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语言沟通与心理护理在精神病护理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100例精神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语言沟通和心理护理,并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病情恢复得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语言沟通和心理护理在精神病护理中的应用,能有效提高患者心理弹性及治疗依从性,改善患者精神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 标签: 语言沟通 心理护理 精神病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心理护理及语言沟通在精神科护理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自2021年4月—2022年8月精神科收治的8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分配的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是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护理方法,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之上实施心理护理及语言沟通,随后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精神状态,分析两种护理方法的效果。结果  通过对比两种方法的护理效果,观察组的护理效果较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通过对精神病患者实施科学的心理护理及语言沟通,不仅有助于减少患者的心理压力,加强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还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护理效果,希望该护理方法能够在医疗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与推广。

  • 标签: 心理护理 语言沟通 精神科 护理效果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儿科护理中实施非语言性沟通的应用价值。方法:于儿科中随机选取68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均是儿科在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期间收治;将对68例患者随机分组,采用“随机数表法”,将34例纳入至对照组,另外34例纳入至观察组,分别在其护理中实施常规护理模式、常规护理+非语言性沟通,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向两组患儿家长发放了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价其满意度情况,结果显示观察组家长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非语言性沟通用于儿科护理中可提高护理质量、提升家长满意度。

  • 标签: 儿科护理 非语言性沟通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心理护理中,运用语言沟通技巧的价值。方法:80名患儿,时间:2023.1-2024.3,均分患儿,常规心理护理运用在对照组,语言沟通技巧运用在观察中,实验中数值汇总分析。结果:护理前,患儿心理健康分值低,患儿依从性不高,P>0.05;护理后,患儿心理健康与依从性明显提高,家长对护理满意度明显提高,P<0.05。结论:儿童心理护理期间运用语言沟通技巧,可以令患儿的心理健康分值提高,同时令患儿对治疗的依从性增强,家长对护理满意度也逐步提高。

  • 标签: 语言沟通技巧 儿童心理护理 实施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肢体语言沟通结合互动健康教育在小儿肺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2024年1月~2024年8月间,本院收治的肺炎患儿72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纳入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加入肢体语言沟通结合互动健康教育。结果:护理后观察组MVV(每分钟最大通气量)、VC(肺活量)显著较高(P<0.05);观察组患儿依从性较高,监护人护理满意度明显较高(P<0.05)。结论:在小儿肺炎护理中,肢体语言沟通结合互动健康教育的应用成效显著,对提升患儿依从性,促进患儿恢复的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小儿肺炎 肢体语言沟通互动 健康教育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患沟通性语言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年3月-2018年2月90例手术室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施行常规化护理干预,实验组应用护患沟通性语言护理。比较两组手术室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护患关系评分、手术依从性评分;护理前后患者焦虑状态、抑郁状态。结果实验组手术室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护患关系评分、手术依从性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焦虑状态、抑郁状态相近,P>0.05;护理后实验组焦虑状态、抑郁状态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患沟通性语言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改善护患关系,减轻焦虑抑郁,提高患者依从性和满意度。

  • 标签: 护患沟通性语言 手术室护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脑梗塞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 2018 年 1 月至 2019 年 1 月我院收治的 300 例脑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150 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作为对照组, 150 例患者接受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作为观察组,比较患者护理前后肢体运动功能、语言能力,并总结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后 Brunnstrom 评分、 Barthel评分和语言能力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率为 100.00 %,对照组为 80.00 %, P<0.05。结论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脑梗塞患者肢体运动能力和语言能力,对于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认可程度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脑梗塞 早期护理干预 肢体功能 语言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脑梗塞(CI)患者语言、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入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CI患者9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7例,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早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Fugl-Meyer评分、语言功能评分及BI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CI患者的语言、肢体功能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脑梗塞 早期护理 语言功能 肢体功能
  • 简介:(新疆乌鲁木齐市青年路185号军区机关门诊新疆乌鲁木齐830000)摘要目的对体检者实施语言交流干预和心理干预,有效解除体检者的心理障碍,达到预防晕针的目的。方法将有晕针倾向的体检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取坐正位按常规步骤采取血标本,实验组取坐位且头偏一侧,按常规步骤采取血标本,整个过程中请患者连续使用深呼吸放松法,采血护士主动与被采血者采用灵活的个性化语言交流方式,利用视觉、听觉等转移患者思维。结果两组患者晕针状态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使用灵活的个性化语言交流对抽血体检者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在注意力分散的情况下完成采血过程,可降低体检者晕针发生率。

  • 标签: 体检者 语言交流 心理干预 抽血 晕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心理护理及语言沟通在精神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64例精神病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临床护理模式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32例常规化护理)与实验组(32例心理护理及语言沟通),比较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护理干预1个月后、3个月后神经状态(BPRS)量表得分与症状自评表(SCL-90)得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O5。结论对于精神病患者给予心理护理及语言沟通可有效改善患者精神状态,降低个体负面应激反应。

