恢复不良组患者年龄更大,既往糖尿病及冠心病比例更高,APACHEⅡ评分更高,出现腹腔坏死物感染及腹腔出血的患者更多,且应用机械通气的比例更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腹腔坏死物感染(OR=5.088,95%CI:1.041~24.871,P=0.044)和机械通气(OR=4.615,95%CI:1.126~18.904,P=0.034)是影响SAP合并AKI患者肾功能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腹腔坏死物感染、机械通气是SAP合并AKI患者肾功能恢复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近年来逐渐成为儿童先天性胆胰疾病以及急性复发性胰腺炎(acute recurrent pancreatitis,ARP)的主要诊治手段,其中ERCP术后胰腺炎(post-ERCP pancreatitis,PEP)是ERCP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少数严重者可发展为重症急性胰腺炎危及患儿生命,因此识别儿童PEP危险因素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已报道的PEP危险因素众多,包括内镜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胰管造影剂快速多次注射、预防性胰管支架以及操作者经验缺乏等。该文将对PEP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伴或不伴椎体旋转半脱位(rotatory subluxation,RS)的脊柱畸形患者矫形术中神经并发症的发生率,分析RS与术中神经损害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8月术前合并RS的脊柱畸形接受矫形内固定手术且术前未行牵引及术中三柱截骨手术37例患者(RS组)的病历资料,另选取37例不伴RS的脊柱畸形患者作为对照(对照组)。测量的影像学参数包括主弯侧凸Cobb角、冠状面平衡(coronal trunk balance,CTB)、最大后凸Cobb角(global kyphosis,GK)、矢状面偏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冠状位椎体半脱位距离(coronal rotatory subluxation,CRS)、矢状位椎体半脱位距离(sagittal rotatory subluxation,SRS)、RS椎体轴面旋转角度(axial rotation,AR)等。记录患者术中出现神经电生理监测不良事件及唤醒试验阳性的发生率。结果RS组患者年龄为(42.4±17.9)岁(12~74岁),对照组患者年龄为(42.7±18.3)岁(12~74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713,P=0.943)。RS组术前主弯Cobb角、CTB、GK、SVA分别为75.4°±29.7°、(38.4±28.4)mm、52.8°±25.2°、(40.3±36.8)mm,对照组分别为75.1°±27.6°(t=0.045,P=0.964)、(34.8±24.4)mm(t=0.584,P=0.560)、49.8°±22.5°(t=0.540,P=0.591)、(38.7±25.3)mm(t=0.219,P=0.828),两组患者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S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主弯侧凸Cobb角、CTB、GK、SVA、CRS、SRS和AR均得到明显矫正(P值均<0.05),末次随访时无明显矫正丢失(P值均>0.05)。术前合并下肢神经功能损害,RS组6例(16.2%)、对照组4例(10.8%)(F=0.463,P=0.496),Frankel分级均为D级。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不良事件,RS组5例(13.5%)、对照组1例(2.7%)(F=2.902,P=0.088)。2例RS组患者(5.4%)术中唤醒试验阳性(F=2.056,P=0.493)。结论伴RS的脊柱畸形患者具有较高的术前神经损害发生率,术中出现神经电生理监测不良事件及神经损害加重的风险高于对照组,术前合并RS是脊柱矫形手术中发生神经损害的可能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感染性胰腺坏死(IPN)患者复数多重耐药菌(MDROs)感染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20年2月贵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普外科收治的134例具有明确病原学依据的IPN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5例,女性49例,年龄(46.69±14.11)岁。按引流液中病原菌耐药情况将IPN患者分为复数MDROs感染组和非复数MDROs感染组,比较两组患者更换抗菌药物种数、联用抗菌药物种数、入住ICU时间等相关因素差异并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结果134例具有明确病原学依据IPN患者中,复数MDROs感染41例(30.60%),非复数MDROs感染93例(69.40%)。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程、APACHEⅡ评分、胰腺外感染、外科手术次数、发病至手术时间、引流管通畅、住院时间、入住ICU时间、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更换抗菌药物种数、联用抗菌药物种数、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与复数MDROs的发生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糖化血红蛋白(OR=3.957,95%CI:1.073~14.600)、发病至手术时间(OR=6.086,95%CI:1.263~29.325)、更换抗菌药物种数(OR=3.560,95%CI:1.077~11.772)、联用抗菌药物种数(OR=3.560,95%CI:1.077~11.772)、入住ICU时间(OR=3.590,95%CI:1.126~11.448)是IPN患者复数MDROs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早期病灶清除、持续控制血糖、减少入住ICU时间、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频繁更换抗菌药物与多种抗菌药物联合使用可减少IPN患者复数MDROs感染。