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神经刺激器引导下神经阻滞在手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外科自2015年2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需要行手部或者前臂手术的患者30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肌间沟神经阻滞,实验组采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肌间沟神经阻滞。对比两组患者穿刺后的起效时间以及持续时间。结果实验组起效时间以及持续时间均优于对照组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刺激器引导下神经阻滞在手外科手术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一定程度的延长了麻醉时间,值得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 标签: 神经刺激器引导 臂丛神经阻滞 手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连续神经阻滞治疗上肢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2011年68例进行连续神经阻滞治疗上肢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同期行口服药物、外用药物及针灸理疗(保守治疗)的患者。结果治疗后重新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并综合评估,连续治疗组的治疗优良率为92.4%,对比的保守治疗组的治疗优良率为79.0%,两纽优良率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治疗后共出现不良反应例数22例,其主要不良反应为患区后遗症状,如痒感,蚁行感和牵拉或紧束感仍然存在,19例患者均能够耐受,并在治疗后1个月内缓解。3例患者在天气骤变后出现暂时性疼痛加重,气温升高后缓解。保守治疗组治疗后共出现不良反应例数9例,其中恶心、呕吐4例,复视、视物模糊3例,晕针现象2例,均于停药及停止针炙治疗后好转。结论连续阻滞在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较传统的药物和理疗具有治疗效果确切,镇痛完全的特点,可成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重要临床治疗手段。

  • 标签: 上肢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连续臂丛神经阻滞 相关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以低容量局麻药行靶向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72例ASAI或II级急诊或择期麻醉下行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三组。I组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行神经阻滞,局麻药为1%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10ml;IIIII组均采用传统异感法行神经阻滞,局麻药分别为1%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10ml和20ml。比较三组神经阻滞起效时间,阻滞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I组阻滞成功率高于III组,明显高于II组,起效时间I组快于III组,I组、III组明显快于II组。结论神经刺激器定位下低容量局麻药神经阻滞准确率高,并发症少,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神经刺激器定位 靶向 臂丛神经阻滞 低容量局麻药
  • 简介:目的:报道利用椎管内残留神经根修复神经损伤10例的随访结果。方法2002年2月至2006年6月,我院收治的13例神经损伤患者,CTM显示:部分已损伤的神经根仍存在椎管内神经前后根;而探查锁骨上臂神经时,在椎孔外找不到相应的具正常结构的神经根近端。通过打开椎管将椎管内残留的神经根,用腓肠神经桥接进行神经修复。术后至少随访3年者10例,分别为C54例,C5~63例,C61例,C71例,C8~T11例。结果10例均在其椎管内找到了具有正常结构的神经根近端,C5修复肩胛上神经和C5神经远端各1例,C5修复腋神经1例,C5修复正中神经内侧头1例,C6修复上干前股1例,C7修复内侧束1例,C5~6分别修复上干后股、肌皮神经1例,C5~6分别修复上干后股、上干前股1例,C5~6分别修复肩胛上神经、上干前股1例,C8~T1共同修复正中神经内侧头1例。术后随访45~68个月,平均54个月。10例修复神经所支配肌肉的肌力均达3~4级,且肩外展、屈肘活动自如,不须进行特别锻炼。结论通过椎管内壁神经探查,可将传统手术放弃的椎管内残留神经根找到打开椎管对损伤神经根的近端进行修复,这将为神经根性损伤的修复提供理想的动力神经源;且通过打开椎管依据神经的解剖结构进行修复,有利于神经治疗效果的提高。

  • 标签: 臂丛 创伤 神经系统 脊神经根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 B 超及 B 超结合神经刺激仪定位神经阻滞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行上肢手术治疗 69 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 n=35 )、参照组( n=34 ),研究组选取 B 超结合神经刺激仪定位神经阻滞,参照组选取 B 超定位神经阻滞,比较临床效果。 结果:研究组麻醉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及疼痛消失时间与参照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 P < 0.05 ); 研究组桡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神经痛觉阻滞完善率与参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研究组正中神经痛觉阻滞完善率与参照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 P < 0.05 );研究组、参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 2.86% 、 8.82%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参照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 P < 0.05 )。 结论: B 超结合神经刺激仪定位神经阻滞临床效果优于 B 超单独定位神经阻滞,其阻滞起效时间较快,疼痛消失时间更短, 神经痛觉阻滞完善情况较好,并发症发生较小,值得推广应用 。

