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了川崎病并发冠脉病变患儿血浆ET-1和血清cTnI、APN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生化法、酶联法对30例川崎病并发冠脉病变患儿进行了血浆ET-1和血清cTnI、APN水平检测,并与35名正常儿作比较。结果川崎病并发冠脉病变患儿血浆ET-1和血清cTnI水平均非常显著地高于正常儿组(P<0.01),而血清APN水平又非常显著地低于正常儿组(P<0.01),且血清APN水平与ET-1、cTnI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4711、-0.6014P<0.01)。结论检测川崎病并发冠脉病变患儿血浆ET-1和血清cTnI、APN水平的变化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及预后均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重症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中应用的临床经验,探讨此类手术应用IABP的时机选择和效果。方法总结了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37例重症冠心病患者在IABP支持下,实施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情况。结果1例术后4天撤除IABP,后并发出现上消化道大出血,严重心律失常于术后5天死亡;1例术后5天撤除IABP,因并发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取栓后继发再灌注损伤,急性肺损伤致呼吸循环衰竭于术后7天死亡;其余35例均在术后2-5天撤除IABP,恢复良好,痊愈出院。结论重症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风险较大,特别是严重的心脏扩大,低心功能患者导致手术效果更加不确定,在术前、术中应用IABP可以有效地改善心功能,提高手术成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GMP140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发作期患者中的相关性。方法对来我院诊治的6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发作期患者入院资料进行分析分组,患者入院后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并对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GMP140等指标进行检测,比较超敏C反应蛋白、GMP140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发作期的相关性。结果心绞痛期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为(5.75±3.16)mg/L、GMP140为(19.25±6.36)ng/ml,心肌梗塞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为(5.94±2.98)mg/L、GMP140为(18.75±6.15)ng/ml,两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GMP140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超敏C反应蛋白为(0.62±0.41)mg/L、GMP140为(10.24±2.14)ng/ml)。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率较高,且患者急性发作期超敏C反应蛋白、GMP140等指标会出现上升趋势,能够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发作期诊断指标之一,值得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D二聚体、N-TPROBNP和高敏CRP(hsCRP)在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自2009年8月-2011年7月收入本科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140例作为观察组(UA患者80例与NSTEMI患者60例),同期选择正常对照组140例。所有入选者都进行D二聚体、N-TPROBNP和高敏CRP检测。结果观察组、UA组和NSTEMI组在症状发作24小时内N-TproBNP、hsCRP、D二聚体的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UA组和NSTEMI组内部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D二聚体、N-TPROBNP和高敏CRP在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应用敏感性效果都比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乌司他丁对不停跳冠脉搭桥术后低氧血症患者心肺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方法40例不停跳冠脉搭桥术后出现低氧血症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20例)和实验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上乌司他丁治疗。分别记录治疗前(T0)、治疗后4小时(T1)、24h(T2)的患者吸氧浓度(FiO2)、心率(Hr)、血压(Rr)、动脉血氧分压(PaO2)、脑钠肽(BNP)肌钙蛋白I(cTnI);观察ICU滞留时间及气管插管时间。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实验组和对照组一般资料差异和治疗前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前后的血压心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的氧合指数(OI)在治疗后4小时及24小时较对照组有改善(P<0.05),脑钠肽在治疗后4小时及24小时较对照组有所降低(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术后早期4小时两组早期肌钙蛋白I无显著差异(P>0.05),但在24小时时实验组较对照组下降(P<0.05),再次插管数低于对照组(P<0.05),ICU滞留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改善患者术后心肺功能,并可缩短冠脉搭桥患者术后气管插管时间及ICU滞留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冠心病病患者在血管狭窄基础上伴有病变处严重的钙化病变;经冠脉内旋磨、支架植入术后加用益心通痹汤对患者病变血管植入支架部位再狭窄发生防治的疗效观察。方法选择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46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临床观察,随机分为两个组,分别进行单纯的PCI术(包括冠脉旋磨、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和在冠脉PCI术的基础之上加用益心通痹汤。结果在对照组26例中有4例患者出现支架内再次狭窄状况、再狭窄率为15.38%,中药治疗组中,1例出现支架内再狭窄、再狭窄率为5.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伴有严重血管钙化的患者在冠脉旋磨及PCI术后使用益心通痹汤可降低支架内再狭窄率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吸入麻醉和静脉麻醉对老年冠状动脉(冠脉)疾病患者术后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老年冠状动脉疾病患者220例进行研究,研究起止时间在2013年8月-2016年8月。按照患者在接受非心脏手术时麻醉的不同划分为甲组(110例,吸入麻醉)和乙组(110例,静脉麻醉)。观察术后两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术中、术后3d、术后4~15d甲组出现不良心血管事件4例(3.6%)、2例(1.8%)、9例(8.2%)。同时间段乙组分别是2例(1.8%)、11例(10.0%)、4例(3.6%)。