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了解HBsAg阴性或低值弱阳性/抗-HBe阳性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情况。方法常规ELISA法检测血HBV标志物。筛选出173例HBsAg阴性/抗-HBc阳性(+抗-HBc阳性)标本,分别用微粒子酶免技术(MEIA)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对入选标本作HBsAg和HBVDNA定量分析。结果(1)66例(38.2%)血清HBsAg呈低值弱阳性,其中浓度在0.5ng/ml以下者40例(23.1%)、0.5ng/ml-2.0ng/ml者22例(12.8%)。(2)在66例HBsAg低值弱阳性标本中,HBVDNA阳性16例(24.2%);107例HBsAg阴性标本中,HBVDNA阳性13例(12.1%)。HBVDNA定量值均在10^2copies/ml-10^4copies/ml之间。结论用常规ELISA法检测血清HBsAg阴性,不能完全排除HBV感染,而可能存在低水平复制的病毒感染,临床需发展敏感、特异的检测方法。
简介:目的选择适用于评价广东胎儿头围发育水平的正常参考范围,为筛检小头胎儿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9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进行超声检查的13-40孕周的单胎胎儿头围数据,采用Kappa检验和约登指数比较5种常用的胎儿头围正常参考范围与实际数据的一致性,综合分析其筛检广东省小头胎儿的适用性。结果共收集18269名13-40孕周的单胎胎儿头围数据,孕妇平均年龄为29岁,男胎和女胎的比例分别为53.1%和46.9%,籍贯为广东的胎儿占97.5%。中国胎儿发育参考值的总Kappa值和约登指数分别为0.86和0.97,均高于其余4种参考范围,但是在23、28、40孕周的约登指数偏低。在18-28孕周,白种人群的胎儿发育参考范围更接近实际检测值。结论中国胎儿正常参考范围与本地胎儿头围发育状况最为接近,但不适用于所有孕周,建议重新建立适用于本地的胎儿头围正常参考范围。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主要就患者在行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手术临界值即胬肉进入角膜长度与角膜散光的关系及术后角膜屈光和视力变化相关情况展开分析讨论。方法选择我院眼科2011年1月—2013年1月所收治100例患者144只眼作为研究对象,对本研究所有患者胬肉进入角膜长度、角膜曲率、屈光度以及视力进行常规测定,对本研究所有患者的患眼在治疗前后屈光度进行比较。结果本研究136只患眼存在不同程度散光,患者此种情况与胬肉进入角膜具体长度有关,且以顺规性散光为主。经过1个月治疗后,患者散光度数明显下降,其视力也得以提高,本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屈光度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翼状胬肉可以引起顺规性散光,胬肉大小与散光程度密切相关,翼状胬肉侵入角膜<2.5mm的可暂缓手术,对较大患者行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不仅降低复发率,而且可以使患者散光情况得到明显改善,以此来提高患者视力。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使用固定治疗床值的摆位技术可否降低胸腹部肿瘤的调强放射治疗(即IMRT)的摆位误差。方法随机抽取威海市立医院(三甲级)使用直线加速器进行胸腹部肿瘤调强治疗的患者40例,并且每位患者在进行第一次治疗之前都要进行锥形束CT扫描,并与计划系统的定位CT图像相匹配,进行首次摆位后以及摆位误差纠正后左右、头足和腹背三个方向上治疗床值的获取,并且该数值做为基准,着重为调强放射治疗提供了移床的数据。当对全部患者进行第十次治疗前再次锥形束CT,并匹配定位CT图像,进行计算,并分析第十次摆位的误差。结果四十例患者在左右、头足和腹背方向的平均摆位误差分别为(2.17士1.36)mm),(3.24士1.51)mm和(2.35士1.13)mm。结论使用固定床值摆位技术能够明显降低左右和腹背方向的误差,并为患者摆位时的治疗床值作参考,大大的简化了摆位的过程,有效的增加患者的舒适度。
简介:摘要2007年我国医院协会提出了检测结果危急值报告制度,主要是为了患者的安全目标而展开。危急值制度不仅仅是医疗事故处理中的重要部分,在临床实验室之中也是重要的条件之一。在实验室之中建立起危急值报告制度,可保障检验人员可对危急值进行及时的识别,立即告知医护人员对危重症患者进行抢救,这对于医疗质量、医疗安全产生重要影响。在实验室之中需要按照实验室的状况建立起危急值,以了解异常的检验结果在临床中的处理方式。本次研究主要对2017年1月-2019年4月本院检验科在日常工作中记录下的危急值报告进行分析,进而了解本院检验科之中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建立状况、应用状况。