  • 标签: 臂丛神经阻滞 B 超 神经刺激仪 联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对比丙泊酚静脉麻醉复合镇痛与神经阻滞麻醉下肩关节粘连松解术治疗肩周炎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在我院拟行肩关节粘连松解术的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分为实验组(n=30)和对照组(n=30),予以对照组患者神经阻滞麻醉,实验组则采取丙泊酚静脉麻醉复合镇痛。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术后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结果经比较,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0.0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更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静脉麻醉复合镇痛麻醉应用于肩关节粘连松解术中的效果显著,且有助于促进患者预后的生活质量,具备推广优势。

  • 标签: 丙泊酚 复合臂丛镇痛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肩周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期神经移植移位术治疗新生儿损伤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平原县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72例神经损伤新生儿,所有患儿均采取早期神经移植和移位手术。比较患儿手术前、后肩肘关节与手功能评分的变化。结果72例患儿中术前肩关节功能评定优10例、良22例、差40例,术后肩关节功能评定优36例、良30例、差6例,患儿手术前、后肩关节功能评定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32,P=0.046)。72例患儿中术前肘关节功能评定1分23例、2分11例、3分15例、4分12例、5分11例,术后肘关节功能评定1分8例、2分12例、3分12例、4分18例、5分22例,患儿手术前、后肘关节功能评定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23,P=0.045)。72例患儿中术前手功能评定1分20例、2分15例、3分16例、4分15例、5分6例,术后手功能评定1分7例、2分10例、3分11例、4分20例、5分24例,患儿手术前、后手功能评定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13,P=0.044)。结论早期神经移植移位术应用于新生儿神经损伤有助于改善患儿肩、肘、手等部位的功能状况,有助于提高患儿的上肢功能,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新生儿 臂丛神经损伤 神经移植移位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上肢手术中使用喉罩全麻联合神经阻滞在临床中带来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5年10月收治的上肢骨折的患者50例,随机平均分为两组,每组25人,观察组患者手术时使用神经阻滞联合喉罩全麻,对照组患者手术时使用单纯的喉罩通气全麻。观察组的患者先给予1.5%的利多卡因麻醉剂25毫升缓慢注入患者的肌间沟内进行神经阻滞1。两组的患者都使用芬太尼1微克每千克,异丙酚2毫克每千克诱导置入喉罩。记录手术后患者的疼痛情况。结果患者在T1和T2时,观察组的潮气量明显的比对照组患者的潮气量高。T3时观察组的呼吸频率比对照组患者的呼吸频率低。T2,T3时观察组的MAC明显的低于对照组的患者。观察组的患者手术后疼痛的表现没有对照组患者疼痛明显,P<0.05。结论在临床上肢手术中使用神经阻滞联合喉罩全麻可以降低手术后的并发症的出现,减轻患者的痛苦。

  • 标签: 臂丛神经阻滞 喉罩全麻 上肢手术
  • 简介:目的对比分析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麻醉与氯胺酮复合咪唑安定麻醉分别用于小儿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年龄1~10岁的上肢手术患儿80例,随机分成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组(A组)和氯胺酮复合咪唑安定组(B组),每组40例;记录注射氯胺酮入睡后;手术开始后1、5、101、5min时HR、SpO2、MAP的变化;观察记录麻醉期间氯胺酮的用量及术毕苏醒时间(指手术结束时至病人睁眼时)。结果A组与B组相比,其氯胺酮总用量明显减少,苏醒时间显著缩短(P<0.01)。A组手术前后呼吸循环无明显变化,B组术中较注药后HR明显增快,MAP显著增高(P<0.05)。结论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麻醉用于小儿上肢手术麻醉效果完善,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臂丛神经阻滞 氯胺酮麻醉 小儿上肢手术
  • 简介:摘要一例神经麻醉导致呼吸骤停,麻醉满意后,手术顺利,患者术毕由平卧位改为直立位时,突然出现,经气管导管辅助呼吸30分钟,自主呼吸恢复。考虑麻醉过程中同时累及膈神经的部分神经纤维,致使同侧的呼吸抑制,当患者直立位时,机体无法代偿需氧量骤然增加,呼吸功能代偿不全导致呼吸骤停。

