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采用各种皮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11月足部软组织缺损患者31例,分别采用足底内侧逆行岛状皮、踝前皮、第一跖背动脉皮、对侧内踝上皮支皮、游离股前外侧皮5种皮修复。结果除2例皮远端少量皮肤出现坏死,愈合欠佳,清创愈合外,其余均Ⅰ期愈合,功能恢复良好。术后随访5-15个月,足部外形恢复良好,负重与行走功能正常。结论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可根据皮肤缺损的部位及创面大小,正确选择不同类型的外科皮,而防止和处理血管危象的发生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 标签: 皮瓣修复 足部软组织缺损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邻指带血管神经蒂皮修复手指末节软组织部分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邻指带血管神经皮共修复16例共18指末节部分缺损病例。[结果]所有皮均成活良好。术后随访3~18月,皮血运、弹性、质地良好,功能满意。[结论]应用邻指带血管神经皮修复手指末节部分缺损,具有手术简便易行、安全、效果好、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推荐。

  • 标签: 手指末节 缺损 外科皮瓣 修复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微创腐术治疗龋齿临床效果的分析与探讨。方法选取60例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龋齿患者,接受治疗时间在2014年5月至2015年5与,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实验组(3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治疗法,实验组给予微创腐术治疗法,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患者出现龋齿疾病后,为了提升治疗效果,缩短治疗时间,应当选取微创腐术进行治疗,效果更佳。

  • 标签: 微创去腐术 传统治疗 龋齿疾病 疗效对比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微创腐技术治疗龋齿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于2015年7月-2015年12月收治的龋齿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给予观察组患者采用微创腐技术进行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治疗方法,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25例患者的平均治疗时间、无疼痛率、临床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龋齿中,采用微创腐技术优势明显,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微创去腐技术 治疗龋齿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股骨干骨折牵引患者应采取的护理措施和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5年7月收治的68例股骨干骨折患者进行护理干预,随机分组,实验组37例患者接受综合护理,对照组31例患者接受馋鬼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以及并发症。结果对照组患者护理的总有效率为80.65%%,实验组患者护理的总有效率为91.89%,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干骨折牵引患者在治疗同时接受综合护理,有助于提高机体的抵抗力,避免出现牵引感染,确保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的病痛,值得广泛应用。

  • 标签: 股骨干骨折 骨牵引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胫骨髓内钉开髓点取治疗胫骨骨折不愈合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50例胫骨骨折不愈合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征得患者知情同意下采取胫骨髓内钉开髓点取治疗,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骨折愈合时间(30.0±1.0)周,治疗前后ROM评分、HSS评分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骨髓内钉开髓点取治疗胫骨骨折不愈合效果确切,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胫骨骨折 不愈合 髓内钉
  • 简介:目的:观察正畸力作用下牙周炎大鼠垂直吸收的牙槽改建,为牙周炎的临床正畸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75只10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加力对照组(A)、牙周炎垂直吸收对照组(B)、牙周炎垂直吸收加力实验组(C),每组各25只,各组动物分别于加力后8h,1、7、14、21d处死,取动物模型上颌左侧第一磨牙近中牙槽进行组织学及免疫学检测,所得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正畸加力至7d时,实验组大鼠垂直吸收侧牙周膜纤维排列紊乱,出现无细胞结构,结缔组织可见少量炎症细胞,牙槽表面还可见功能活跃的多核破骨细胞,与对照组相比较无显著差异,实验组大鼠牙周组织中IGF-1表达达到峰值,光密度值最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加力至14d时,实验组大鼠垂直吸收侧牙周组织中RUNX2的表达达到峰值,其光密度值最高,明显高于正常加力对照组,其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控制牙周炎症和消除咬合创伤后,正畸力能刺激牙周炎大鼠垂直缺损牙槽区域的RUNX2和IGF-1的表达增强,合成骨胶原和基质的能力增强,从而促进牙槽的改建。

  • 标签: 垂直吸收 正畸力 牙周炎 牙槽骨改建 SD大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减压贴在骨科护理,尤其股骨颈骨折褥疮预防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将有局部软组织外伤和(或)长时间受压、易受细菌侵入等因素刺激的120名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0例,对照组按常规碘伏消毒保护皮肤,实验组应用减压贴(多爱肤敷料),实验组及对照组均使用气垫床、定时翻身、按摩受压皮肤。结果实验组褥疮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减压贴可明显缩短疗程和提高治愈率。

  • 标签: 减压贴 骨科护理 压疮
  • 简介:目的研究爆破性减压复合脊髓损伤对大鼠脊髓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脊髓挫伤组、单纯爆破减压组和爆破性减压复合脊髓挫伤组,每组8只。在伤前、伤后即刻、30、60、90min5个时间段观察脊髓伤区及周围微循环情况,伤后6周取各组伤段脊髓,纵轴冰冻切片,HE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保存,借助计算机软件估算出脊髓剩余体积。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单纯脊髓损伤组、单纯爆破减压组和爆破性减压复合脊髓挫伤组评分统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且爆破性减压复合脊髓挫伤组损伤较重。脊髓组织病理分析表明,病变持续性加重,伤后6周爆破性减压复合脊髓挫伤组平均剩余脊髓体积百分比仅为66%。结论爆破性减压可明显加重损伤脊髓微循环障碍,且有持续继发性病变加重作用,提示爆破性减压可能进一步损害脊髓,损伤大鼠的神经功能。