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ICU后认知障碍患者家庭照顾者准备度现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北京协和医院169名符合纳入标准的ICU后认知损害患者家庭照顾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照顾者准备度量表和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对照顾者进行问卷调查,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探讨患者家庭照顾者准备度的影响因素。结果ICU后认知损害患者家庭照顾者准备度得分为(12.58 ± 4.57)分,其中以生理需求准备度得分最高为(2.18 ± 0.63)分,照顾压力准备度得分最低为(1.07 ± 0.51)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性别、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得分、照顾者性别、文化程度、有无照顾经验、有无共同照顾者是家庭照顾者准备度的影响因素,可解释家庭照顾者准备度变异的41.6%。结论ICU后认知损害患者家庭照顾者准备度处于低水平状态,照顾者准备度受多种因素影响,改善照顾者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将有助于提高照顾者准备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SSc血液系统损害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特征及预测SSc发生血液系统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20年4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SSc患者临床资料180例,回顾性分析其一般情况、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采用SPSS 19.0软件,使用t检验、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Logistics回归分析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 180例SSc患者中70例SSc合并血液系统损害,占38.9%。血液系统损害组出现贫血51例(72.9%),白细胞减少24例(34.3%),血小板减少24例(34.3%),2系及2系以上血液系统损害22例。②临床症状:血液系统损害组易出现关节炎(χ2=4.815,P=0.028),而在性别、年龄、病程、呼吸道症状、消化道症状、雷诺现象、肺间质病变、肺动脉高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实验室检查:ESR、CRP在血液系统损害组升高,而白蛋白减少(Z=-2.448,P=0.014;Z=-2.450,P=0.014;Z=-4.773,P<0.01);抗dsDNA抗体和抗核糖体-P阳性率在血液系统损害组较高(χ2=5.428,P=0.020;χ2=8.169,P=0.004)。④预后:在随后的6~12个月随访过程中,白细胞减少组更易恢复,而血小板损害组恢复更困难。⑤ Logistics回归分析提示抗核糖体-P抗体阳性可能是SSc血液系统损害的危险因素[OR=3.930,95%CI(1.130,13.666)](P=0.031)。结论SSc并发血液系统损害常见,其临床症状表现更严重,部分患者恢复困难。抗核糖体-P抗体可能是SSc发生血液系统损害的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肝功能损害的影响因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2月9—27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第5批援鄂医疗队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法院区收治的51例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27例,女24例;平均年龄为68岁,年龄范围为36~86岁。所有患者参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进行治疗。观察指标:(1)患者临床资料。(2)肝功能及肝功能损害治疗情况。(3)肝功能损害影响因素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1)患者临床资料:51例患者中,新冠肺炎普通型21例,重型19例,危重型11例。31例伴有≥1种慢性疾病史,20例无慢性疾病史;13例有饮酒史,38例无饮酒史;7例有肝炎病史,44例无肝炎病史;入院时5例存在感染性休克,5例合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41例无休克和SIRS。51例患者体质量指数为(24±3)kg/m2、发病至入院时间为(13±5)d、体温为36.5 ℃(36.0~38.1 ℃)、心率为82次/min(50~133次/min)、呼吸频率为20次/min(12~40次/min)。51例患者入院24 h内白细胞计数为6.3×109/L(2.2×109/L~21.7×109/L)、肌酐为75 μmol/L(44~342 μmol/L),B型钠尿肽为214 ng/L(5~32 407 ng/L)。(2)肝功能及肝功能损害治疗情况:51例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为31 U/L(7~421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为29 U/L(15~783 U/L),γ-谷氨酰转移酶为36 U/L(13~936 U/L),碱性磷酸酶为76 U/L(41~321 U/L),直接胆红素为4.9 μmol/L(2.6~14.3 μmol/L),间接胆红素为5.8 μmol/L(2.6~23.9 μmol/L),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为37.2 s(30.9~77.1 s),凝血酶原时间为13.9 s(12.5~26.7 s);51例患者上述指标异常比例分别为47.1%(24/51)、47.1%(24/51)、35.3%(18/51)、13.7%(7/51)、7.8%(4/51)、2.0%(1/51)、21.6%(11/51)、19.6%(10/51)。51例患者中普通型、重型、危重型发生肝功能损害分别为10、9、10例。51例患者中22例肝功能正常(其中1例入院24 h后发生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29例肝功能异常(其中9例入院24 h后发生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7,P<0.05)。