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喷他佐辛复合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与镇痛效果。方法选取60例需行臂丛神经阻滞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0.447%甲磺酸罗哌卡因30ml进行麻醉,观察组则采用0.447%甲磺酸罗哌卡因30ml+30mg喷他佐辛,观察对比两组的麻醉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镇痛持续时间以及术后VAS疼痛评分。结果观察组的麻醉起效、感觉阻滞持续及镇痛持续时间和术后1h、6h、12h、24hVAS评分较对照组优势明显,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喷他佐辛复合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效果显著,能有效缩短阻滞起效时间,延长术后镇痛时间提高镇痛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在尺桡骨双骨折手术中行臂丛肌间沟径路联合尺神经阻滞与单纯臂丛肌间沟径路阻滞的效果。方法实行尺、桡骨双骨折手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的患者40位,年龄18~75岁,ASA1~2级。随机分为两组。臂丛肌间沟径路阻滞组(A组),臂丛肌间沟径路联合尺神经阻滞组(B组),每组20例。结果A组病人术中情况与T0比较,HR、MA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病人术中情况与T0比较,HR、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分别比较HR、MAP,在T1、T2、T3、T4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SPO2在组间、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追加静脉麻醉药。结论尺桡骨双骨折病人手术行臂丛麻醉时,选用肌间沟径路联合尺神经阻滞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达到了和全身麻醉一样的效果,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简介:在对依兰-伊通断裂通河段晚第四纪活动参数获取的基础上,对该断裂的几何学特征和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及有关拟建铁路地震安全的设防参数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依兰-伊通断裂通河段总体走向N30-40°E,由3条断层组成,中支最新活动时代为全新世.该断裂未来发生7级地震时的水平位移量可能达2.2m左右,垂直位错量约为1.1m左右.该断裂全新世以来的活动性质表现为右旋走滑为主,兼具逆冲活动.根据探槽结果和野外地震地质调查得出断裂垂直位错约(1.0±0.2)m,右旋位错量约为(2.7±0.1)m,(1730-30)aB.P.以来的垂直滑动速率和水平滑动速率分别约为(0.57±0.11)mrn/a和(1.57±0.06)mm/a.未来100年内若遭遇地震,其最大水平位错量约2.87m,垂直位错值为1.04m.断层影响带宽度约为8m.该研究结果为拟建哈—佳铁路工程可能遭受的断层影响和抗震设防提供了一定的数据基础,也为地震安评中线状工程的抗断评价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盐酸罗哌卡因、地佐辛联合用于臂丛神经阻滞术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行上肢手术患者200例,按住院序号平均分为A、B两组,每组100例。两组患者均行臂丛神经阻滞术。A组患者应用盐酸罗哌卡因进行麻醉,B组患者应用盐酸罗哌卡因联合地佐辛进行麻醉,对两组患者临床麻醉效果进行比较。结果A、B两组患者在麻醉起效时间,持续时间,镇痛持续时间方面对比,B组患者效果明显优于A组患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A、B两组患者麻醉后在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A、B两组患者术后2h、4h、8h疼痛VAS评分对比,B组患者均明显低于A组患者,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两组患者在麻醉期间均未出现明显的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罗哌卡因、地佐辛联合用于臂丛神经阻滞术,可在缩短阻滞起效时间同时,延长镇痛时间,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评价高浓度罗哌卡因适应性、安全性。方法选择择期上肢手术患者72例,按照入院顺序采用随机插入法,将患者分为A、B两组各36例,A组0.375%罗哌卡因30ml麻醉,B组0.5%罗哌卡因30ml麻醉,对比相关指标。结果B组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成时间分别为(1.38±0.43)min、(8.63±2.00)min低于A组(1.88±0.94)min、(9.53±1.84)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阻滞效果、麻醉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麻醉相关并发症;A组部分患者不适感较强,满意率83.33%低于对照组97.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0.5%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尽管不能延长镇痛时间,但起效速度更快,有助于减轻患者不适,提高患者满意度。
