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评价婴幼儿右腋下直切口剖胸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的早期效果。方法2002年6月至2008年2月,选择年龄10个月至6岁,体重7~24kg的先天性心脏畸形患儿640例。根据手术径路,将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右腋下直切口组320例,胸骨正中切口组320例。观察右腋下小直切口对手术时间、术后24h胸腔引流量、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停留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的影响。结果两组均无早期死亡病例,右腋下直切口组术后24h胸腔引流量显著少于正中切口组(P〈0.05),右腋下直切口组手术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经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未发现残余漏。结论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采用右腋下直切口行心内直视修补手术,能明显减少术后出血量,避免传统手术切口的弊端,且切口隐蔽、美观,疗效好。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右腋下直切口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效果 。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 2018 年 8 月至 2019 年 6 月进行手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 20 例,将患儿按照右腋下切口、胸骨正中切口的手术方式分为右腋组和正切组,每组 10 例,对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结 果: 右腋组患儿的 术后并发症发生次数和抗生素使用次数少 于正切组患儿,重症监护室停留时间短于正切组患儿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进行手术时,采用 右腋下直切口手术能够缩短患儿的危险期,减少其并发症发生的概率,值得进行推广。
简介:目的总结经右腋下直切口行体外循环直视心脏手术的临床经验,探讨其适应证及技术要点。方法2008年6月至2011年1月我们共完成79例经右腋下直切口的sJ,JL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患者年龄6个月至12岁,平均(7.4±3.3)岁,体重6.5-42.0(17.8±8.7)kg。其中房间隔缺损19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5例;室间隔缺损55例,其中合并动脉导管未闭2例;部分房室管畸形5例。所有手术均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下进行(房间隔缺损修补在不停跳下进行)。患者取左侧卧位,切口位于右侧第3肋间腋中线与第5肋间腋前线之间,皮肤切VI长度3.5-6.0(4.7±1.3)12111,经第3或第4肋间进胸,切开并悬吊心包,行升主动脉及上、下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经主动脉根部灌注心脏停搏液,单纯房间隔缺损采用心脏不停跳下手术,经右心房切口修补房、室缺及三尖瓣成形。结果全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手术死亡;1例因术后心内膜炎致室缺残余漏,再次正中开胸行室缺残余漏修补术。体外循环时间(63.4±18.2)min,主动脉阻断时间(37.6±14-3)min,术后24h胸腔引流40-130(85.3±26.5)ml。68例患者术后未输血。全组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右腋下小切口直视心脏手术安全、可靠,可减少用血量,术后切口隐蔽美观,患儿及家属满意率高,值得临床椎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先天性心脏病中应用经右腋下小切口与胸骨正中切口手术治疗的作用及价值。方法:选择2021.1~2024.2在我院救治的86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展开探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有43人。对照组采取胸骨正中切口手术,观察组采用经右腋下小切口,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进行分析。结果:经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在手术中出血情况和胸腔引流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而在手术结束术后的辅助通气时间以及患者最终的住院时间都比对照组短,P<0.05。结论:在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治疗中,实施经右腋下小切口的治疗措施具有明显的优势,不仅手术切口较小,而且手术中的出血量和胸腔引流量也比较少,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也比较短,有助于患者的身体康复。
简介:目的对比右腋下小切口手术与胸骨正中切口手术治疗成人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的临床价值。方法我院1999年1月至2005年5月84例成年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患者,随机分为经右腋下小切口组及正中胸骨劈开组并进行比较分析。观察主动脉阻断时间、关胸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气管插管带管时间、胸腔引流量、出血量、疼痛分级、镇痛药物用量。结果42例患者全部经右腋下小切口顺利完成心内直视手术。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气管插管带管时间、住院时间与正中胸骨劈开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平均关胸时间、疼痛分级、镇痛药物使用量、术后胸腔引流量、出血量与正中胸骨劈开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右腋下小切口心内直视手术对成人房、室间隔缺损患者应用良好且与胸骨正中切口直视手术相比,有切口小、创伤小、出血少、疼痛轻、恢复快、瘢痕小且隐蔽性好等优点,患者易于接受。
简介:目的总结经右腋下小切口封堵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的手术经验,探讨其疗效、适应证及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江门市中心医院采用右腋下小切口行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封堵的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1例、女性15例,缺损大小5~36mm.所有手术均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下进行.患者取左侧卧位,在腋中线与腋前线之间做直切口,长度2~4cm,经第4肋间进胸,切开并悬吊心包,于右心房壁缝双荷包线并切开,通过输送导管在食管超声监视下释放房间隔缺损封堵伞.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术中无恶性心律失常和气栓发生;术后无脑部并发症.1例封堵伞脱落至右房,经原切口改行体外循环下手术;1例术后有2mm残余分流,术后3个月随访残余分流消失.结论经右腋下小切口外科封堵是一种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有效手术方式,具有安全可靠、简便、创伤小及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目的总结右腋下微创切口治疗心内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手术疗效。