  • 标签: 心理护理 语言沟通 常规化护理 精神病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在进行心理护理时,有效的语言沟通可以稳定病人的情绪,促进病情的好转和痊愈。

  • 标签: 有效语言沟通 精神病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184例患儿随机分为A组(n=92,给予常规护理)和B组(n=92,给予肢体语言沟通护理模式),比较2组患儿医嘱依从性。结果B组总接受93.5%率明显高于A组7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应用的效果良好,可显著提高患儿医嘱依从性,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 标签: 儿科 临床护理 肢体语言沟通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方法在本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间接诊的儿科患儿中随机选取12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60例采用常规儿科护理方式的为A组,60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非语言性沟通护理方式的为B组。比较两组患儿对治疗的依从性及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程度。结果B组患儿护理后的依从率为91.67%,明显高于B组的76.67%;B组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率为95.00%,明显高于A组的78.33%。上述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应用非语言性沟通,能够减少患儿恐惧、抵触情绪,提高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增加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程度。

  • 标签: 非语言性沟通 儿科护理 依从性 满意度
  • 简介:摘要所谓非语言性沟通的护理方式,指的就是在进行儿科护理工作的过程中,儿科护理工作人员不使用词语来进行和儿科患者的交流,而是在进行和患者的沟通过程中,借助儿科护理工作人员的动作、儿科护理工作人员所做出的有代表性意义的手势、儿科护理工作人员的眼神变化、儿科护理工作人员的表情语言,来帮助儿科护理工作人员充分的表达出自身对于患者的思想和感情,让患者充分的感受到来自儿科护理工作人员的善意和温暖,促进儿科护理工作效果的提升。截至目前为止,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询研究,可以看出,在进行儿科护理的过程中,采用非语言沟通的护理方式,有着非常明显的护理效果。本文主要就非语言沟通技巧在儿科护理中的作用效果做一研究。

  • 标签: 非语言沟通 儿科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在脑梗塞患者语言与肢体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到2016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脑梗塞患者68例,按照双盲法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4例,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34例,予以早期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语言功能和肢体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经护理干预,两组患者的语言和肢体功能评分均明显上升,但研究组患者的语言和肢体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对脑梗塞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中,早期护理干预措施的实施,能够有效促进患者语言和肢体功能的恢复,具有良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 标签: 脑梗塞 早期护理干预 语言功能 肢体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儿护理工作中应用肢体语言沟通的效果。方法选择医院儿科于2014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患儿15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实验组患儿护理中应用肢体语言沟通,对照组患儿应用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护理依从性,对比患儿家长对护理的满意情况。结果通过肢体语言沟通的应用,实验组患者护理依从性高于对照组,且患儿家长对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临床护理中,通过肢体语言沟通的应用,可提升小儿护理依从性,提高治疗效果,并提高患儿家长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改善患儿及家庭的生活质量。

  • 标签: 肢体语言沟通 小儿护理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方法随机抽取本院2017.06到2019.06时间段内诊治的160例儿科住院患儿,划分为甲组80例、乙组80例。其中甲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乙组在甲组的前提下采用肢体语言沟通,对比患儿总依从率、家长总满意度。结果甲组患儿总依从率为87.50%,乙组为96.25%,各数据间比较有意义(P<0.05)。乙组家长总满意度为97.50%,甲组为88.75%,各数据间比较有意义(P<0.05)。结论针对儿科住院患儿,以常规护理模式为前提,强调肢体语言沟通,既可增强患儿总依从率,还可提高家长总满意度,应加大推广力度。

  • 标签: 肢体语言沟通 小儿护理 总依从率 总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方法:随机抽取本院 2017.06 到 2019.06 时间段内诊治的 160 例儿科住院患儿,划分为甲组 80 例、乙组 80 例。其中甲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乙组在甲组的前提下采用肢体语言沟通,对比患儿总依从率、家长总满意度。结果:甲组患儿总依从率为 87.50% ,乙组为 96.25% ,各数据间比较有意义( P < 0.05 )。乙组家长总满意度为 97.50% ,甲组为 88.75% ,各数据间比较有意义( P < 0.05 )。结论:针对儿科住院患儿,以常规护理模式为前提,强调肢体语言沟通,既可增强患儿总依从率,还可提高家长总满意度,应加大推广力度。

  • 标签: 肢体语言沟通 小儿护理 总依从率 总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术室护理中应用护患沟通性语言的效果。方法选取需要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100例,时间在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期间,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n=50)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n=50)采用护患沟通性语言护理,分析护理前后焦虑抑郁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术室护理中应用护患沟通性语言护理效果较好,可有效减轻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护理满意度。

  • 标签: 手术室护理 护患沟通 语言性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