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中图分类号R2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5)07-0426-01摘要感染性疾病是当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之一。随着抗菌药物耐药性的不断增加,多重耐药、泛耐药甚至全耐药株的出现和蔓延,致病病原菌谱日益复杂、条件致病菌感染高发是各种感染性疾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使临床治疗变的愈发棘手。而当前临床医生送检意识淡薄,送检不规范,这极大制约了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过程。解决这一现状,需要微生物室与临床建立良好地对话机制,而这种对话机制,需要检验者与临床医生相互沟通配合,共同提高病原学诊断水平。这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治和延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具有深远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临床微生物的检验效果,并探讨其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和有效方法。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5月到2014年12月间我院检验科采集的六种不同来源的标本共计8612份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不同来源标本的检查结果,计算其合格率,同时了解不同标本的检测阳性率,并与临床反馈结果进行对照。结果对不同来源标本的合格率进行比较可知,血液标本、痰液标本、尿液标本、粪便标本、生殖道分泌物标本、创伤组织分泌物标本的合格率分别为96.1%、80.2%、90.7%、87.6%、85.2%和92.0%,以血液标本合格率最高,而痰标本的合格率最低。对不同来源标本检验阳性结果与临床反馈结果的符合率进行比较,有痰标本符合率最低的情况(79.1%),显著低于其他来源标本的符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为了保证临床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在对不同来源的标本实施微生物学检测时,要求在微生物标本的采集、运输、保存、处理、检测等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操作流程与操作规范,保证标本质量,提高检出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微生物送检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方法选取本疾控中心2015年1月~2015年6月期间检验科收到的850例不合格微生物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这些合格标本的构成及不合格原因。结果造成不合格微生物标本的原因有(1)送检标本的不及时;(2)采集标本时候受到污染;(3)采集标本时间错误。其中,标准送检不及时是造成微生物送检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其中食源性疾病不合格微生物标本数量最多,物表微生物不合格的微生物标本数量最少,食源性疾病不合格微生物标本数量和其他三种不合格标本数量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临床微生物送检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医院应该加大监督,制定有效的措施,提高临床实验室微生物检测的检出率,对科室的抗生素使用和协助诊断治疗有重大意义,同时有利于医院的全面发展。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监测。方法整理收集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收治的行细菌对抗菌药的敏感性试验的非重复临床分离株1078菌株。结果非重复病原菌1078株中,革兰阴性菌710株,革兰阳性菌368株。葡萄球菌属细菌中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检出率为23.1%(12/102),较MRCNS检出率86.0%(80/93)低。药敏结果示MRCNS和MRSA均对万古霉素敏感,敏感率为100%。结论在规范化管理抗菌药物时,需建立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就理论知识深入学习,就细菌药敏试验方法与条件和病原微生物培养分离鉴定技术进一步规范,完善质量管理,以增强细菌耐药性和临床微生物检验水平,更好服务于临床。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本院检验科微生物检验分析前不合格标本的原因,探讨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的临床操作规范.方法回顾2014年我院检验科收到的微生物检验标本资料;统计不合格标本的分类及不合格率;分析不合格标本出现的主要原因;结合本院微生物检验标本送检环节,提出临床微生物检验标本分析前质量控制策略.结果微生物检验标本总不合格率为1.59%;各类标本中,痰、尿、血、分泌物、粪便、无菌体液标本不合格率分别为45.1%、20.5%、15.7%、9.8%、5.8%、2.9%;不合格标本的原因包括标本受污染,采集时间错误和送检不及时.结论正确、规范的采集、留取、储存、运输和处理标本是分析前质量控制的前提;检验与临床医护人员的密切配合和规范操作是临床微生物检验标本分析前质量控制的关键.关键词微生物;检验;标本;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监测方法。方法搜集我院2015年1月~2015年6月之间各个科室搜集的血液,尿液和分泌物等标本作为样本,经培养获得280份致病菌株。采用肉汤稀释法分析抗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进而总结致病菌对各种抗生素类药物的耐药性。结果在280株致病菌中,有153株革兰阳性球菌,127株甘兰阴性杆菌。各种致病菌对青霉素G和头孢唑林等抗生素药物均存在高低不同的抗药性。结论随着抗生素药物的广泛应用,致病菌的耐药性也逐渐提高,且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耐药性情况。相关工作者应应该深入了解理论知识,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率,做好质量管理,避免抗生素类药物的滥用,使检验结果可以应用于临床药物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