简介:目的介绍C形臂或CT靶点精确定位卵圆孔半月神经节选择性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方法、技巧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组2816例射频治疗病例,术中采用C形臂X线或CT定位,靶点位于卯圆孔半月神经节,射频温控热凝术温度设定65~80℃,时间设定为30—60s。近、远期疗效观察并总结分析并发症。结果本组近期随访病例2760例,疼痛完全消失2661例,总有效率96.41%,2年内复发率192例(6.9%),无效39例(1.4%)。结论本手术方法弥补了传统的徒手穿刺的缺陷,提高了定位准确性和疗效。对行开颅微血管减压术(MVD)复发或无效的三叉神经痛患者可以做为一项补充治疗。对本病伴有高龄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仍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B超引导下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期间诊治的上肢手术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患者各50例。给予A组患者应用0.9%的甲磺酸罗哌卡因,给予B组患者应用0.6%的甲磺酸罗哌卡因,C组患者则采0.45%的甲磺酸罗哌卡因,对三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在麻醉效果方面,三组患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对比麻醉不良反应发现,C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和B组(P<0.05)。结论在实施B超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过程中应该应用小浓度的麻醉药物,可以有效的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但不会对麻醉效果造成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探讨右美托咪啶用于高血压患者臂丛阻滞麻醉下镇痛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将86例采用臂丛阻滞麻醉下高血压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输注生理盐水,观察组输注右美托咪啶,观察两组手术过程中各项临床指标。结果两组血浆皮质醇浓度、视觉模拟评分、血流动力学、脉搏氧饱和度等临床指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合作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臂丛阻滞麻醉下患者采用右美托咪啶效果显著,可以缓解患者焦虑、紧张的心理负担,对患者起到显著的镇痛镇静作用,还可预防患者术后病情进一步恶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推广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院前院内无缝连接模式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救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1-02至2014-01期间由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送至医院急诊的拟诊ACS的急性胸痛患者。根据院前是否运行无缝连接模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383例,实验组342例。对照组由120医生根据临床经验独立作出初步诊断并立即给予急救措施,实验组救护车上装有网络信息双向传输系统,由急诊科医生在线指导120医生在院前对患者实施抢救。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ACS高危因素及院前诊断方面未见统计学差异;二组在院前给予患者阿司匹林、硝酸酯、镇静镇痛的治疗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入院后实验组仅有3.8%的患者最终排除ACS,明显低于对照组(18.8%);STEMI患者中实验组行院内溶栓及急诊PCI者明显高于对照组,入院至开始溶栓时间及入院至球囊扩张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均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病死率也低于对照组,但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无缝连接模式使ACS患者院内救治前移,提高了院前ACS的诊断准确率,为患者早诊断、早治疗赢得了时间,所以院前院内无缝连接急救模式是值得推广的。
简介:摘要目的T型连接管结合输液泵用于气管插管病人气道湿化的研究。方法实验组常规采用500ml灭菌用水,将输液瓶连接输液器,然后将头皮针针头直接插T型连接管的一头并固定牢靠。再将输液器接上输液泵调整好速度后持续泵入。T型连接管另一头与氧气连接,再将T型连接管的最后一端口与剪掉针头的头皮针接头连接,将头皮针软管直接插入气管套管内5㎝—6㎝,并用透明贴固定于外周。实验组给病人泵入的湿化液以氧气为动力,使得湿化液成为气雾,持续进入呼吸道。对照组采用500ml生理盐水,用10ml空针根据病人的痰液粘稠情况间断进行气管插管内滴注,每次5ml—8ml。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是否有痰痂形成、气道粘膜出血、病人发生刺激性咳嗽、肺部感染发生率等方面存在统计学显著差异(P<0.01);试验组与对照组吸痰次数、吸痰时与吸痰后2minSpO2均值、吸痰后5minSpO2均值等观察指标比较,两组存在统计学显著差异(P<0.01)。结论T型连接管结合输液泵用于气管插管病人的气道湿化效果明显,且操作简单,取材方便,便于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