甲组术后3d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乙组(P<0.05)。两组在术中以及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性质(P>0.05)。结论在冠状动脉疾病患者进行非心脏手术时,采用吸入麻醉或静脉麻醉对患者围手术期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并无明显差别,但采用吸入麻醉方法可以有效减少术后3d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几率,有助于术后短期内保护患者的心脏功能,使患者在术后短期内得到更好的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脂及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心内科住院的急性冠脉综合症病人80例,随机分成两组,瑞舒伐他汀组每晚给予瑞舒伐他汀10mg,每晚一次,血脂康组每日早晚给予血脂康胶囊2粒,共用药6周,测定治疗前后患者血清中TC,LDL-C,TG,HDL-C及CRP水平。结果瑞舒伐他汀组与血脂康组治疗前各指标的比较均无差异(P>0.05),瑞舒伐他汀组与血脂康组治疗后各指标的比较均有差异(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和血脂康都能够降低TC,LDL-C,TG及CRP水平,升高HDL-C水平,但是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症病人的效果明显优于血脂康。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中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4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7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Hs—CRP和D二聚体的含量。结果ACS患者血清hs—CRP、D二聚体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hs—CRP和D二聚体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7.8%和100%。结论hs—CRP和D二聚体含量测定可作为ACS预测和诊断的参考指标。
简介:摘要目前,临床上对于冠心病以冠脉搭桥手术治疗为主,该治疗方法能延缓病情发展,提高临床效果,促进患者恢复。越来越多研究结果表明血糖波动性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加强患者血糖测定对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将以冠脉搭桥术后应激性高血糖患者血糖波动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为起点,并根据危险因素提出应对措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hs-CRP、血脂、尿酸等指标联合检测在ACS诊断与鉴别诊断上的应用。方法通过检测ACS患者、健康对照者血清中hs-CRP、尿酸(UA)、血脂等指标水平,了解这些指标在这些人群中的分布以及其相关性,为临床诊断ACS提供实验依据。结果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梗死组hs-CRP、UA、TG、TC、APOA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且hs-CRP与UA、TC、APOB成明显正相关,与HDL成明显负相关。结论hs-CRP与ACS的发生、发展、病情严重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与血脂、尿酸、血脂等联合检测,在ACS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上有很大的临床应用前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ACS患者BNP指标的变化及其在临床护理中的意义。方法筛选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ACS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其中对照组基于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BNP检测结果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BNP及其他临床指标的差异性。结果观察组BNP指标、心衰症状、心源性休克等指标明显由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BNP水平不仅在急性ACS的诊断与治疗评估中具有中药应用,同时可结合护理干预提升护理方向的针对性,对改善患者临床预后结局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Ⅱ型糖尿病(T2DM)患者体质指数(BMI)、胰岛素抵抗指数(IRI)、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年3月—2014年11月于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T2DM患者474例,根据是否合并冠心病(CHD)分为病例组218例和对照组256例,统计两组患者BMI、IRI、HbA1c水平和病例组冠脉病变的Gensini积分。结果①病例组BMI、IRI、HbA1c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②病例组BMI、IRI、HbA1c水平均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关系。③病例组BMI、IRI、HbA1c水平对Gensini积分总变异分别占16.89%,68.98%,73.16%。结论BMI、IRI、HbA1c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明显相关,存在高BMI、IRI尤其高HbA1c水平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其冠状动脉病变更严重。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早期健康教育对糖调节受损病人的效果评价。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门诊及社区体检查出的糖调节受损病人216例,其中空腹血糖受损病人130例,糖耐量受损病人86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三月随访一次,连续随访四次,观察病人病情转归情况,分析总结早期健康教育的效果。结果观察组108例糖调节受损病人血糖升高演变为糖尿病病人12人,血糖恢复正常68人,仍存在糖调节受损28人;对照组108例糖调节受损病人血糖升高演变为糖尿病病人54人,血糖恢复正常20人,仍存在糖调节受损34人。结论早期健康教育能减少糖调节受损病人血糖进一步升高,提高生活质量,延缓糖尿病发生,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对糖调节受损患者进行抑郁症的筛查,以了解糖调节受损合并抑郁症的发病情况及相关因素,及时予以干预,以有利于各项代谢指标的控制,阻止和延缓向糖尿病的进展。对象和方法所选病例均为我院建立电子档案的糖调节受损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糖调节受损标准,思维清楚、表达正常者,无精神疾病史,自愿参加本研究,并表示能够如实表达心理状态,共400人,其中男238例,女162例。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在专科护士的指导下对患者进行自我抑郁评分,要求病人独立的不受任何影响的自我评定,评定的时间范围应强调是“现在或过去1周”,每次评定一般可在10分钟内完成。结果400例糖尿病患者中有抑郁症者70例,患病率为17.5%,抑郁症组患者中女性患者数量、文化水平、BMI、糖尿病家族史、血脂、血压、合并症等均高于非抑郁症组,年龄、收入状况低于非抑郁症(P<0.05),而职业对比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筛查发现糖调节受损合并抑郁症的患病率为17.5%;(2)女性患者、高文化水平、BMI升高、糖尿病家族史、血压、血脂、合并症数量多、发病年龄小、家庭月收入低等因素与抑郁症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