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2 个结果
  • 简介:治疗非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invasivebladdercancer,NMIBC)的首选方法是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除术(transure-thralresectionofbladdertumor,TURBT),然而其本身的不足也是导致肿瘤复发的原因之一。随着医疗技术及医疗器械的不断发展,激光作为新技术逐渐应用于泌尿外科手术,早期激光技术主要应用于良性前列腺增生及泌尿系结石的治疗,后来激光应用于膀胱肿瘤,是基于其在良性前列腺增生治疗中应用的一种尝试,早期激光治疗膀胱肿瘤主要是气化切除,术后无组织标本存留,影响术后病理学测定及准确的病理学分期。为此,我们将绿激光原有特性改良为直出端射,并评估了经尿道直出绿激光膀胱肿瘤剜除术(front-firinggreen-lightlaserenblocenucleationofbladdertumors,FGLEBT)在NMIBC患者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本文重点阐述绿激光在NMIBC治疗方面的应用现状及剜除术相关技术简介。

  • 标签: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直出绿激光 整块剜除
  • 简介:目的探讨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联合沙培林膀胱灌注治疗高危非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6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50例高危非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均采用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术后1周开始定期行沙培林(5KE)膀胱灌注,观察疗效。结果平均手术时间(30.38±3.2)min,术中出血量较少,无膀胱穿孔。所有患者随访6-24个月,中位时间14.8个月,肿瘤复发率为8%,并发症发生率为20%。结论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与沙培林膀胱灌注联合治疗高危非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 标签: 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等离子电切术 膀胱灌注 沙培林
  • 简介:目的比较羟基喜树碱膀胱灌注联合口服乌苯美司与单独羟基喜树碱膀胱灌注预防中高危非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110例中高危非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常规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术后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5例。一组给予羟基喜树碱膀胱灌注联合口服乌苯美司,另一组只给予羟基喜树碱膀胱灌注。随访2年,观察灌注后肿瘤复发率。结果中危肿瘤复发率联合治疗组为7.7%,单药治疗组为2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肿瘤复发率联合治疗组为31.2%,单药治疗组为3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论羟基喜树碱膀胱灌注联合口服乌苯美司预防中危非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优于单独羟基喜树碱膀胱灌注。

  • 标签: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膀胱灌注 复发 羟基喜树碱 乌苯美司
  • 简介: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明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在肾脏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方面的调控机制研究。方法:选取生后3~4周龄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I组)、二甲基乙二酰基甘氨酸(DMOG)处理组(IRI+DMOG组),每组6只。Sham组右侧肾脏切除,仅游离左侧肾动脉,但不钳夹;IRI组右侧肾切除,无创动脉夹夹闭左肾动脉45min,之后松开动脉夹,恢复肾脏血流(术前24h给予DMOG组等量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IRI+DMOG组IRI术前24h给予腹腔内注射DMOG40mg/kg(用生理盐水溶解)。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WesternBlot方法检测各组肾组织的HIF-1α和NGAL蛋白表达水平,用RealTimePCR的方法检测Hmox-1和NGALmRNA的表达水平。检测各组的肾功能(BUN、Scr、CystatinC)、评价各组肾脏的形态学改变及肾小管间质损伤评分。TUNEL法检测各组肾组织的细胞凋亡情况。对各组结果的比较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结果:DMOG处理后的大鼠肾脏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时NGAL和HIF-1α的表达上调;并对大鼠肾脏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发挥保护作用。结论:在肾脏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时,NGAL可能受HIF-1α调控发挥保护作用。

  • 标签: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 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 缺血再灌注损伤 肾脏
  • 简介:目的:探讨TGF-β1对大鼠腹膜间皮细胞(RPMCs)活性氧(ROS)和NADPH氧化亚基p67phox表达的影响及黄芪注射液(AGI)对其的干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SD大鼠原代腹膜间皮细胞至第二代,静止24h后,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AGI(2g/ml)组(B组),TGF-β1(10ng/ml)组(C组),TGF-β1+AGI(2g/ml)组(D组,AGI预处理1h)。用荧光染料(DCF)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RT-PCR检测NADPH氧化亚基p67phoxmRNA的表达;Western印迹检测p67phox的蛋白表达。结果:TGF-β1可显著增加大鼠腹膜间皮细胞ROS产生,刺激20min后,ROS的表达较对照组显著上升(P〈0.05)。AGI可显著抑制TGF-β1刺激后ROS的产生(P〈0.05);大鼠腹膜间皮细胞经TGF-β1刺激后,NADPH氧化亚基p67phox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上升,AGI可抑制TGF-β1诱导的p67phoxmRNA和蛋白的表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GF-β1可诱导大鼠腹膜间皮细胞产生的ROS增加、NADPH氧化亚基p67phox表达上调;AGI可抑制NADPH氧化的表达和活性ROS的产生,从而为AGI防治腹膜纤维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腹膜间皮细胞 TGF-β1活性氧 NADPH氧化酶 黄芪
  • 简介:作者首次报告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UCB)行根治性全膀胱切除(RC)术后2、3年无疾病生存率(DFS2、DFS3)与5年总生存率(OS5)之间的关系。德国10家泌尿外科中心协作,收集1989年至2008年欧洲8家中心UCB行RC患者2483例,前期研究中纳入研究者为pT2~4a及软组织切缘(STSM)阴性患者1738例,前期被排除者为切缘阳性或其他分期(pT0~T1、pT4b)患者745例。

