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 肠道微生物通过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的调控和中枢神经系统紧密地联系起来,在大脑发育、生理、心理以及行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肠道微生物与大脑通过与循环炎症标志物和激素、传入和传出神经系统以及其他更多生态位、途径的双向相互作用,即是“微生物-肠-脑”(“Microbiota-Gut-Brain”,MGB)轴。MGB轴可以影响记忆受损、学习能力下降和心理障碍等行为,促进疾病的发展,加重当前症状,或有助于治疗和恢复。本文综述近些年来肠道菌群通过肠-脑轴与大脑之间双向交流作用的研究进展,这些动物实验 和临床研究涉及大脑发育和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学和病理生理学。
简介:摘要β-酪蛋白是牛乳蛋白的主要成分,其中以A1、A2 β-酪蛋白最为常见。β-酪蛋白衍生肽具有生物活性,可影响胃肠道和肠脑轴功能。A1和A2 β-酪蛋白具有不同的生理效应,其中A1 β-酪蛋白衍生肽可能加重肠道功能障碍和胃肠道炎症、干扰氧化还原平衡,并可能导致神经炎症和认知功能障碍。临床试验表明,与饮用含A1和A2 β-酪蛋白的牛奶相比,饮用不含A1 β-酪蛋白的牛奶胃肠不良症状和肠道炎症较少,并且在标准化测试中与认知功能的改善相关。虽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A1和A2 β-酪蛋白在生理和发育过程中的作用,但目前的研究表明,避免食用A1 β-酪蛋白可改善人的整体健康,尤其是改善消化和认知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描述炎症性肠病患者的粪便微生物群落组成,找出与炎症性肠病相关的菌群,为疾病的治疗和诊断提供新思路。方法收集克罗恩病(n=20)、溃疡性结肠炎(n=10)和健康对照组(n=30)的粪便样本,利用16S rRNA测序法,测定粪便样品中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果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菌群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差异。炎症性肠病患者变形菌门、Epsilonbacteraeota、酸杆菌门、志贺氏菌丰度显著升高;普氏菌属_9、巨单胞菌属、Lachnoclostridium丰度显著降低。克罗恩病组Lachnoclostridium丰度显著高于溃疡性结肠炎组,酸杆菌门、普氏菌属_9丰度显著低于溃疡性结肠炎组。厚壁菌门、拟杆菌门丰度在炎症性肠病患者中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微生物失调,IBD患者肠道菌群中致病菌增多(主要为变形菌门和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克罗恩病组和溃疡性结肠炎组的差异菌群可能和疾病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粪菌移植疗法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疗效。方法:选择 2018年 7月 -2019年 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 8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40例。对照组给予青藤碱缓释胶囊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粪菌移植疗法,对患者效果进行评估,比较治疗前后各因子水平变化以及外周血 NO、 SOD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 IL-8、 IL-17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5), IL-35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治疗后 NO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5), SOD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在炎症性肠病中应用粪菌移植疗法效果良好,有助于改善炎性因子水平,利于重建肠道菌群,保护肠黏膜存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慢性腹泻患者中, 应用四联活菌肠溶胶囊的治疗 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在 我院接受治疗的 84 例 慢性腹泻患者, 收治的时间为 2018 年 2 月至 2020 年 2 月,随机 将所有患者 分为治疗组和常规组,各 42 例。将两组治疗后的症状恢复时间以及疾病复发情况进行对比 。结果:经分析,相比于常规组,治疗组的 腹泻 、 腹痛 、腹胀缓解时间明显短 ( P< 0.05); 相比于常规组( 23.81% ),治疗组的疾病复发率( 2.38% )明显低 ( P< 0.05)。结论:慢性腹泻患者中,应用 四联活菌肠溶胶囊明显提高了治疗效果,患者的症状缓解时间缩短明显,且预后效果好,患者的疾病复发率明显降低 。 【关键词】双歧三联活菌胶囊 ;慢性腹泻;四联活菌肠溶胶囊 效果
简介:摘要肠道微生物谱的构成与呼吸系统疾病存在密切关系,影响肺部的免疫反应强度,肠道微生态失衡及肠源性内毒素的释放,均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目前,肠菌移植在呼吸系统疾病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总结肠道微生态、肠菌移植与呼吸系统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并提出新思路。肠菌移植在呼吸系统疾病治疗上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结肠灌洗液优势菌群的特征。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腹泻型IBS患者46例(观察组)和排除IBS的腹痛或腹部不适患者46例(对照组)。于结肠镜检查时钳取降结肠黏膜组织2块,再收集所取黏膜组织处结肠灌洗液4 ml,提取总DNA,并以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对10种优势菌进行检测(包括拟杆菌门、普氏杆菌、双歧杆菌属、梭菌属、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害肺戴阿里斯特杆菌、厚壁菌门、普拉梭菌、沙门菌和乳杆菌属;结果取对数值)。采用Spearman法对结肠黏膜组织和结肠灌洗液的优势菌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两组结肠黏膜组织和灌洗液优势菌群组成以及菌群变化基本一致,其中观察组结肠黏膜组织和结肠灌洗液中拟杆菌门、普氏杆菌、梭菌属菌群数及结肠灌洗液中普拉梭菌菌群数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肠黏膜组织:3.68 ± 0.54比4.34 ± 0.27、4.26 ± 0.28比5.33 ± 0.42、4.46 ± 0.68比4.99 ± 0.61;结肠灌洗液:3.26 ± 0.61比4.09 ± 0.51、3.10 ± 1.42比4.86 ± 1.03、5.24 ± 0.54比5.95 ± 0.51、2.24 ± 1.83比3.24 ± 1.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而两组结肠黏膜组织和结肠灌洗液中其他菌群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结肠黏膜组织与结肠灌洗液中双歧杆菌属、厚壁菌门、普拉梭菌和乳杆菌属呈正相关(r = 0.427、0.689、0.577和0.369,P = 0.041、0.013、0.024和0.035),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和沙门菌呈负相关(r = - 0.352和- 0.649,P = 0.026和0.013);而其他菌群无相关性(P>0.05)。结论腹泻型IBS患者结肠黏膜组织和结肠灌洗液中优势菌群构成基本一致,而且优势菌群均呈失调状态,其中结肠灌洗液中拟杆菌门、普氏杆菌、梭菌属、普拉梭菌的菌群数明显降低。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理中枳术汤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及对HPA轴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本院58例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利用摸球法分为研究组(使用理中枳术汤治疗)与对照组(使用西药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对照组、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68.97%、93.10%,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血管活性肠肽、生长抑素以及胃动素水平等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相较于使用西药治疗,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采取理中枳术汤治疗,具有较为理想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对HPA轴进行有效改善,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