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为临床移植有效地分离和冷冻保存无关供者脐带血中的造血干细胞的方法.方法将由普通或改进的两种不同采集袋采集的脐带血,用两步离心法分离、浓缩脐带血中的有核细胞,用BioArchiveSystem(生物档案系统)或常规的程控降温系统将之冷冻,保存在-196℃液氮中.用流式细胞术和细胞培养法检测脐带血中的CD34+细胞和造血祖细胞含量.结果脐带血用改进的采集袋分离后,有核细胞和红细胞的回收率分别为86.4%±4.6%和44.2%±9.6%,而普通采集袋的回收率为78.4%±7.9%和49.8%±11.7%;将富含有核细胞悬液的体积浓缩到20ml时,有核细胞和红细胞的回收率分别为74.62±9.3%和34.9%±19.1%,浓缩体积为32ml回收率为86.4%±4.6%和45.1%±7.8%,但两者的CD34+细胞和造血祖细胞的回收率无统计学意义;冷冻脐带血融化后有核细胞、CD34+细胞和CFU-C回收率分别为84.2%±10.1%、96.0%±21.8%和115.1%±23.3%.苔盼蓝拒染率93.8%±4.4%.结论改进的采集袋能够明显提高有核细胞回收率.采用两步离心法和两种冻存方法能够有效地富集和冻存脐带血中的造血干细胞.
简介:大量的实验和临床资料表明,脐带血干细胞移植可成功的用于造血干细胞重建,本文从3000份脐带血的采集、分离、浓缩、低温保存、融化和各种测定等方面的经验,阐述如何在我国建立符合cGMP要求的高质量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采用密闭式收集的脐带血和羟乙基淀粉(HES)混合,浓缩有核白细胞,经过微生物及组织配型(HLA)检测后,以液氮深低温保存供临床应用,贮存脐带血平均有核细胞(NC)总数为(1.2±0.6)×10^9,CD34^+细胞为(3.0±3.7)×10^6,CFU-GM为(1.1±0.7)×10^6,CFU-GEMM为(1.1±1.2)×10^6,回收率分别为91%,88%,85%和82%,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回收率平均为(39±9)%和(40±8)%,平均同存体积为(35.1±7.1)ml,从脐带血收集到分离的平均时间为145小时,贮存前的脐带血活细胞比率大于95%,冻融后的活细胞比率大于92%,单个核细胞,CD34阳性细胞和CFU-GM的回收率分别为96%,90%,和91%。所收集脐带血中,未发现有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HIVAb)阳性,梅毒阳性率为0.1%,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为0.8%,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阳性率为3.2%,丙型肝炎抗体(HCVAb)阳性率为0.2%,母血巨细胞病毒(CMV)免疫学检测阳性率为87.1%,细菌污染率为1.2%,异常血红蛋白为0.1%,所贮存脐带血具有3个以上HLA位点和待查病人的相合机率为100%,6个HLA位点完全相筌地的机率为5%,若病人所需最低NC为2.7×10^7/kg,则所存脐带血中有近50%可供体重为50公斤左右病人应用。以上资料表明:(1)在中国建立一座能保存2万份以上规模的脐带血库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2)我们目前所采用的方法和程序能保证高质量而且资料齐全的脐带血供临床应用。(3)脐带血体积和单个核细胞数和造血干/祖细胞含量呈正相关,仅收集体积大于60ml以及细胞数大于8×10^8的脐带血。
简介:目的:比较骨髓与脐带血细胞体外培养基质细胞的基本特性,为基质细胞的选择应用提供依据。方法:用Dexter长期培养体系培养骨髓和脐带血基质细胞,以细胞增殖、细胞形态、细胞化学染色、细胞表面及基质细胞支持另一骨髓细胞形态的卵石造血区(CAFC),长期培养起始细胞(LTC-IC)为指标,比较二者的生长特性、成分及功能。结果:生长特性:出现贴壁细胞时间,骨髓细胞为培养3d,脐带血细胞为培养5-6d;细胞融合成片时间,骨髓细胞为培养10-14d,脐带血细胞为培养12-18d;第21d细胞增殖数,骨髓比脐带血细胞增殖少。