  • 标签: 无病生存率 全膀胱切除 切除术后 根治性 预后指标 有效性
  • 简介:目的探讨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eNOS)基因Glu298Asp多态性与糖尿病肾脏病(DIcD)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链反应(PCR)后限制性内切消化技术,对在我院就诊的326例中国汉族2型糖尿病(T2DM)患者和215名健康体检者进行Glu298Asp基因型分析。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水平将T2DM患者分为3组:UAER正常组(DM组)102例,微量白蛋白尿组(MAU组)81例,临床肾病组(DKD组)143例。选择同时期本院健康体检者215名为对照组。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判定DK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DKD组与对照组Glu298Asp基因型频率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GG72.72%、GT26.57%、TT0.70%比GG83.41%、GT16.10%、TT0.49%,P=0.019),而DM组和MAU组则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平均动脉压、GT基因型是DK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eNOSGlu298Asp基因与中国汉族T2DM患者DKD具有相关性。

  • 标签: 糖尿病肾脏病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 基因多态性
  • 简介:目的研究组蛋白去乙酰化抑制剂FK228对前列腺癌LNCaP细胞抑制作用的细胞信号机制。方法Westernblot分析细胞蛋白乙酰化水平、细胞信号通路蛋白及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FK228能够使细胞内蛋白乙酰化水平增高,乙酰化组蛋白H3积累,多种细胞信号通路的相关蛋白如雄激素受体、HER-2、Raf-1、Akt、CDK4等呈时间依赖性和剂量依赖性被清除。结论FK228能够同时阻断对细胞生长具有重要作用的多条细胞信号通路,从而对前列腺癌LNCaP细胞发挥抑制作用。

  • 标签: 组蛋白脱乙酰基酶 前列腺肿瘤 细胞信号通路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 FK228
  • 简介:通过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对比术后即刻膀胱灌注与短期膀胱灌注辅助化疗对中低危非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膀胱电切术(TURBT)后复发风险的影响。该试验于2010年9月经由京都府立大学医学院伦理委员会批准。106例中低危NMIB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取术后即刻膀胱灌注吡柔比星(THP)30mg,

  • 标签: 膀胱灌注 膀胱内灌注 TURBT 吡柔比星 辅助化疗 复发风险
  • 简介:目的探讨前列腺癌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tumorinfiltratingdendriticcells,TIDCs)的数量与活化功能的变化,并探讨分析前列腺癌组织TIDCs的表达与患者血清PSA值、年龄、Gleason评分、骨转移等情况的相关性。方法运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技术标记28例前列腺癌组织及1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的CD1a及CD83分子,镜下观察被标记的DC的形态和分布情况并人工计数,比较良性和恶性前列腺组织的DC的CD1a及CD83的均数,使用student—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行28例前列腺癌患者CD1a、CD83、年龄、PSA、Gleason评分的Pearson相关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前列腺癌组织DCCD1a多分布在癌周,染色浅,数量比前列腺增生组织CD1a的数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癌组织DCCD83亦分布于癌周,染色较浅,数量比前列腺增生组织CD83的数量略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8例前列腺癌患者的CD1a、CD83、年龄、PSA的相关性不显著,相关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腺癌TIDCs多分布在癌周,总体数量(用CD1a标记)较良性前列腺组织少,活化的TIDCs(用CD83标记)的数量与良性组织相差不大;CD1a、CD83与年龄、PSA、Gleason评分及骨转移相关性不显著。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 CD1A CD83
  • 简介:为了评估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对前列腺体积及下尿路症状(由IPSS评分来表示)的预测功能,我们收集了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首次入选韩国前列腺健康协会筛选项目的男性患者资料。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水平大于10ngml。或年龄大于40岁的患者被剔除。因此,共34857人纳入了我们的研究,检测和估算所有患者的血清PSA,PV和IIPSS。使用线性和年龄修正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来评估PSA与PV或IPSS之间的潜在联系。PSA对估算PV及IPSS的预测价值通过ROC曲线下面积来评估。平均PV为29.9ml,平均PSA水平为1.49ngml^-1,平均IPSS为15.4,PSA与PV之间有显著关系,在年龄修正后IPSS评分与PSA有显著相关性。PSA预测PV〉20ml,25ml和35ml的AUC分别为0.722,0.728和0.779。PSA预测IPSS〉7,〉13,〉19的AUC分别为0.548,0.536和0.537。在一项以社区为基础的大型筛选队列研究中,血清PSA是一个很强的PV预测指标。尽管PSA与IPSS也有着重要相关性,但PSA对截止水平以上的IPSS预测价值并不理想。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前瞻性对照研究来明晰PSA与LUTS之间以及PSA与PV之间的确切相互作用。这些研究也许可以建议如何应用PSA来临床预测PV和IPSS。

  • 标签: 下尿路症状 前列腺 前列腺特异抗原 前列腺体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