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黄斑水肿是由黄斑区视网膜细胞外液或细胞内液积存而形成。生理状态下的视网膜是保持相对脱水、透明的状态,从而保证光信号的传输。此过程需要多个主动或被动液体运输体系共同完成,其中的任一过程的异常,都可能破坏视网膜水离子稳态,引起流体进入和排出过程之间的不平衡,从而导致积液形成。黄斑水肿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它可以发生在许多视网膜疾病的过程中,并且是严重损害中央视力的主要原因,其主要病因有糖尿病、视网膜静脉阻塞、脉络膜新生血管、葡萄膜炎、手术后炎症和肿瘤等。从细胞、分子水平讨论视网膜水离子稳态异常时视网膜屏障功能障碍导致黄斑水肿的复杂机制,更深层次地全面审视黄斑水肿形成机制,对探寻其预防措施和治疗策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简介:目的:探讨外伤性持续黄斑水肿患者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triamicinoloneacetonide,TA)治疗后黄斑区功能的变化.方法:外伤性持续黄斑水肿眼20例20眼,给予玻璃体腔内注射0.1mLTA.治疗后随访3mo,观察治疗前后视力、黄斑区神经上皮厚度、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N1,P1波的潜伏期和反应密度等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3mo,矫正视力0.78±0.11,与治疗前(0.21±0.09)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3mo,黄斑区神经上皮平均厚度158.00±13.73μm,与治疗前(321.67±42.24μm)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3mo,mfERG1,2环N1,P1波潜伏期和反应密度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TA治疗外伤所致持续性黄斑水肿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水肿消退后黄斑区功能得到改善.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手术前后黄斑微囊样水肿(MME)的发病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2017年1月至2021年5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的IMEM患者72例7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8例,女性54例;年龄(64.8±7.8)岁;均为单眼。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检查,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黄斑中心凹厚度(CMT)。MME定义为位于中心凹旁视网膜内核层小的、边界清晰且垂直的囊样空腔。根据手术前有无MME将患眼分为无MME组、有MME组,分别为35、37只眼。两组患眼logMAR BCVA、CM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17、2.589,P=0.003、0.012)。所有患眼均行标准经睫状体平坦部三通道23G玻璃体切割手术(PPV)联合黄斑前膜及内界膜(ILM)剥除。根据手术后随访期内是否存在MME,将无MME组再分为手术前后均无MME组(A1组)、手术前无手术后有MME组(A2组);有MME组再分为手术前有手术后无MME组(B1组)、手术前后均有MME组(B2组)。手术后随访时间(8.8±7.7)个月。随访期间采用与手术前相同的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手术前后MME、BCVA及CMT变化行配对t检验。手术前后各组间CMT、BCVA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手术前后MME形成的影响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手术后视力的影响因素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无MME组35只眼中,A1组、A2组分别为18 (51.43%,18/35)、17 (48.57%,17/35)只眼;有MME组37只眼中,B1组、B2组分别为6 (16.22%、6/37)、31 (83.78%,31/37)只眼。末次随访时,A1组、A2组、B1组、B2组患眼logMAR BCVA分别为0.10±0.12、0.25±0.17、0.09±0.11、0.30±0.26;与手术前logMAR BCV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779、4.253、7.869、6.668,P<0.01)。4组患眼间logMAR 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460,P<0.01)。组间logMAR BCVA比较,A1组与A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30,P=0.006);B1组与B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21,P=0.063)。A1组、A2组、B1组、B2组患眼CMT分别为(371.83±73.24)、(431.24±83.13)、(407.00±28.07)、(425.19±70.97 ) μm;均较手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97、2.465、3.055、6.078,P<0.05)。4组患眼间C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597,P=0.05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前MME与手术前IMEM分期相关(β=1.494,P=0.004);手术后新出现MME与年龄相关(β=0.153 ,P=0.01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后视力与手术前CMT、手术后有无MME显著相关(β= 0.001、0.134,P=0.015、0.019)。结论PPV联合黄斑前膜及ILM剥除治疗IMEM可有效改善患眼视力,降低CMT;手术后MME消退或再生;年龄是手术后新出现MME的独立风险预测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继发黄斑水肿(ME)患眼黄斑微血管结构和黄斑色素密度(MPOD)的变化,初步分析其相关性。