细胞成分:21d培养后细胞成分,骨髓来源者以成纤维细胞为主,其次是巨噬细胞与内皮细胞,脂肪细胞最少,而脐带血细胞来源者,以巨噬细胞为主,其次是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偶见脂肪细胞;细胞化学与上述结果基本一致;细胞表面抗原检测,CD14、CD45的表达骨髓细胞明显低于脐带血细胞。细胞功能:骨髓来源的基质细胞较脐带血细胞的基质细胞支持另一骨髓细胞形成的CAFC和LTC-IC明显多。结论:(1)生长特性:形成贴壁细胞时间骨髓较脐带血短,骨髓细胞比脐带血细胞有核细胞数增殖快、持续时间相对短。(2)细胞成分特性:骨髓来源形成的基质细胞以成纤维细胞为主,脐带血来源者以巨噬细胞为主。(3)细胞功能特性:骨髓细胞形成的贴壁细胞较脐带血细胞形成的贴壁更利于CAFC、LTC-IC生长。
简介:目的:观察脐带血树突状细胞对小鼠S-180细胞株移植瘤的作用.方法:采用脐带血来源的单核细胞制备树突状细胞,体外经S-180细胞肿瘤相关抗原(TAA)致敏后免疫小鼠,一周后接种S-180细胞株.或先制备荷瘤小鼠模型,一周后再接种致敏树突状细胞.结果:脐带血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经胃癌细胞系S-180的TAA致敏后既能明显保护小鼠该移植瘤的发生,又能抑制已发生移植瘤的生长.同对照组相比,预防组和治疗组的瘤体积明显缩小,细胞免疫功能趋于正常,生存期延长(P<0.05).结论:脐带血树突状细胞对小鼠S-180移植瘤的发生有预防作用,对荷瘤小鼠移植瘤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为树突状细胞的临床应用提供了进一步的依据.
简介:目的评价两种方法(IRMA和ELISA)检测新生儿脐带血TSH的差异.方法采集149例正常产新生儿脐血滤纸干血标本,分别用IRMA和ELISA法检测滤纸干血斑TSH浓度.结果两种方法检测149例新生儿脐血TSH浓度,经秩和检验,差异无显著性(u=0.722,P>0.05);经直线相关检验,结果呈显著正相关(r=0.9551,P<0.01).新生儿TSH值在0~、5~、10~、15~、20~、25~各值段频率分布上,经Fisher精确概率检验,同一地区两种方法的差异无显著性(合肥市P=0.885,金寨县P=0.298);同一方法在两个地区间的差异也无显著性(IRMA法P=0.080,ELISA法P=0.154),两种方法在两个地区检测结果中TSH>5mIU/L的均超过20%.结论IRMA和ELISA法均可用于新生儿先天性甲减(CH)的筛查.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产程中脐带绕颈护理方法的观察,加强产程监护与及时正确处理,可以降低由于脐带绕颈而增加的剖宫产率及胎儿窘迫发生率。方法收集脐带绕颈初产妇30例为A组,抽取同期分娩无脐带绕颈初产妇30例为B组,对两组间分娩方式、胎儿宫内状况、新生儿情况、产程监护与护理方法及产程进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阴道分娩率A组76.6%,B组90%;剖宫产率A组16.6%,B组6.6%;胎儿窘迫发生率A组8.0%,B组7.3%;一、二、三产程所需平均时间A组分别为7.9h、35min、7.7min,B组分别为5.79h、29min、7min。结论单纯胎儿脐带绕颈1周甚至2周的产妇,产时严密观察与及时正确护理可以阴道分娩,并可减少由于脐带绕颈对母儿造成的不良影响。
简介:目的探讨脐带绕颈与剖宫产关系。方法收集脐带绕颈初产妇58例为A组。抽取同期无脐带绕颈初产妇孤例为B组,对两组间分娩方式、胎儿宫内状况、新生儿情况及产程进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阴道分娩率:A组84.5%,B组93.1%;剖宫产率:A组15.5%,B组6.9%;胎儿窘迫发生率:A组24.1%,B组12.1%;三产程平均时间:A组分别为6.6h、47.0min、7.5min,B组为6.7h、36.9min、6.8min。阴道分娩、剖宫产、胎儿窘迫、一三产程两组分析对比,差别无显著性(P>0.05);二产程两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性(P<0.05)。AB两组无新生儿窒息发生。结论并不是脐带绕颈均会给固产儿带来不良影响,脐带绕颈应首选阴道分娩,而不应成为剖宫产的必然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