简介:摘要目的跟踪调查邯郸地区ALT高值献血者回归献血率及归队合格率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壮大固定献血队伍和保护血源提供依据。方法对2009年3月~2010年2月邯郸地区无偿献血ALT>40U/L的献血者进行为期4年的跟踪调查。建立调查表,录入截止到2014年2月献血者回归献血情况的信息和数据,包括献血日期、年龄、性别、职业、献血次数、ALT测定值、归队日期、归队后献血次数、归队后ALT检测结果等,进行统计分析。数据录入采用Epidata3.0软件,统计分析采用SPSS21.0软件。统计方法采用χ2检验。结果共跟踪到ALT>40U/L高值献血者1065人,4年间总的回归献血率占总高值人群的27.98%,回归后献血合格率为82.55%。针对献血者不同职业、性别、年龄、献血频次进行分组比较回归献血率和回归后献血合格率,得出年龄组为18~27岁献血者的归队献血率低于年龄较高年龄组(P<0.05);首次献血者的归队率低于重复献血者(P<0.05)。各组间归队后献血合格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不同职业、性别、年龄、献血频次的献血者回归后献血合格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重视首次献血ALT高值献血者的献血宣传工作,保护首次献血ALT不合格献血者的积极性,尤其是首次参加献血的年轻人,进行有针对性的献血知识宣传,鼓励并正确其引导继续参加献血,便于培育血源,壮大固定献血者队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压测定值的临床相关影响因素及其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5年2月间收治的需要进行中心静脉压检测患者共80例,按照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不同,将以上两组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均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进行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则采取干预性护理方法进行临床护理,干预性护理内容包括一系列可能影响到中心静脉压测定值的相关因素,对比两组患者的中心静脉压测定值,进行探究与讨论。结果察组40例患者中,经临床护理显效患者22例,经临床护理有效患者10例,其临床护理有效率高达80.00%;相比较对照组40例患者中,经临床护理显效患者18例,经临床护理有效患者8例,其临床护理有效率为65.00%。即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论干预性护理方法应用于中心静脉压测定患者的临床护理可显著减少其测量相应影响因素,具有临床普遍推广应用的价值。
简介:目的利用无创方法探讨血压正常高值人群动脉血管功能和结构的变化。方法:应用博时全自动动脉硬化检测系统及超声诊断仪对349例血压正常高值人群进行踝臂指数(ABI)、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检测,并与同期受检的201,例血压正常人群、303例原发性高血压1级患者及77例原发性高血压2级患者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正常高值血压组受检人群脉搏波传导速度、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异常检出率较正常血压组明显增高,而低于原发性高血压1、2级组,且正常高值血压组、原发性高血压1、2级组分别与正常血压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83);而踝臂指数异常的检出率均较低,正常血压组、正常高值血压组、原发性高血压1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083),但以上三组分别与原发性高血压2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83)。结论血压正常高值人群尚未发展至高血压阶段时已经开始出现动脉血管功能和结构的损害,表现为血管顺应性下降,僵硬度增加,动脉内膜增厚,斑块形成,甚至出现管腔狭窄及堵塞等一系列病理改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妇产科超声危急值报告与临床医疗安全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5月-2012年10月实行妇产科超声危急值报告制度后,妇产科临床医疗安全的情况观察总结;对实行危急值报告制度前3年,危急患者医疗干预时间、产科、妇科患者及围生儿危急重症急救率、急救成功率及医患纠纷率等进行比较.结果超声危急值报告率与孕产妇及围生儿急救发生率呈负相关,妇产科超声危急值报告制度建立后对危急患者医疗干预开始时间明显缩短,孕产妇科及围生儿危急重症的急救成功率明显提高,医患纠纷发生明显降低。结论临床妇产科超声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建立与应用,可有效提高孕产妇及围生儿的生命安全,提高了医疗安全性,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
简介:【摘要】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疫情不仅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经济和生命财产损失,更重要的是对人们尤其是儿童心理造成巨大的冲击,这种心理上的影响如果不能够及时的疏通和缓解很容易造成长期不可挽回的后果,本文阐述了儿童不同时期发展的特点,疫情对儿童及家长情绪的影响,心理的影响,强调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对孩子成长以及性格形成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提升亲子关系,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保护好儿童,给他们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