  • 标签: 大鼠 爆破性减压 脊髓损伤 复合伤 微循环
  • 简介:目的评价和总结开颅微血管减压术的手术策略和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行微血管减压手术853例颅神经疾病病例,其中三叉神经痛532例、面肌痉挛295例、舌咽神经痛26例,从患者的选择、窗与硬脑膜切开的改良、脑脊液漏与颅内感染的预防和处理、小脑及岩静脉与听、面神经的保护等方面总结和分析对手术疗效及并发症的影响。结果本组无死亡病列及其它严重并发症发生,三叉神经痛患者手术治愈率为97-31%、面肌痉挛手术治愈率为96.35%,舌咽神经痛100%,手术策略和技巧的改良显著提高手术疗效的同时也明显降低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根治颅神经疾病的有效外科治疗手段,手术策略和技巧对手术疗效和并发症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微血管减压 并发症 手术策略
  • 简介:目的探讨面肌肌电图监测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MV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MVD治疗的72例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仔细辨别并处理责任血管,通过实时记录面肌的肌电反应了解减压效果。结果60例有明确责任血管压迫,6例单纯性蛛网膜粘连或增厚,6例存在隐匿性责任血管。术后异常肌电图波形完全消失54例,基本消失16例,无明显变化2例。术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57例,部分消失14例,无改善1例;总有效率为98.6%(71/72)。结论面肌肌电图监测可实时了解术中减压效果,对面肌痉挛的MVD,尤其是隐匿性责任血管所致面肌痉挛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 标签: 面肌痉挛 微血管减压术 肌电图监测 疗效
  • 简介:目的通过荟萃分析对异常肌反应(AMR)监测在面肌痉挛(HFS)微血管减压手术(MVD)中的作用进行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科接受治疗的33例典型面肌痉挛患者临床资料,计算机检索数据库中关于AMR监测与面肌痉挛MVD术后疗效关系的临床研究,采用RevMan5.3荟萃分析软件进行分析,采用优势比(OR)对术中AMR变化程度与术后疗效的关系进行评价.结果AMR消失组,显著变化组,未消失组的手术有效率分别为96.6%,50%,5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荟萃分析显示AMR消失组的术后治愈率是AMR未消失组的2.94倍[OR=2.94,95%CI为(2.03~4.27)].结论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进行AMR监测可有效提高手术治愈率,应将AMR作为面肌痉挛MVD术中常规电生理监测项目.

  • 标签: 面肌痉挛 微血管减压术 异常肌反应监测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急性脊柱创伤切开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4例急性脊柱创伤患者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7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取前路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评价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椎体前后缘的压缩高度、伤椎Cobbs角、椎管占位几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脊神经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观察组患者临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对急性脊柱创伤患者的治疗,采取切开减压椎弓内固定术治疗,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 标签: 急性脊柱创伤 减压椎弓根内固定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后踝上皮的解剖特点,总结后踝上皮治疗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经验,为后踝上皮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2012年8—10月收集8侧新鲜成人下肢标本,股动脉灌注红色乳胶,解剖观察胫后动脉在小腿下段内侧的皮穿支及其营养腓肠神经、腓肠外侧皮神经的情况;观察腘窝外侧皮动脉穿出部位、走行、分布及与胫后动脉踝上穿支吻合情况,测量腘窝外侧皮动脉长度及直径。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2012年6月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全军创伤骨科中心采用后踝上皮移植修复的15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4例;年龄18~49岁,平均33岁;创面位于小腿下1/3段3例,足踝部7例,足底负重区5例。15例患者均采用后踝上皮移植修复;术后观察患者皮成活情况,创面完全愈合后1个月,有骨折者骨折临床愈合后3个月采用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系统评定踝关节功能。结果8侧下肢标本观察示,胫后动脉在小腿下段发出2~4支肌间隙皮动脉,均有分支向外上方走行,供应腓肠神经及腓肠外侧皮神经,并与腘窝外侧皮动脉间有确定的吻合支;均见腘窝外侧皮动脉,起于股骨内外髁连线上方(1.8±0.47)cm处,于腘窝后正中线外侧(1.1±0.14)cm处穿出深筋膜并沿腓肠肌外侧头表面下行;腘窝外侧皮动脉均与腓肠外侧皮神经伴行,腘窝外侧皮动脉全长(14.21±3.89)cm、直径(1.23±0.24)mm。临床应用后踝上皮移植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15例,移植皮全部成活13例,2例远端部分坏死。12例患者获随访6~18个月,平均11个月。患者皮质地及外观良好,术后踝关节功能优8例,良4例。结论后踝上皮血管蒂位置相对隐蔽,外伤后不易损伤,且修复范围,成活率高,是治疗足踝部软组织大面积缺损的一种较好的选择。

  • 标签: 外科皮瓣 后踝上皮瓣 软组织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