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2020年7月至2021年5月于西安市第一医院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单眼RVO继发ME (RVO-ME)患者62例6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3例33只眼,女性29例29只眼;年龄(58.30±12.15 )岁。其出现症状至就诊时病程(12.29±7.65)d。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以及MPOD检测。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行BCVA检查,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采用OCTA仪对双眼黄斑区3 mm×3 mm范围进行扫描,测量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的血流密度(VD)、血管骨架密度(SD)、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黄斑中心凹厚度(CMT)。采用异色闪烁光度测量法测量MPOD。双眼通过检测37例;患眼未通过检测25例。对比观察患眼、对侧眼之间黄斑VD、SD、FAZ面积、CMT、MPOD变化。患眼、对侧眼MPOD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FAZ面积、CMT、VD、SD、logMAR BCVA采用配对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黄斑VD、SD及FAZ面积、CMT与logMAR BCVA、MPOD的相关性分析均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结果与对侧眼比较,患眼黄斑VD (Z=-5.981)、SD (Z=-6.021)降低,FAZ面积增大(Z=-2.598),CMT增厚(Z=-6.2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眼均通过MPOD检测的37例患者,患眼MPOD值较对侧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30,P<0.05 )。与未通过MPOD检测的患眼比较,通过MPOD检测的患眼黄斑VD (Z=-2.807)、SD (Z=-2.460)升高,FAZ面积减小(Z=-4.297),CMT降低(Z=-3.7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患眼logMAR BCVA与黄斑VD、SD呈负相关(r=-0.298、-0.461,P<0.05 ),与FAZ面积、CMT呈正相关(r=0.487、0.789,P<0.05 );患眼MPOD与logMAR BCVA呈负相关(r=-0.344,P<0.05 );对侧眼MPOD与CMT呈正相关(r=0.358,P<0.05)。结论RVO-ME患眼黄斑SCP的VD、SD降低,FAZ面积扩大,CMT增厚,MPOD降低;MPOD与logMAR BCVA呈负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出现了黄斑水肿的糖尿病患者采用雷珠单抗联合黄斑格栅光凝治疗方法后患者水肿的改善情况。方法选择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我院眼科收治入院的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共计68例作为研究对象,把这些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对照组患者来说,采用在玻璃体内注入雷珠单抗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而对实验组患者,则采用在玻璃体内注入雷珠单抗联合黄斑格栅光凝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在进行治疗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时间段对两组患者的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MT)进行检测,并对两组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进行测试记录。结果对于本次研究的患者,在治疗之前,两组患者的BCVA及CMT均无明显差异,存在的差异也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提升,其在治疗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CMT及BCVA值均处于一个较为稳定的水平,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后一个月CMT及BCVA数值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是在治疗后3个月、6个月之后患者的BCVA及CMT数值开始回升,并达到和治疗前类似的水平。结论对于出现了黄斑水肿的糖尿病患者,对其视力情况进行评价的主要指标为中心视网膜厚度以及最佳矫正视力。现阶段临床进行糖尿病黄斑水肿治疗的主要办法是向玻璃体腔内注入雷珠单抗,单纯注入雷珠单抗后患者的BCVA及CMT数值短期内将会得到明显的好转,但是在治疗后3个月、6个月患者的BCVA和CMT数值将会出现回升,并达到和治疗前类似的水平,而采用了雷珠单抗联合黄斑格栅光凝治疗方法后,黄斑水肿的糖尿病患者CMT及BCVA数值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且患者的BCVA及CMT数值处于一个较为稳定的水平。因此,采用雷珠单抗联合黄斑格栅光凝治疗的治疗效果更好也更加稳定,在临床上具有推广的意义。
简介:摘要糖尿病黄斑水肿(DME)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严重威胁视功能的视网膜病变,是工作年龄段人群致盲的主要原因。抗VEGF药物是治疗DME的一线药物,在改善视功能方面具有革命性意义。然而,仍有30%~50%的患者对抗VEGF药物治疗无应答,且频繁的注射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治疗负担。新的治疗策略包括改善抗VEGF药物的疗效和持续时间、靶向炎症、血浆激肽-激肽释放酶系统、血管生成素-Tie2系统和神经变性等新治疗途径以及使用阈值下微脉冲激光和靶向激光治疗。确定对抗VEGF药物治疗无应答的病例,建立从抗VEGF药物治疗到抗炎等替代治疗的标准化、个体化治疗方案目前仍具有挑战性,仍需继续研究开发新的治疗方法以及预防和筛查策略,以减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DME对公众健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