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改进切口缝合方法,提高病人舒适程度以及减少切口愈合不良情况。方法:用3-0微乔线皮内缝合切口,于引流管处缝合预留线,在拔除引流管的同时可以收紧切口。结果:皮内缝合可以增加病人舒适度,减轻伤口愈合不良。结论:皮内缝合可以免除二次拆线,减少伤口愈合不良情况。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3支杆的末端在同一圆心圆弧上的原理设计腹腔镜缝合引导器,并在离体人肾进行缝合实验,探讨该器械的设计合理性和实用效果。方法⑴制作腹腔镜缝合引导器。该器械的三支杆按顺序排列装于固定轴上。功能结构上包括限制方向装置和出针定位装置。限制方向装置包括第二、三支杆的"U"形末端、弧形圆筒。出针定位装置为第一支杆的"Y"形末端。三支杆的末端在以固定轴为圆心的同一个圆弧上。当同样弧度的长圆针进入弧形圆筒(第一个限制方向装置),受圆筒限制走行至第二支杆的"U"形末端(第二个限制方向装置),受这两个装置导引至第一支杆的"Y"形末端(出针定位装置)。内置扭力弹簧夹持肾脏以固定导引器。将该器械设计画成3D图,以钛合金为材料利用金属3D打印机打印,打磨后组装成成品。⑵实验部分。4例行后腹腔镜肾根治性切除术患者的肾脏,将肾脏剖开,沿长轴设计缝合的8针进针和出针点。肾脏用常规方法缝合,设为常规组。然后采用腹腔镜缝合引导器辅助缝合,设为引导器组。实际出针点与预设出针点距离<1.0 cm为缝合有效,如距离>1.0 cm重新调整缝合,观察重新缝合率及偏离距离。实际出针点与预设出针点距离<0.5 cm为出针吻合,观察出针吻合率。观察2组单针缝合时间。结果实验中,常规组有15针偏离>0.5 cm,10针偏离>1.0 cm,重新缝合率31.3%(10/32),出针吻合率53.1%(17/32),偏离距离0.6~1.15(0.41±0.48)cm;引导器组有5针偏离>0.5 cm,2针偏离>1.0 cm,重新缝合率6.3%(2/32),出针吻合率84.4%(27/32),偏离距离0.6~1.10(0.14±0.34)cm。上述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单针缝合时间3~12(6.00±3.32)s,引导器组单针缝合时间5~11(5.94±1.41)s,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缝合引导器结构设计相对合理,该器械能够确保手术针的走行方向,减少调整手术针的次数,出针位点准确,对于缝合有较好的辅助作用。本次是体外操作,仍需对引导器进行腹腔镜下操作以进一步验证其合理性和实用性。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3支杆的末端在同一圆心圆弧上的原理设计腹腔镜缝合引导器,并在离体人肾进行缝合实验,探讨该器械的设计合理性和实用效果。方法⑴制作腹腔镜缝合引导器。该器械的三支杆按顺序排列装于固定轴上。功能结构上包括限制方向装置和出针定位装置。限制方向装置包括第二、三支杆的"U"形末端、弧形圆筒。出针定位装置为第一支杆的"Y"形末端。三支杆的末端在以固定轴为圆心的同一个圆弧上。当同样弧度的长圆针进入弧形圆筒(第一个限制方向装置),受圆筒限制走行至第二支杆的"U"形末端(第二个限制方向装置),受这两个装置导引至第一支杆的"Y"形末端(出针定位装置)。内置扭力弹簧夹持肾脏以固定导引器。将该器械设计画成3D图,以钛合金为材料利用金属3D打印机打印,打磨后组装成成品。⑵实验部分。4例行后腹腔镜肾根治性切除术患者的肾脏,将肾脏剖开,沿长轴设计缝合的8针进针和出针点。肾脏用常规方法缝合,设为常规组。然后采用腹腔镜缝合引导器辅助缝合,设为引导器组。实际出针点与预设出针点距离<1.0 cm为缝合有效,如距离>1.0 cm重新调整缝合,观察重新缝合率及偏离距离。实际出针点与预设出针点距离<0.5 cm为出针吻合,观察出针吻合率。观察2组单针缝合时间。结果实验中,常规组有15针偏离>0.5 cm,10针偏离>1.0 cm,重新缝合率31.3%(10/32),出针吻合率53.1%(17/32),偏离距离0.6~1.15(0.41±0.48)cm;引导器组有5针偏离>0.5 cm,2针偏离>1.0 cm,重新缝合率6.3%(2/32),出针吻合率84.4%(27/32),偏离距离0.6~1.10(0.14±0.34)cm。上述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单针缝合时间3~12(6.00±3.32)s,引导器组单针缝合时间5~11(5.94±1.41)s,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缝合引导器结构设计相对合理,该器械能够确保手术针的走行方向,减少调整手术针的次数,出针位点准确,对于缝合有较好的辅助作用。本次是体外操作,仍需对引导器进行腹腔镜下操作以进一步验证其合理性和实用性。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后鼻中隔褥式缝合并留置通气管(简称通气管组)与单纯鼻中隔褥式缝合(简称单纯缝合组)两种不同手术操作患者术后舒适程度,以期找到鼻中隔偏区矫正术后患者更为舒适的方法。