(3)肝功能损害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新冠肺炎临床分型危重型是影响患者发生肝功能损害的相关因素(优势比=10.000,95%可信区间为1.050~95.231,P<0.05)。结论伴有肝功能损害的新冠肺炎患者呼吸衰竭发生率增加。新冠肺炎临床分型危重型是影响患者发生肝功能损害的相关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非对称性视野损害的相关因素,并了解非对称性视野损害者双眼间眼部参数的差异。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温州青光眼进展研究(WGPS)中确诊的POAG患者,分析双眼眼部参数,包括眼压、眼轴长度(AL)、中央角膜厚度(CCT)、前房深度(ACD)、晶状体厚度(LT)、视野平均偏差(MD)、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T)、盘沿面积、视盘面积、杯盘比、视杯容积。非对称性视野损害定义为双眼视野MD的绝对差值≥5 dB,根据此标准将受检者分为对称组和非对称组,分析2组眼部参数与非对称性视野损害的关系。非对称组进一步行双眼间眼部参数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配对t检验、Wilcoxon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POAG患者142例(284眼),对称组92例(64.8%),男39例(42.4%),年龄(65.3±1.0)岁;非对称组50例(35.2%),男32例(64.0%),年龄(67.6±9.1)岁。男性[OR=4.52,95%可信区间(CI):1.90~10.73,P=0.001]、较差眼的CCT较薄(OR=0.97,95%CI:0.95~0.99,P=0.003)、双眼平均RNFLT差值增大(OR=1.10,95%CI:1.04~1.15,P<0.001)为非对称性视野损害的危险因素。非对称组中,视野损害较重眼相比对侧眼,其平均RNFLT较薄(Z=-7.80,P<0.001),盘沿较窄(t=-4.97,P<0.001),视盘面积较大(t=2.38,P=0.02),平均杯盘比(Z=-4.51,P<0.001)和垂直杯盘比(Z=5.16,P<0.001)均较大,视杯容积较大(Z=-3.31,P<0.001),但双眼间眼压、等效球镜度(SE)、AL、CCT、LT和ACD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男性、CCT较薄、双眼平均RNFLT差值增大为POAG非对称性视野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非对称性视野损害者其双眼中的较大视盘眼,更容易发生视神经损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并发门静脉系统血栓(PVST)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1月至2017年12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98例SAP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17例,女81例;中位年龄为49岁,年龄范围为18~79岁。198例患者中,27例并发PVST,171例无PVST。观察指标:(1)影响SAP并发PVST的危险因素分析。(2)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12个月,了解患者预后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1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1)影响SAP并发PVST的危险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凝血酶原时间、C-反应蛋白、D-二聚体、改良CT严重指数(MCTSI)评分是影响SAP患者并发PVST的相关因素(χ2=8.580、11.946、15.445、13.276,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凝血酶原时间>13 s、C-反应蛋白>200 mg/L、D-二聚体>4 mg/L、MCTSI评分为6~10分是SPA患者并发PVST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3.465、7.659、7.914、4.719,95%可信区间为1.271~9.443、2.464~23.805、2.764~22.659、1.694~13.144,P<0.05)。(2)随访情况:198例SAP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个月。27例并发PVST患者住院期间无死亡病例,其中5例出院后2个月内因SAP或者并发症死亡,病死率为18.52%(5/27)。171例无PVST患者中,5例住院期间死亡;166例出院患者中,15例出院后2个月内因SAP或者并发症死亡,病死率为11.70%(20/171)。两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84,P>0.05)。结论凝血酶原时间>13 s、C-反应蛋白>200 mg/L、D-二聚体>4 mg/L、MCTSI评分为6~10分是SAP患者并发PVST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症高三酰甘油血症性胰腺炎(HTGP)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8年12月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的169例HTGP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重症HTGP组(63例)和轻症及中度重症HTGP组(10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具有临床意义的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重症HTG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除重症HTGP组患者心律和呼吸频次显著高于轻症及中度重症HTGP组患者,既往有胰腺炎病史的患者比例显著低于轻症及中度重症HTGP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两组其他基线资料及既往史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重症HTGP患者WBC、血小板平均体积、红细胞沉降率、总蛋白,第1天及第3天的C反应蛋白(CRP)、淀粉酶、脂肪酶、三酰甘油,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CTSI、APACHEⅡ、Ranson评分均显著高于轻症及中度重症HTGP患者;淋巴细胞计数、白球蛋白比、尿酸、载脂蛋白-A1、血钙、凝血酶原活动度均显著低于轻症及中度重症HTGP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将第1天和第3天的三酰甘油和CRP水平及CTSI、APACHEⅡ、Ranson评分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第1天三酰甘油水平(OR=1.08,95% CI 