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测定与血培养联合在血流感染中的诊断作用.方法选择114例同时进行血培养与血清降钙素原检测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其中血流感染患者74例,血培养阴性患者40例.结果血培养阳性患者的PCT水平2.08(0.738~9.03)ng/ml显著高于阴性患者0.3195(0.15~0.9(3)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流感染者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组的血清PCT水平1.18(0.477~3.64)ng/ml明显高于革兰氏阳性球菌组7.291.45~55.28)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CT与血培养联合检测可作为快速排除和诊断血流感染的辅助手段,并有利于病原菌类型的初步判断,能为早期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减少耐药菌的产生.关键词降钙素原;血流感染;诊断;意义中图分类号R446.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223-01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数字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儿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血流感染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9年4月至2024年1月在我院住院患儿的血液,采用数字PCR方法和血培养法,对患儿的MRSA血流感染情况进行检测,统计学软件选取SPSS24.0。结果 收集到180例患儿血液标本,MRSA血流感染阳性的有40份,其中血培养和数字PCR均阴性的有140份,仅培养阳性的有2份,数字PCR阳性的有6份,血培养和数字PCR均为阳性的有32份。数字PCR检测的敏感性为94.12%(32/34),特异性为95.89%(140/146),阳性预测值 84.21%(32/38),阴性预测值 98.59%(140/142)。结论 数字PCR在诊断儿童MRSA血流感染中的快捷性和灵敏度较高,特异性较好,有利于提高临床快速诊断MRSA血流感染的能力,为尽早精准治疗争取时间,进而改善患儿的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 PCT)血清浓度鉴别诊断血流感染(bloodstream infection, BSI)病原学的准确性。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于中日友好医院重症监护室(ICU)诊断为BSI且阳性血培养同时进行PCT检测的患者资料,以血培养当天的参数计算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 SOFA),比较不同病原体感染者之间各指标的差异,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生物标志物PCT对单一病原体感染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在1 456例BSI患者中,单一细菌或念珠菌感染分别为1261例(86.6%)和80例(5.5%),混合感染115例(7.9%);28 d病死率为24.5%(356/1 456),60 d病死率为30.6%(446/1 456);无论28 d还是60 d病死率,混合感染组均明显高于细菌菌血症组以及念珠菌血症组。PCT在革兰阴性菌(gram-negative bacteria, GNB)菌血症中显著高于革兰阳性菌(gram-positive bacteria, GPB)菌血症和念珠菌血症{3.4 μg/L [95%可信区间(95%CI)0.7~17.0 μg/L]比1.3 μg/L(95%CI 0.4~7.3 μg/L);3.4 μg/L(95%CI 0.7~17.0 μg/L)比1.1 μg/L(95%CI 0.4~3.4 μg/L);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①PCT鉴别诊断单一细菌菌血症与念珠菌血症的最佳截断值为7.25 μg/L,特异性可达90.0%,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ROC curve, AUROC)为0.612(95%CI 0.533~0.691);当PCT>0.51 μg/L,诊断细菌菌血症的敏感性可达73.3%;②PCT鉴别诊断GNB菌血症与念珠菌血症的最佳截断值为7.32μg/L,特异性为90.0%;AUROC为0.695(95%CI 0.614~0.776);当PCT>0.51 μg/L时,诊断GNB菌血症的敏感性为84.9%;③PCT鉴别诊断GNB菌血症与GPB菌血症的最佳截断值为0.52 μg/L,敏感性为84.9%,AUROC为0.713(95% CI 0.672~0.755);当PCT>7.36 μg/L,诊断GNB菌血症的特异性可达80.1%。结论PCT能够提供BSI患者可能的病原学方面的额外信息,尤其是较高的PCT水平往往提示GNB菌血症可能。
简介:摘要: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中心静脉导管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是其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不仅影响原发病的治疗、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病死率,还会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增加住院费用。而CRBSI是一种完全可以预防的医院感染,因此我们要分析引起其感染的相关因素,感染途径,采取措施积极预防,从导管的选择、插管部位、消毒液的选择、操作环境、无菌技术、敷料更换、接头的消毒、输液装置的更换、导管堵塞的预防以及导管的维护等各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总结经验,依靠循证医学证据,使其可防可控可治,实现零风险、零感染、零宽容的目标。