探讨不同临床分型及相关手术技术。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6年6月心内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患儿21例,采用右腋下微创切口治疗,观察疗效,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所有患儿手术均顺利完成,同期矫治合并畸形,手术切口长约5.5~6.5cm,平均(5.8±1.2)cm,体外循环时间42~63min,平均(50.5±23.4)min,主动脉阻断21~36min,平均(34.5±12.6)m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2.5~12h,平均(5.8±4.6)h,术后出现低心排2例,治疗1~3d治愈。无二次开胸和切口感染病例。随访时间3个月~4年,无死亡病例,无肺静脉回流梗阻发生。结论右腋下微创切口心内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矫治术能够取得良好的早中期临床疗效,术前超声诊断是决定手术成功的关键。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右腋下小切口入路手术在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9月河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86例CHD患儿,按简单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实施胸骨正中切口手术,观察组实施右腋下小切口入路手术,比较2组总有效率、切口满意度、手术一般情况(体外循环时间、手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相关情况(胸腔引流量、术后监护时间、术后辅助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FPS-R)评分、麻醉后(T1)、术毕(T2)、入监护病房(T3)、拔管前(T4)呼吸功能指标,即呼吸道峰压(PIP)及肺泡气-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1.观察组切口满意度[90.70%(39/43例)]高于对照组[62.79%(27/43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82,P=0.002)。2.观察组体外循环时间、手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分别为(68.94±8.26) min、(2.33±0.21) h、(28.79±7.32) min,与对照组[(67.11±9.11) min、(2.25±0.31) h、(30.02±6.88) min]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观察组术中失血量[(89.87±11.25) mL]少于对照组[(105.91±31.01)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89,P=0.002)。4.观察组术后监护时间[(30.55±10.39) h]、术后辅助通气时间[(9.68±2.19) h]、住院时间[(9.61±2.17) d]、胸腔引流量[(90.36±26.14) mL]、住院费用[(36 956.15±1 097.84)元]均低于对照组[(41.39±9.93) h、(12.72±3.81) h、(12.33±3.15) d、(163.24±29.36) mL、(45 271.97±1 134.55)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946、4.536、4.663、12.157、34.540,均P<0.01)。5.观察组术后1 d、2 d、3 d、4 d FPS-R评分分别为(4.02±0.41)分、(3.41±0.15)分、(2.55±0.20)分、(1.16±0.27)分,低于对照组[(5.21±0.89)分、(5.02±0.63)分、(4.12±0.67)分、(3.05±0.3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963、16.302、14.724、26.128,均P<0.01)。6.观察组T1、T2、T3、T4时刻p(A-a)(O2)及PI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98%(3/43例)]与对照组[4.65%(2/43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0.05)。结论右腋下小切口入路手术不影响CHD患儿呼吸功能,可提高切口满意度,减少失血量,加快患儿术后恢复,改善术后疼痛程度,减轻家长经济负担,术中熟练准确操作可减少或避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手术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腔镜辅助右腋下4 cm小切口经主动脉行改良Morrow手术的早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接受治疗的60例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31例,女性29例,年龄[M(IQR)]54.0(22.3)岁(范围:15~71岁)。术前合并二尖瓣反流中度30例,重度13例。54例患者术前存在二尖瓣收缩期前向运动征。患者均接受胸腔镜辅助右侧腋下切口手术,经股动、静脉插管建立外周心肺转流,经主动脉横切口显露左心室流出道并完成室间隔肥厚心肌切除术,同时完成二尖瓣及瓣下异常结构的矫治。结果全部患者顺利完成胸腔镜辅助改良Morrow手术,无中转开胸。心肺转流时间(142.0±32.1)min(范围:89~240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95.0±23.5)min(范围:50~162 min)。术后即刻左心室流出道压差峰值为7.0(5.0)mmHg(范围:0~38 mmHg)(1 mmHg=0.133 kPa)。57例患者在手术台清醒后拔管。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为(175.9±57.0)ml(范围:60~327 ml)。ICU停留时间为21.0(5.8)h(范围:8~120 h)。术后住院时间为8(5)d(范围:5~19 d)。术后超声心动图复查室间隔厚度为11(2)mm(范围:8~14 mm)。所有患者无医源性室间隔穿孔或术后残留二尖瓣收缩期前向运动征。随访4(9)个月(范围:1~15个月),随访期间无瓣膜功能障碍或因左心室流出道压差峰值增加需要再次心脏手术者。结论胸腔镜辅助右腋下小切口经主动脉入路可以很好地显露左心室流出道和室间隔,以及二尖瓣和瓣下异常结构,由此入路行改良Morrow手术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早期效果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低体重儿右腋下切口心内直视手术中肺保护的经验。方法回顾87例低体重儿右腋下切口心内直视手术中肺保护的措施,对术中的策略进行分析。结果全部病例均治愈。体外循环时间26~102min,平均43.5±16.8min,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2.5h~20h,平均7.4±4.5h,住院时间6~17天,平均7.8±1.4天。在早期手术患儿中有6例术中、术后出现呼吸道血性分泌物,考虑为肺内出血,经积极处理后治愈;有8例患儿停止体外循环后予机械通气,出现一过性低氧血症,经提高血压后改善。后期手术患儿未再出现上述情况。2010年后经血液回收机清洗后的RBC进行预充,其术后肺功能指标肺泡-动脉氧分压梯度(AaDO2)和氧合指数(OI)在各个时点手术前(T0)、CPB结束后2h(T1)、CPB结束后6h(T2)、CPB结束后12h(T3)、CPB结束后24h(T4)均优于2007~2009年没有清洗RBC预充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完善、细致的术中麻醉系统管理,尤其是使用血液回收机清洗RBC进行预充是预防、减少低体重儿肺损伤,保护肺功能的重要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