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退热贴用于人体物理退热中的作用分析,为临床实践总结经验。方法:我院于2021年11月至2022年4月期间收治的发热患儿中,从中选择了118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病例,采取计算机随机数字分组法进行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病例数均为59例,后者接受抗感染药物治疗,前者在抗感染药物基础上接受退热贴治疗,分析比较二者治疗后的总体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48h、72h、96h的退热幅度分别为(1.32±0.41)℃、(0.89±0.18)℃、(0.65±0.27)℃,对照组分别为(1.10±0.33)℃、(0.60±0.22)℃、(0.28±0.13)℃,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1周不良状况。对比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的无效者较少,对照组相对较多,两组数据比较明显不同(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较对照组,恶心、呕吐、皮疹、其他发生率对照组10%,观察组0%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退热贴用于人体物理退热中的作用显著,能够促进快速退热,提高了治疗有效性,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退热贴用于人体物理退热中的作用分析,为临床实践总结经验。方法:我院于2021年11月至2022年4月期间收治的发热患儿中,从中选择了118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病例,采取计算机随机数字分组法进行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病例数均为59例,后者接受抗感染药物治疗,前者在抗感染药物基础上接受退热贴治疗,分析比较二者治疗后的总体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48h、72h、96h的退热幅度分别为(1.32±0.41)℃、(0.89±0.18)℃、(0.65±0.27)℃,对照组分别为(1.10±0.33)℃、(0.60±0.22)℃、(0.28±0.13)℃,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1周不良状况。对比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的无效者较少,对照组相对较多,两组数据比较明显不同(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较对照组,恶心、呕吐、皮疹、其他发生率对照组10%,观察组0%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退热贴用于人体物理退热中的作用显著,能够促进快速退热,提高了治疗有效性,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比较药物疗法和物理降温法两种退热方法在小儿高热护理中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了2021年3月至2021年10月间在我院就诊的小儿高热患者共94例,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药物疗法组和物理降温法组,每组47例,药物疗法组患儿接受扑热息痛或布洛芬治疗,物理降温法组采用冷敷或温水浴等物理方法,记录并比较了体温降低速度、症状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指标。结果 药物疗法组患儿在治疗开始后第1小时体温平均下降1.6°C,显著快于物理降温法组的0.9°C(P<0.05)。药物疗法组症状改善时间平均为30分钟内,而物理降温法组则为60分钟内;不良反应方面,药物疗法组轻微恶心、呕吐等发生率略高于物理降温法组。结论 药物疗法在小儿高热护理中表现出更快速和显著的体温降低效果,症状缓解亦较为迅速,尽管可能伴随轻微的不良反应风险,物理降温法适合于需要避免药物副作用或对药物过敏的特定患儿。因此,临床医生应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和病因选择合适的退热方法,提高治疗效果和患儿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