方法将80例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患者,随机分为通气管组(40例)和单纯缝合组(40例),通气管组患者常规行鼻中隔偏曲矫正,下鼻甲骨折外移并等离子打孔消融,鼻中隔褥式缝合后双侧鼻腔留置自制通气管;单纯缝合组患者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后行鼻中隔褥式缝合,下鼻甲骨折外移并等离子打孔消融,术后双侧鼻腔不予填塞。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鼻腔渗出血、鼻腔通气、头痛、流泪、睡眠质量、口干、吞咽困难及术后换药抽取鼻腔留置通气管时的疼痛和出血的VAS评分。术后门诊复诊时,记录患者有无再次出现鼻出血、鼻中隔穿孔、鼻中隔血肿、鼻腔粘连等情况。结果通气管组患者术后鼻腔通气、口干、睡眠困难的VAS评分均值小于单纯缝合组(P均<0.05),出血、头痛、流泪、吞咽困难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通气管组抽取填塞物时和单纯缝合组患者清理鼻腔换药时的疼痛感和出血量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鼻中隔褥式缝合术后不填塞患者痛苦小,但鼻腔黏膜及下鼻甲术后反应性水肿导致鼻腔通气差;术后留置通气管可有效改善患者鼻塞、口干及睡眠困难,提高患者舒适度,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简介:摘 要: 40Cr 合金钢在机械制造业中应用广泛,其轧制圆钢的质量对最终机械零件的质量和使用寿命有很大影响。通过分析40Cr 钢的热塑性特征,建立了40Cr 钢的 Hensel-Spittel 流动应力模型。针对 φ85mm 40Cr 钢205*205轧制坯可能的连轧规程,采用 LARSTRAN/SHAPE 粘塑性有限元技术,建立了8道次热连轧过程的三维热力耦合模型。通过对轧制过程的模拟,得到了轧制过程中的应力、应变、温度分布和轧制力变化情况。模拟结果包括了圆孔型与曲边孔型、圆孔型与直边孔型的塑性变形比较,以及产生轧制缺陷(如裂纹)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可靠的轧辊孔型数值分析,并通过实际试验进行了验证。
简介:摘要:介绍了铜板带热轧机的组成。重点阐述了对国内某铜板带加工厂1500mm热轧机的换辊装置的改造方案及项目施工成果。改造后,解决了原有的换辊装置刚性不足,极大地减少了换辊时间及工人的劳动负荷,提高了生产效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于再次剖宫产产妇采用子宫切口个体化缝合法或者常规缝合法对于预防子宫切口瘢痕缺陷形成(PCSD)的临床价值。方法:观察组产妇术中为子宫切口个体化缝合法,对照组则采用常规缝合法。结果:PCSD发生率观察组为3.33%,对照组为15.00%,P<0.05;月经异常发生率观察组为1.67%,对照组为16.67%,P<0.05;术后住院时间、月经复潮时间以及恶露持续时间观察组较对照组更短P<0.05。结论:与常规缝合法相比应用子宫切口个体化缝合法能够更好地预防再次剖宫产产妇术后PCSD以及月经异常,且有利于加快术后康复。
简介:摘要:冀东南堡区域Φ244.5mm侧钻井是导眼开窗深度平均4000米,开窗难度大,工艺复杂。在分析Φ244.5mm侧钻井技术难点基础上,通过优化开窗位置,规范通井措施,完善导斜器坐挂工艺和开窗工艺,尝试PDC钻头应用,形成一套Φ244.5mm井眼套管开窗技术对策,为冀东南堡区域Φ244.5mm套管开窗施工提供一定的技术借鉴。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2.2 mm角膜微切口超声乳化治疗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以2018年10月至2020年9月徐州复兴眼科医院年龄相关性白内障91例(91眼)作为研究对象,患者根据不同手术切口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45眼),采用3.0 mm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观察组46例(46眼),采用2.2 mm角膜微切口超声乳化术。随访3周,观察超声乳化时间及能量、角膜内皮功能、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试验结果、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SCSF)、视力和散光。并进行两组比较。结果观察组平均超声乳化时间、有效超声乳化时间及超声乳化能量分别为(17.6±1.8)s、(7.3±1.9)s及(42.0±3.4)%,与对照组(41.8±3.2)s、(17.2±1.5)s、(7.5±2.1)s及(41.8±3.