  • 标签: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呼吸骤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18例放射性神经损伤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容易出现的问题及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术前认真查体,评估患者病情,详细了解和判断臂神经损伤的程度、肢体功能分级,患者负性心态状况,对疾病的期望欲值,术前心理疏导,健康指导。术后围手术期冻伤、烫伤、压伤、感染及疼痛的预防,功能康复计划,心理疏导,远期护理干预。结果18例术后患者病情稳定,未出现神经再次断裂等不良并发症,并由于早期的康复锻炼,多数患者后期功能恢复理想。结论及时的心理疏导和远期的护理干预对放射性神经损伤的患者的康复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 标签: 臂丛神经损伤 神经移植术 围手术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超声引导下利罗合剂(利多卡因联合罗哌卡因)神经阻滞的半数有效浓度。方法择期上肢手术患者100例,年龄17~69岁,体重42~112kg,身高150~193cm,ASA分级Ⅰ级或Ⅱ级。超声引导下行神经阻滞,定位成功后注入利罗合剂30ml,初始浓度为0.67%利多卡因联合0.25%罗哌卡因,浓度变化梯度为初始浓度的10%,阻滞有效则下一例采用低一级浓度,阻滞无效则下一例采用高一级浓度。采用Probit法计算超声引导下利罗合剂神经阻滞的半数有效浓度及其95%可信区间。结果超声引导下利罗合剂神经阻滞的半数有效浓度为0.312%利多卡因联合0.118%罗哌卡因;95%可信区间为0.281%~0.341%利多卡因联合0.106%~0.129%罗哌卡因。结论超声引导下利罗合剂神经阻滞半数有效浓度为0.312%利多卡因联合0.118%罗哌卡因。

  • 标签: 超声引导 臂丛神经阻滞 利罗合剂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经腋路双针法神经阻滞和经腋路单针法神经阻滞两种麻醉方法应用于小儿上肢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160例拟行前臂、手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双针组合单针组,各80例,评估手术过程中的麻醉效果,观察和记录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中,双针组桡神经、肌皮神经阻滞的成功率较单针组高,统计学有显著差异性(P<0.05),正中神经、尺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阻滞成功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支神经阻滞的总成功率双针组明显高于单针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麻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腋路阻滞双针法和单针法均可用于前臂及手部手术,但双针法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单针法,阻滞更完善,双针法临床更易操作且安全性更高,适宜临床推广。

  • 标签: 经腋路 臂丛神经阻滞 双针法 单针法 临床观察
  • 简介:1临床资料患男,20岁,某部战士。因双侧腋臭于1998年10月2日在局麻下行双侧腋皮切除术,手术顺利,术毕检查双上肢感觉、运动正常。术后嘱患者持续抬举双上肢双手抱头置于枕部,肩关节呈过度抬举外展位(超过100°),以防伤口愈合后遗留疤痕挛缩影响上肢活动,在起床及头颈部活动时始终保持此姿势,术后第2天,诉右上肢麻木、无力,不能抬举,手握力差。检查:切口无红肿,右上肢外侧皮肤感觉稍减低,多处压痛敏感;肩关节外展肌力2级,前屈、后伸、内收肌力3级;肘、腕关节伸屈肌群肌力3级;拇对掌功能稍受限,手指

  • 标签: 腋臭手术 上肢过度抬举 臂丛神经损伤 临床资料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已经逐渐成为区域麻醉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可以提高神经阻滞的质量和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神经组织在横断面超声图像中表现为多样的圆形或者椭圆形,而且是被相对高回声图像包绕的低回声区域;从纵向角度来看,每根神经表现为相对较高回声,被许多不连续的低回声条纹所间隔。上肢手术是小儿外科常见的手术,但由于小儿生理结构特殊,解剖学标志不清楚和神经深度随年龄不同变异大,小儿心理不成熟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等原因从而增加神经阻滞的操作难度。神经阻滞在超声引导下具有直观性,能将局麻药物尽可能的作用于神经周围,取得确切的麻醉效果,减少了局麻药的用量,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超声引导 神经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B超引导下给予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于2018年2月—10月,选取我院的68例上肢手术患者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对照组(予以盲探神经阻滞麻醉)与研究组(以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评判麻醉效果优良性、各项麻醉时间指标。结果研究组患者麻醉效果优良率97.0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41%(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穿刺时间指标并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的感觉及运动神经麻醉起效时间与感觉神经麻醉持续时间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与盲探神经阻滞麻醉相比,前者的麻醉效果更优,值得临床积极推广。

  • 标签: 盲探 B超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麻醉时间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肌间沟神经麻醉的应用及麻醉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90例手术治疗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90例手术患者均选择肌间沟神经麻醉,分析90例患者麻醉效果和术后并发症情况。按照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医师职称和经验,可以分成经验主治医师、一般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3个组,评价3组麻醉优良效果。结果90例手术患者中有3例麻醉效果较差,改为其他麻醉方法,麻醉总有效率96.7%;90例患者术后有1例发生穿刺部位较大血肿,并发症发生率1.1%;经验主治医师手术时间、麻醉药物用量、患者苏醒时间等情况对比,明显优于住院医师与一般主治医生;经验主治医师神经阻滞时间明显优于住院医师与一般主治医生;经验主治医师麻醉后镇痛效果明显优于住院医师与一般主治医生。结论肌间沟神经麻醉效果理想,术后并发症较少,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肌间沟臂丛神经麻醉 麻醉效果 优良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