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出生胎龄<32周的极早产儿初始无创持续气道正压(CPAP)呼吸支持失败的危险因素及其不良结局。方法采取多中心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收集山东新生儿协作网中30家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19年出生的出生胎龄 25~31+6周极早产儿的围生期资料、临床救治情况和结局。根据生后初始无创CPAP的结局分为失败组和成功组。采用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和非参数检验比较两组间危险因素的差异,并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进一步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极早产儿 1 040例,其中男577例(55.5%),女463例(44.5%);出生胎龄25~28+6周195例(18.8%),29~31+6周845例(81.2%);出生体重<1 000 g 81例(7.8%),出生体重≥1 000 g 959例(92.2%)。失败组138例(13.3%),成功组902例(86.7%)。出生胎龄 25~28+6周、29~31+6周的初始无创CPAP失败率分别为24.6% (48/195)、10.7% (90/84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较小的出生胎龄、母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生后发生Ⅲ~Ⅳ级呼吸窘迫综合征(RDS)、需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2次、吸入氧浓度>0.30是初始无创CPAP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OR=0.718、1.847、4.003、6.712、1.948,95%CI:0.590~0.873、1.130~3.018、2.435~6.579、3.160~14.259、1.189~3.192,均P<0.05);失败组的病死率和新生儿肺出血、中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重度脑室内出血不良结局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成功组(OR=4.436、26.393、1.998、4.545,95%CI:2.106~9.344、9.690~71.885、1.031~3.875、1.615~12.795,均P<0.05)。结论出生胎龄<32周的极早产儿初始无创CPAP失败主要不良结局的发生率较高;出生胎龄较小、母亲存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生后发生Ⅲ~Ⅳ级RDS、需用PS≥2次以及吸入氧浓度>0.30的是初始无创CPAP失败的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简易鼻塞式持续呼吸道正压给氧(CPAP)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应用。方法对4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应用简易鼻塞式持续呼吸道正压给氧。结果40例中30例治愈,改用CMV的6例,自动出院4例,治愈率75%。结论简易鼻塞式持续呼吸道正压给氧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显著,操作简单,副作用少,是基层医院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在新生儿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112例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研究组给予NCPAP治疗,对照组给予CMV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结果研究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4.6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的PaO2、PaCO2及PH值均得到明显改善,且研究组患儿较对照组改善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CMV相比较,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可以取得显著的效果,有效的改善患儿血气分析指标,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的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在新生儿重型肺炎患者中应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重型新生儿肺炎患者 7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抗感染治疗并使用头罩吸氧,观察组采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 PaO2和 PaCO2水平均优于对照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短于对照组,呼吸机使用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 P< 0.05)。结论: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重型新生儿肺炎疗效确切,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临床广泛开展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比分析经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和机械通气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来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法。方法以我院2008年7月至2014年9月间收治的59例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整征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08年7月至2011年6月所收治的28例患儿采用机械通气的方式进行治疗,视为对照组,2011年7月—2014年7月所收治的31例患儿采用NCPAP的方式进行治疗,视为治疗组。对比分析两组之间的血气分析、血浆脑利钠肽(BNP)水平、心率、呼吸、氧合指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等。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PaO2、PaO2/FiO2水平明显升高,PaCO2显著降低,血浆脑利钠肽(BNP)水平、心率、呼吸、通气时间、氧疗时间、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明显下降,P<0.05,氧合指数明显增高。结论NCPAP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效果优于普通机械通气,且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
简介:人工气道是将导管直接置入气管或经上呼吸道插入气管所建立的通道,是抢救呼吸衰竭常用的临床手段.人工气道护理主要的目的为保持呼吸道湿化、通畅,促进痰液引流,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呼吸道常规护理包括:协助和鼓励患者进行痰液引流;如教会患者深呼吸和有效咳嗽、咳痰、胸部叩击、体位引流;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保证每日入水量在1500ml以上,可防止分泌物干结;保持环境整洁,维持适宜的室温(18℃~20℃)与湿度(50%~60%),以发挥呼吸道的自然防御功能.还应结合人工气道的特点做好以下的护理.1呼吸道的湿化人工气道建立后呼吸道纤毛运动减弱,呼吸道失水增多,易导致气道阻塞,肺不张,肺部继发感染等,必须加强呼吸道的湿化,可采用的方法为:1.1蒸气加温湿化,即将水加热后产生蒸气混入吸入气中,达到加温和加湿作用.一般使吸入气(气道口气体)的温度维持在35℃~37℃,不超过40℃,湿化器内水温常常保持在50℃左右.湿化温度高、面积大、气流量小则湿化效果好.呼吸机湿化器中的液体只能用无菌蒸馏水,不能用生理盐水或加入药物,因为水蒸发后溶质将在罐内形成沉淀,影响湿化效果.1.2气管内直接滴注,即通过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导管直接向气管内滴(注)入生理盐水或蒸馏水,有间断注入或持续滴注两种方法.(1)间断注入,一般每隔20min~60min1次或在吸痰前注入,每次为3ml~5ml.(2)持续滴注,将安装好的输液装置挂在床旁,用头皮针直接穿刺进入气管导管或将输液器直接连接在气切套管,其滴速为4滴/min~6滴/min.湿化液总量需根据病情,痰液粘稿度调整,一般在(200~400)ml/日,以使患者分泌物稀薄、痰液易吸出为目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研究呼吸道持续正压给氧治疗小儿呼吸衰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从2015年6月到2017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48例小儿呼吸衰竭患者,并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24例。