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针对脑梗死患者进行不同健康教育形式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自2006年1月至12月收治的符合条件的脑梗死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予口头健康教育结合书面的健康教育形式(A组)及仅予口头健康教育形式(B组),于健康教育前、健康教育后当时及第七天对入选患者进行脑梗死基本知识的问卷调查,对两组患者各抽取部分患者于半年后进行是否坚持服药二级预防的调查。结果两组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构成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健康教育后当时脑梗死基本知识回答正确率均明显高于健康教育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d后A组回答的正确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半年后A组坚持服药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梗死患者宜采用口头教育结合书面的健康教育形式,此比单纯的口头教育使患者对脑梗死二级预防知识的掌握更好及对医嘱的依从性更好。
简介: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对初产妇产后心理状态和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石景山教学医院北京市石景山医院收治的初产妇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针对性护理干预。对2组产妇的产后心理状况、睡眠质量比较。结果:对2组产妇护理后的焦虑自评表(SAS)、抑郁自评表评分(SDS)进行比较,显示观察组更佳(P〈0.05);并且观察组产妇睡眠质量较对照组更高,组间比较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干预能够改善初产妇心理状态,并且产妇的生命质量也能得到改善,整体护理的效果理想,值得在临床推广。
简介: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胰腺癌术后的应用效果及睡眠质量。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4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胰腺癌患者5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心理护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每组27例,评估2组心理状态、疼痛感、睡眠质量与护理效果。结果:2组护理前心理状态、疼痛感与睡眠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SAS、SDS、VAS与PSQI评分低,观察组较对照组有效率高(P<0.05)。结论:对胰腺癌患者术后采取心理护理能提高其睡眠质量,缓解心理应激反应与术后疼痛感,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值得借鉴。
简介: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的完美主义心理特点及与应付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在本病例对照研究中,选取65例符合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中抑郁症诊断标准的门诊或住院患者及65例按照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进行配比的无精神障碍的志愿者,用中文Frost多维度完美主义问卷、应付方式问卷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病例组在完美主义总分(90.05±17.48)分VS(68.01±10.23)分、担心错误(24.46±7.40)分vs(12.38±5.07)分、行动的疑虑(14.89±3.79)分vs(8.26±3.03)分、父母期望(12.45±4.24)分vs(8.76±4.01)分、退避(0.61±0.26)分vs(0.27±0.24)分、幻想(0.49±0.24)分vs(0.32±0.15)分和自责(0.56±0.26)分vs(0.29±0.14)分上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而在求助(0.33±0.14)分vs(0.52±0.23)分、解决问题(0.28±0.13)分V8分(0.59±0.27)上得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完美主义总分与退避、自责正相关(r=0.58,0.48,P〈0.01),与求助、解决问题负相关(r=-0.55,-0.55,P〈0.01)。结论抑郁症患者可能比正常人更追求完美,更多使用不成熟的应付方式。
简介:目的:探究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生命质量和睡眠状态的影响,旨在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82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n=43)和对照组(n=39),其中观察组接受心理干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比较2组患者4周后的抑郁水平(HAMD)、睡眠质量(PSQI)以及生命质量(SS-QOL)水平。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抑郁情绪控制良好,观察组患者HAMD评分干预前为(58.63±4.17)分,干预后为(36.97±5.68)分,对照组患者HAMD评分干预前为(57.65±5.04)分,干预后为(42.31±5.43)分;观察组患者的睡眠质量水平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入睡时间(1.01±0.45)分,睡眠质量(1.05±0.47)分,睡眠效率(0.52±0.17)分,总分(2.58±0.77)分,对照组患者入睡时间(1.52±0.47)分,睡眠质量(1.31±0.38)分,睡眠效率(0.71±0.20)分,总分(3.13±0.81)分;观察组患者的SS-QOL评分较高,其中家庭角色评分(3.58±0.34)分,社会角色(3.41±0.27)分,自理能力(3.91±0.31)分,思维(3.73±0.33)分,总分(15.67±1.03)分,对照组患者家庭角色评分(2.91±0.33)分,社会角色(2.87±0.30)分,自理能力(3.02±0.22)分,思维(2.93±0.29)分,总分(12.03±0.96)分。结论:抑郁状态是影响脑卒中患者生命质量水平的重要因素,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抑郁患者的负面情绪,提高其生命质量水平,临床上值得推广。
简介:目的通过临床观察,了解健康教育在心血管神经症治疗中的作用,进而制订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160例确诊为心血管神经症的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的药物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受到健康教育干预,然后进行疗效观察。结果3周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干预组有效率为91.25%,对照组有效率为76.25%,有显著性差异,(x^2=6.78,P<0.05).1年后两组患者再住院率,干预组为8.75%,对照组为20%,有显着性差异,(x^2=4.11,P<0.05)。结论健康教育干预显著地提高了药物治疗的效果,对防止反复发作起了重要作用。
简介:目的:评价互动干预模式在社区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来自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2型糖尿病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按所属社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应用常规健康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实验组进行互动干预模式的健康管理。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6个月调查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水平并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结果:干预后除遵医嘱服药维度外,实验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水平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HbA1c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互动干预模式进行社区糖尿病健康管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改善血糖控制水平,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简介:目的比较单中心伽玛刀和射频热凝术治疗难治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总结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12例难治性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伽玛刀治疗285例(伽玛刀组),采用射频热凝术治疗127例(射频热凝组),比较两组病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术后3个月,射频热凝组的治愈率、良好率和有效率均高于伽玛刀组(P<0.05)。在超过3个月的随访中,射频热凝组的良好率均高于伽玛刀组(P<0.05),但并发症发生率较高(P<0.001)。生存分析提示在长期随访阶段,射频热凝组的良好率高于伽玛刀组(P=0.001)。回归分析显示:伽玛刀组病人术后面部麻木(OR=4.43,P=0.01,95%CI:1.45~13.53)、病程≤3年(OR=2.18,P=0.04,95%CI:1.03~4.60)以及既往无手术治疗史(OR=0.55,P=0.03,95%CI:0.31~0.95)是疗效良好的正性预测因子。结论伽玛刀治疗难治性三叉神经痛安全无创,并发症少,而射频热凝术的疗效更佳,但并发症多,应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简介:Ogawa等于1990年首次在活体大鼠显示了血氧浓度对脑血管显影的影响。奠定了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的实验基础。1991年Kwong小组和Ogawa小组分别在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和明尼苏达大学独立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批人脑fMRI实验。从而揭开了脑功能研究历史的崭新一页。该项技术以脱氧血红蛋白为内源性对比剂,是一种完全不需要放射性核素和其他对比剂的非侵人性体层扫描成像技术。并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力和可在同一个体反复测量的特点。从而大大提高了定位的准确性。目前相关研究已经成为神经科学、心理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领域最为活跃的研究方向。而随着数据采集和分析技术的发展以及基础研究的积累。fMRI近年来也开始逐渐应用于临床神经科学的研究,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该项技术正逐渐从基础研究走向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