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是我国著名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在北魏至唐朝的一百五十余年间,雕凿造像十万余尊,题记三千六百余块,保存了大量北魏时期的石刻,其字体就是常说的“魏碑体”。魏碑的艺术特征是浑厚质朴,自然天成,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在大量的魏碑石刻中,尤以《龙门二十品》最为著名。《龙门二十品》是龙门石窟中的二十尊造像的题记拓本,是北魏书风的代表作。康有为曾给予高度评价,其中《始平公造像记》又是龙门石刻中方笔代表之首。《始平公造像记》全称《比丘慧成为亡父洛川刺史始平公造像记》,全文有格阳刻,正书,孟达文,朱义章书。因有书写者与撰文者的署名,这在龙门造像书法中也是少见的,尤见其珍贵。龙门造像书法闻名于世,是清代著名书法篆刻家黄易访拓发现的。据罗振玉记载,黄易最初只拓北魏《始平公造像》一品,后增《孙秋生》、《杨大眼》、《魏灵藏》为四品。后来人们又增为十品,继又增为二十品。因此说《始平公造像记》最为著名,最有代表性,是不为过的。此碑书法方峻雄强,中宫紧敛茂密而长撇大捺,气势开张,极有特点。此碑与其他碑刻的不同之处是:因用阳刻法,笔画除了“撇”因弧度而偶用圆笔外,其他笔画均用方笔,特别是三角形的点与捺及折处如刀切般的重顿方勒,更...
简介:《孙秋生造像记》全称是《新城县功曹孙秋生、刘起祖二百人等造像记》,孟广达文,萧显庆书,于北魏太和七年(483年)五月刻,至景明三年(502年)完成。在六朝碑刻中,书家署名者不多,此碑署萧显庆书,可能在当时有点小名气,但该书家的历史资料难以查找,也可能为普通的工匠或经书手。碑文记述的是孙秋生等人为祈福而造像,此碑高104厘米,宽49厘米。分上下二段,上段为本文,共15行,每行9字,下段记载会员姓名,共15行,每行50字,额正书“邑子像”三字。在河南省洛阳市龙门山古阳洞南壁。乾隆时期钱塘的黄易访拓后才开始大显于世。是龙门碑刻书法艺术的代表作品之一。
简介:在临习《始平公造像记》时,我们应考虑到此碑的方笔大都是经过刻工在镌刻时的再加工已经美术化了,这才使字迹方如刀切,已失去作者原作面貌。如果一味追求形似而刻意摹仿,以至画成三角形之类,不但失去“写”的意义,也必会使自己走入邪道。因此,我们临写时应该多注意体会毛笔书写的趣味特点,这样才能得到此碑的神韵。学习《始平公碑》,应从点、横、竖、撇、捺、提、钩、折这八种基本笔画入手,其中每种基本点画又演变为不同形态,临习时应多注意比较,体会用笔的丰富变化。(一)点在《始平公造像记》中,点的灵活运用在厚重的方笔中尤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碑中点的锋芒外露,临写时切不可为外形所迷惑,书写前一定要回锋,不可尖笔直接落纸。临习此碑还要运用暗回,就是书写时未见回锋的运笔,但落笔前一定要有一个回锋的动作,这样写出的字才有力度。不同形态的点有不同的写法,临习时应多体会其变化,如“答”“飞”“慧”“照”等字点的轻巧,“濯”“下”“必”等字点的厚重等。横在《始平公造像记》中往往起支撑全字重心的主笔作用,如“真”、“率”等字。长横与短横的变化形态丰富,并能把上抑与下抑的横画处理得和谐统一,上抑如“下”、“玄”等字的长横,下抑如“夫”、“大”等字的...
简介:佛教传入汉地二千年,人类又将跨入一个新纪元之即,来自山东青州龙兴寺出土的佛教石刻造像精品,日前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陈列展出。展览集中了自北魏至宋代的佛教造像,让人们瞻礼佛教的神圣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