对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则使用呼吸道持续正压给氧治疗法,跟踪记录两组患儿的治疗过程和治疗结果。结果对照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是79.2%,而观察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1.7%,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治疗小儿呼吸衰竭疾病当中,使用呼吸道持续正压给氧治疗法有较为显著的效果,能够减轻患者的疾病痛苦,减少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几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呼吸道持续正压给氧治疗小儿呼吸衰竭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于2017年8月至2018年3月期间诊断患儿共计78例,在双盲分组法下分为研究组(n=39)和对比组(n=39),对比组患儿实施常规治疗,研究组患儿实施呼吸道持续正压给氧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给氧2小时血气分析及治疗效果。结果除却两组患儿PaCO2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但SaO2、PaO2指标对比均具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比组,组间对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道持续正压给氧治疗下对小儿呼吸衰竭的治疗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探究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84例肺透明膜病新生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双号法对患儿进行分组,单号为对照组,双号为研究组,42例/组,对照组采用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研究组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和治疗后24h血气指标水平、治愈率、呼吸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PaO2、PaCO2等血气指标水平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24h,研究组患儿PaO2水平、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儿PaCO2水平、呼吸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肺透明膜病新生患儿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不仅能有效改善患儿机体血气指标水平和提高其疾病治愈率,同时还能降低其呼吸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与分析固尔苏与鼻罩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临床护理方式。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患者46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全部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固尔苏与鼻罩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总结分析其护理方式。结果经治疗和护理,46例患者中,治愈患者43例,即治疗后6h后,其经皮血氧饱和度逐渐上升,且皮肤颜色转红,呼吸窘迫症状改善显著。其采用固尔苏与鼻罩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装置平均时间为(7.5±0.5)d;有2例患者因各种原因放弃治疗,另有1例患者经治疗无效后死亡。结论固尔苏与鼻罩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效果显著,且通过加强临床护理干预能显著提高患者治愈率以及生存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诊急救治疗急性左心衰中使用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的效果及对血气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103例急性左心衰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其分为对照组(50例)与研究组(53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比较两组血气指标及血浆N端前体脑钠肽(NT-proBNP)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后pH值无显著差异性(P>0.05),研究组SaO2、PaO2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24h后NT-proBNP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低(P<0.05)。结论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用于急性左心衰急诊急救治疗中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及体征,促进心肺功能恢复,具推广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盐酸氨溴索+鼻塞式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风险。方法:将本院接诊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患儿75例纳为研究对象,经随机分组后于2019年11月~2021年10月实施对比性治疗研究,予以参照组(n=38)常规治疗+鼻塞式气道正压通气治疗,试验组(n=37)常规治疗+盐酸氨溴索+鼻塞式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比较患儿治疗期间血气指标、正压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治疗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率差异。结果:试验组治疗后PaO2、SaO2及治疗有效率高于参照组,PaCO2、NCPAP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新生儿呼吸衰竭实施盐酸氨溴索、鼻塞式气道正压通气联合治疗,可在呼吸机能纠正同时,改善患儿气道通气质量,辅助提升抗感染治疗效果,且无药物毒性及不良反应风险,安全性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改良人工气道冷冻治疗晚期中央型肺癌的临床价值、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2月至2017年2月87例在支气管镜下行冷冻治疗的晚期中央型肺癌的临床资料,其中经改良人工气道检查治疗组42例(改良组),常规支气管镜检查治疗组45例(常规组),多参数心电监护仪检测术前、术中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观察患者体动次数及术后感受、反应;1周后评估疗效,评价指标包括术前及术后气促评分、患者生活质量ECOG评分,1月后复查肺功能FEV1。结果改良组术中体动及术后不良感受小于常规组(P<0.05),改良组术中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变化较常规组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常规组气促评分、生活质量ECOG评分、肺功能检查FEV1术前、术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镜复查气道狭窄提示改良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2%,常规组总有效率为93.3%,两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人工气道在高频电切和冷冻治疗中央型肺癌所致气道狭窄与常规支气管下治疗相比疗效及安全性相当,但患者术中感受、反应优于常规支气管治疗组,痛苦小,患者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ECMO技术在救治重症ARDS患者的应用及护理,总结护理方法,评价护理效果。方法将2021年6月~2022年8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10例,以入院时间先后作为分组依据,各5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综合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护理后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和氧合指数均大于护理前,呼吸末正压通气小于护理前,且观察组护理后的血氧饱和度、氧合指数大于对照组,呼吸末正压通气小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重症ARDS患者行ECMO技术治疗期间配合综合护理可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提高患者满意度,故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