1.02~1.14,P=0.01)、第3天CRP水平(OR=1.01,95% CI 1.00~1.01,P<0.01)、CTSI评分(OR=1.51,95% CI 1.06~2.13,P=0.02)、APACHEⅡ评分(OR=1.22,95% CI 1.07~1.40,P<0.01)为重症HTGP的危险因素,第3天三酰甘油水平为重症HTGP的保护因素(OR=0.8,95% CI 0.69~0.91,P=0.00)。结论第1天三酰甘油水平和第3天CRP水平、CTSI评分、APACHEⅡ评分为重症HTGP的危险因素,需特别重视。
简介:【摘要】目的:对 肝胆胰腺手术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方法:选择我院 2017 年 2 月 -2019 年 2 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肝胆胰腺手术的患者 400 例,将出现手术部位感染的患者设为研究组,未出现感染的患者设为对照组,并分析 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在所有患者中,手术部位感染的有 33 例,占比 8.25% ;在 logistic 回归分析上,患者的年龄、术前感染、术前血糖异常、术前肝功能异常、腹腔镜手术、术中失血量、留置引管时间、 NISS 评分等是患者出现手术部位感染的单一危险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引起患者出现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数量较多,因此,应该加强对 肝胆胰腺手术患者的临床护理和感染防控,以减少其手术部位感染情况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狼疮性肾炎(LN)的临床病理特点并分析影响肾脏病理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LN患者81例,对所有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LN的临床病理特点;并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肾脏病理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81例LN患者的分布情况如下: Ⅰ型1例(1.2%);Ⅱ型9例(11.1%);Ⅲ/Ⅳ型14例(17.3%);Ⅴ型36例(44.4%);Ⅲ/Ⅳ+Ⅴ型20例(24.7%);Ⅲ+Ⅴ/Ⅳ+Ⅴ型1例(1.2%)。81例入组LN患者当中有58例(72.2%)LN患者在发病时以肾外临床表现起病,最常见的是血液系统损害、发热、关节痛及皮疹。不同病理分型的LN患者的临床表现类型各不相同,主要为肾病综合征、尿蛋白或(和)孤立性血尿,以Ⅱ型和Ⅲ/Ⅳ型LN患者占比最高。感染、低蛋白症及狼疮中度活动是影响LN患者发生肾脏病理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LN患者的临床表现各不相同,诊断时应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生化指标,积极进行肾活检,避免漏诊、误诊而耽误治疗;治疗时要控制感染和营养支持,改善患者的肾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MCN)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发生恶变的相关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胰腺肿瘤外科收治的及多中心胰腺囊性肿瘤数据库收录的347例经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为胰腺MCN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学资料。其中资料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99例,来自多中心胰腺囊性肿瘤数据库248例。男性50例(14.4%),女性297例(85.6%);平均年龄48.6岁(范围:24~77岁)。根据2010年WHO胰腺肿瘤的命名及分类,对347例胰腺MCN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病理学诊断。根据回顾性病理学诊断结果将患者分为良性病变组(包括黏液性囊腺瘤及其伴低、中级别异型增生)和恶性病变组(包括黏液性囊腺瘤伴高级别异型增生或浸润癌)。收集统计两组患者术前临床病理学及影像学特征,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MCN发生恶变的相关预后因素。结果347例患者中,24例为恶性病变,其中男性7例,女性17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甲胎蛋白、CA19-9、CA125、肿瘤最大径及肿瘤部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肿瘤最大径为MCN发生恶变的独立预后因素(OR=1.023,95% CI:1.002~1.045,P=0.035)。结论年龄、性别、CEA、CA19-9、CA125、肿瘤最大径及肿瘤部位是MCN恶性病变的重要特征,其中术前肿瘤最大径是MCN发生恶变的独立预后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门静脉系统侵犯胰腺癌患者手术治疗的预后,并分析其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肝胆外科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66例伴有门静脉系统侵犯的胰腺癌患者资料,男性30例,女性36例,年龄范围35~81岁,平均年龄61.5岁。所有患者均接受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的胰腺癌手术治疗。收集和分析患者病历资料并随访预后情况。