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8、0.477、1.150,P=0.389、0.317、0.127)。术后观察组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试验结果及SCSF评分分别为(9.5±2.1)s、(14.2±2.2)mm/5 min及(5.2±1.1)分,均优于对照组的(7.2±1.7)s、(16.5±2.5)mm/5 min及(6.3±1.5)分(t=5.735、4.662、3.995,均P<0.01)。术后观察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中央角膜厚度及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分别为(2 511.9±91.2)个/mm2、(557.2±10.3)μm及(29.9±2.4)%,与对照组(2 356.9±85.2)个/mm2、(575.2±13.8)μm及(31.5±2.5)%(t=-8.374、7.062、3.115,均P<0.001)。术后观察组散光(1.1±0.2)D低于对照组的(1.4±0.3)D (t=5.624,P<0.01)。术后1 d及3周观察组视力≥0.5患者占比89.1%及93.5%,高于对照组71.1%及75.6%(t=4.655,5.613;P=0.031,0.018)。结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2.2 mm角膜微切口超声乳化术较3.0 mm切口者效果更好。
简介:摘要:介绍了陕钢集团龙钢公司轧钢厂棒材三线(以下简称龙钢棒三)φ14mm螺纹钢五切分研发过程,包括轧制工艺设计、孔型设计、工艺参数设计等,φ14mm螺纹钢五切分的成功开发,弥补了公司该规格生产在全行业工艺技术短板,提高了公司增效品规占比,达到了降本增效的目的。
简介:摘要:随着建筑施工行业飞速发展的步伐,建筑物高度持续增长,传统施工工艺已无法满足施工要求,本项目采用了劲性柱施工工艺增强整体大楼的稳定性及安全性。为满足施工验收标准,对劲性柱40mm钢板焊接质量施工进行管理分析,保证后续施工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人工智能(AI)建立并验证≤20 mm孤立性肺结节(SPN)良恶性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018年11月至2020年5月在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手术切除并获得明确病理诊断的≤20 mm SPN患者279例(338个SPN),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年龄、性别、吸烟史、恶性肿瘤史及家族恶性肿瘤史)、影像特征(最大径、最小径、实性占比、体积、分叶征、毛刺征、空泡征、空洞征、胸膜凹陷征)、及影像组学特征(最大CT值、最小CT值、平均CT值、中位数CT值、CT值标准差、偏度、峰值、能量、熵)。采用完全随机法将SPN按8∶2比例分为训练集(271个)和验证集(67个)。训练集数据中,首先使用最小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方法对临床特征、影像特征及影像组学进行筛选,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20 mm SPN良恶性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实现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最后将测试集数据传入该模型进行验证,绘制ROC曲线和校准曲线,评估模型预测价值。结果训练集中271个≤20 mm SPN,其中良性81个、恶性190个。经LASSO回归及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筛选得出年龄、性别、最大径、空泡征、实性占比5个因素为预测最大径≤20 mm SPN良恶性的独立预测因子, 构建预测模型为:P=ex/(1+ex),x=-2.583+0.027×年龄+1.519×性别+0.127×结节最大径-2.132×实性占比+1.720×空泡征。该模型预测≤20 mm的SPN为恶性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0, 灵敏度为73.7%,特异度为82.7%,准确度为82.3%。验证集67个SPN,其中良性22个、恶性45个, 预测模型的AUC为0.882,灵敏度为82.2%,特异度为81.8%,准确度为85.1%。训练集和验证集预测模型的校准曲线与理想曲线重合度良好(训练集:P=0.688,验证集:P=0.618)。结论基于AI建立的≤20 mm SPN的良恶性预测模型可获得预测概率并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