简介:摘要: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中心静脉导管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是其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不仅影响原发病的治疗、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病死率,还会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增加住院费用。而CRBSI是一种完全可以预防的医院感染,因此我们要分析引起其感染的相关因素,感染途径,采取措施积极预防,从导管的选择、插管部位、消毒液的选择、操作环境、无菌技术、敷料更换、接头的消毒、输液装置的更换、导管堵塞的预防以及导管的维护等各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总结经验,依靠循证医学证据,使其可防可控可治,实现零风险、零感染、零宽容的目标。
简介:摘要良好的血管通路是尿毒症患者长期进行血液透析、维持生存的生命通道,是血液净化完成的必要前提。对于动静脉内瘘尚未成熟、肾移植前以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过渡、生命期有限、心功能差、血管条件差的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renalfailure,CRF)患者,中心静脉置管成为重要的及最佳的血管通路,在CRF患者中被广泛应用。近年来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bloodstreaminfections,CRBSI)发病率逐年增加,对CRBSI认识不足、诊断困难、抗菌药物选择错误及已出现耐药的现状都是临床工作中面临的困难。故本文围绕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诊断、病原菌特点、治疗加以综述。
简介:目的分析肠球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及病原菌分布,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2月厦门某三甲医院的50例肠球菌血流感染患者资料。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的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药敏结果统计采用WHONET5.6软件。结果50例肠球菌血流感染患者中分离的病原菌包括26株粪肠球菌和24株屎肠球菌;患者基础疾病包括肿瘤17例、2型糖尿病5例、急性胆管炎3例等。易感因素包括导管留置29例、手术19例、低蛋白血症6例、粒细胞减少5例、入住ICU7例、使用呼吸机5例。23例患者存在原发感染病灶,其中感染肠球菌例数/感染例数比56.5%(13/23):尿路感染6/7、手术部位感染4/4和胆道感染1/4等。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加环素全部敏感。粪肠球菌对青霉素和氨苄西林全部敏感,而屎肠球菌对奎奴普丁’达福普汀100%敏感。对高浓度氨基糖苷类敏感的粪肠球菌菌株分别为庆大霉素50.0%(13/26)、链霉素65.4%(17/26);屎肠球菌为庆大霉素25.0%(6/24)和链霉素62.5%(15/24)。46例在血培养结果回报前经验性使用了抗菌药物,41例经验抗菌治疗不合适(占89.1%)。32例患者根据药敏结果针对性的调整用药,17例好转,2例死亡。结论对于肠球菌血流感染,临床经验抗菌治疗常不合适,预后并不理想;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存在一定差异,及时根据药敏结果针对性抗菌治疗对感染的控制及患者的预后有着积极的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流感染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特点,为血流感染患者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观察组为80例血流感染患者,接诊时间在2020.3-2022.12,对照组为同期接诊的80名健康体检者,观察组患者根据病原菌不同分为革兰氏阴性菌组(45)、革兰氏阳性菌组(35例),测定所有人员的凝血指标并予以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指标方面存在明显差异(P<0.05)。革兰氏阴性菌组FIB水平高于革兰氏阳性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相关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流感染患者存在凝血功能异常情况,其中 FIB水平较高者多为革兰氏阴性菌,对血流感染患者治疗中应重视对凝血功能的纠正与处理。
简介:目的探讨联合检测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对革兰阳性(G^+)球菌、革兰阴性(G^-)杆菌及真菌所致血流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2月某医院389例血培养阳性患者的检测结果,根据血培养结果分为G^+球菌、G^-杆菌和真菌血流感染组,比较不同组别患者的炎症指标是否存在差异。结果经MannWhitneyU检验显示,G^-杆菌感染组患者血PCT高于G^+球菌、真菌感染组(G^-杆菌感染组与G+球菌感染组比较:Z=-2.68,P<0.01;G^-杆菌感染组与真菌感染组比较:Z=-2.46,P<0.05)。若以PCT≥0.5ng/mL、CRP≥5.0mg/L、NEU%≥70%及WBC≥10×109/L作为阳性的截点,统计分析显示,G^-杆菌感染组患者血PCT阳性率较G^+球菌、真菌感染组高(G^-杆菌感染组与G^+球菌感染组比较:χ^2=5.94,P<0.05;G^-杆菌感染组与真菌感染组比较:χ^2=7.721,P<0.01);G^-杆菌感染组患者血CRP阳性率较G+球菌感染组高(χ2=5.03,P<0.05)。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对四项指标在鉴别G^+球菌、G^-杆菌和真菌血流感染的作用大小比较分析,仅PCT对鉴别G^-杆菌、G^+球菌和真菌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PCT在区分血培养G^-杆菌、G^+球菌和真菌时有较高的准确度,若能动态监测PCT,同时结合CRP、WBC、NEU%的结果综合判断,可以在血流感染早期指导临床医生快速判断患者的病情并合理用药,从而降低血流感染患者的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