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生存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6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19例,发生率为28.8%。截止随访结束,共65例(98.5%,65/66)患者获得随访。门静脉系统侵犯胰腺癌患者术后1、2、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53.3%、30.4%、23.4%,中位生存时间为13个月。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糖类抗原19-9>400 U/ml(RR=1.871,95%CI:1.123~3.117)和静脉侵犯全层(RR=1.713,95%CI:1.072~2.736)是门静脉系统侵犯胰腺癌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层分析,糖类抗原19-9水平越高,静脉侵犯深度越深,患者的预后越差。结论伴有门静脉系统侵犯的胰腺癌患者远期预后较差,术前糖类抗原19-9>400 U/ml和静脉侵犯全层是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并发胰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方法 选取 2019年 2月 ~2020年 3月在我院进行胰胆管造影术的患者 70例进行研究分析,根据随机分配的原则将 7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 35例。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危险因素分析,探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并发胰腺炎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为:曾患有胰腺炎、多次插管、胰管多次造影、导丝多次进入、术中腹痛及全胰管造影与胰腺炎发病有关( p ),多因素分析结果为:曾患有胰腺炎、多次插管及胰管多次造影是引发胰腺炎的危险因素。结论 通过对两组患者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显示出多次插管、曾患有胰腺炎及胰管多次造影是引发胰腺炎的危险因素,对这些危险因素进行重点关注及合理控制能够有效的控制胰腺炎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SAP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对炎症因子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4月间四川德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50例SAP患者,按是否并发感染分为感染组(90例)和未感染组(60例),分析感染灶的病原菌属、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血炎症因子水平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90例SAP并发感染患者共检出105株病原菌,其中74株(70.5%)革兰阴性菌,主要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27株(25.7%)革兰阳性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4株(3.8%)真菌。胆源性病因、全肠外营养时间≥1周、APACHEⅡ评分≥11分、外科干预以及呼吸道机械通气均是SAP并发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发病24 h,感染组患者血IL-4为(59.1±6.2)ng/L、IL-6为(134.1±12.2)ng/L、IL-10为(146.4±13.2)ng/L、TNF-ɑ为(76.3±5.2)ng/L,均显著高于未感染组;发病30 d,感染组患者血IL-4为(33.6±5.8)ng/L、IL-6为(49.2±6.8)ng/L、IL-10为(80.7±8.8)ng/L、TNF-ɑ为(28.7±5.5)ng/L,均显著低于未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发病24 h,感染组CD4+T淋巴细胞占比显著高于未感染组[(45.3±5.5)%比(32.3±5.2)%],CD8+T淋巴细胞占比显著低于未感染组[(20.6±4.2)%比(29.7±4.8)%];发病30 d,感染组CD4+T淋巴细胞占比显著低于未感染组[(21.6±3.7)%比(40.2±2.5)% ],CD8+T淋巴细胞占比显著高于未感染组[(48.4±4.1)%比(32.8±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SAP并发感染的菌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胆源性病因、全肠外营养时间过长、外科干预、呼吸机械通气均是SAP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SAP感染可产生过度炎症反应,导致患者免疫细胞损伤,在临床治疗时应予重视。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并发胰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方法 选取 2019年 2月 ~2020年 3月在我院进行胰胆管造影术的患者 70例进行研究分析,根据随机分配的原则将 7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 35例。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危险因素分析,探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并发胰腺炎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为:曾患有胰腺炎、多次插管、胰管多次造影、导丝多次进入、术中腹痛及全胰管造影与胰腺炎发病有关( p ),多因素分析结果为:曾患有胰腺炎、多次插管及胰管多次造影是引发胰腺炎的危险因素。结论 通过对两组患者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显示出多次插管、曾患有胰腺炎及胰管多次造影是引发胰腺炎的危险因素,对这些危险因素进行重点关注及合理控制能够有效的控制胰腺炎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