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游离骨移植技术是解决骨缺损的较好方法,但会造成区的骨缺损及可能的功能问题。本文设计实施了在游离腓骨移植术中,切取腓骨时保留下小部分相连的皮质及骨膜,以便于区以此连续性的骨皮质及骨膜为基础,逐渐长出新骨并最终修复区的腓骨缺损,减少了骨移植对区的破坏,弥补了游离骨移植技术的主要弊端,从而引发并探讨了骨移植手术的经济及区再生的理念。

  • 标签: 游离移植 腓骨移植 供区连续性皮质 骨瓣供区经济及再生学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亲缘不全相合者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β地中海贫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4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因重型β地中海贫血接受非亲缘不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15例儿童受者的临床资料。15例均有1~2个HLA位点不相合,其中男8例,女7例;年龄7岁(3~12)岁;铁蛋白水平3 417.3(223~14 485)μg/L。预处理采用,由氟达拉滨(Flu)、白消安(Bu)和环磷酰胺(CTX)组成的FBC方案。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防治方案由环孢素(CsA)、吗替麦考酚酯(MMF)、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ATG)联合低剂量后置环磷酰胺(PTCy)和间充质干细胞组成。结果共完成移植15例;截至2022年4月1日,随访时间为24.1个月(11~49)个月;干细胞植入均成功,植入分析为完全者嵌合体。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植入时间分别是12 d(11~22)d和14 d(8~38)d。死亡2例,预期2年的总生存率(OS)和无地中海贫血生存率(TFS)为86.67%。其中,移植后发生Ⅱ度以下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5例,Ⅲ~Ⅳ度aGVHD 2例,局限型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3例,无广泛型cGVHD发生。巨细胞病毒和EB病毒均有5例受者激活。结论非亲缘HLA表型不全相合者HSCT用于重型β地中海贫血的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 标签: 造血干细胞移植 β地中海贫血 移植物抗宿主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帧频超声造影(H-CEUS)在肝富血结节动脉期成像的优势及其潜在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医学中心因肝局灶性病变而行超声造影(CEUS)检查患者88例。根据病理及增强磁共振结果分为恶性组和良性组。研究对象分别行超声、CEUS和H-CEUS检查并记录动态图像。2位医师分别对超声、CEUS和H-CEUS图像进行独立分析并记录结果,统计分析CEUS和H-CEUS图像特征。采用t检验比较良性组和恶性组患者年龄和结节最大径的差异,采用χ2检验比较良性组和恶性组患者性别、结节数量和结节血流的差异、2种超声造影模式特征(开始增强时间、增强程度、均匀性、方向和血管形态)的差异以及2种造影模式下不同大小恶性结节血管形态的差异。结果良性组与恶性组间患者年龄(t=3.428,P=0.001)、结节最大径(t=3.039,P=0.003)及结节血流比较(χ2=8.159,P=0.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开始增强时间、增强程度与均匀性在CEUS和H-CEUS技术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造影增强方向及血管形态在2种造影技术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4.795、11.510,P均<0.05)。结节最大径≤3.0 cm的恶性组中2种造影技术在显示血管形态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83,P<0.001),结节最大径>3.0 cm的恶性组中2种造影技术在显示血管形态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提高超声图像帧频有助于准确地显示动脉期的增强特征和血管形态,尤其是对于最大直径≤3.0 cm的富血结节H-CEUS可以弥补CEUS在这方面的局限性。

  • 标签: 超声造影 局灶性肝结节 肝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对先天性血管狭窄脑组织血评估与临床治疗价值的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就诊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除外其他病变通过DSA或CTA已确诊的先天性血管狭窄患者64例,选择感兴趣区通过后处理软件处理后得到局部脑血容量(rCBV)、局部脑血流量(rCBF)、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达峰时间(rTTP)等相关参数的数值。比较存在临床症状患者与无临床症状患者灌注上差异及存在临床症状患者不同区域的灌注情况。结果比较存在临床症状患者与无临床症状患者灌注rCBV、rCBF、rMTT及rTTP差异,rCBF数值减低、而rMTT和rTTP数值呈现出延长(P<0.05),而两组间rCBV值无统计学差异;先天性血管狭窄患者狭窄区血rCBF及rCBV值的减低、rMTT及rTTP值出现延长,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脑灌注功能成像技术可以有效评估先天性脑血管狭窄脑组织血情况,对临床脑血情况评估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磁共振 灌注成像 先天性脑血管狭窄 临床评估
  • 简介:摘要单侧优势血小脑后下动脉(PICA)髓帆扁桃体段动脉瘤在临床上罕见。2004年1月至2020年1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神经外科收治2例单侧优势血PICA髓帆扁桃体段动脉瘤患者,占同期收治颅内动脉瘤患者的0.5%(2/3 700)。CT血管成像容易漏诊,通过多平面重组及最大密度投影技术发现动脉瘤位于延髓背侧并接近枕大孔,采用动脉瘤夹闭术治疗,术后疗效较好。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017至2019年武汉市部分汽车制造工人职业噪声接触及其听力损失情况。方法于2020年5月,采用横断面方法选择2017至2019年在武汉市职业病防治院体检的部分汽车制造工人3 948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并进行噪声检测和纯音听阈测试,而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调查对象中听力损失率为3.24%(128/3 948),其中高频听力损失有101人,诊断为职业性噪声聋有27人。既往有接触噪声工人听力损失患病率明显高于无既往接触噪声工人(12.10%、0.96%,P<0.05)。职业性噪声接触为<80 dB(A)、80~<85 dB(A)和≥85 dB(A)的工人听力损失率分别为1.83%、2.69%和5.09%;高频听力损失率分别为1.60%、2.05%和3.71%;职业性噪声聋患病率分别为0.23%、0.64%和1.38%;不同职业噪声接触工人的高频听力损失和噪声聋发病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职业性噪声聋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防护用品与不使用防护用品汽车制造工人听力损失率(2.88%、4.45%)和职业性噪声聋患病率(0.46%、1.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职业噪声接触<80 dB(A)的工人比较,职业噪声接触≥85 dB(A)工人发生听力损失的风险增加3.16倍(OR=3.16,95%CI:1.44~6.95,P<0.05)。与使用听力防护用品的工人比较,不使用听力防护用品的工人听力损失(OR=1.96,95%CI:1.25~3.06,P<0.05)和职业性噪声聋(OR=3.46,95%CI:1.51~7.96,P<0.05)的发病风险明显增加。结论汽车制造工人听力损失发病风险与职业噪声接触和个体听力防护用品使用密切相关。良好的听力防护可以降低职业性噪声诱导听力损失和职业性噪声聋的风险。

  • 标签: 噪声,职业性 听力损失 汽车制造业 职业噪声接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噪声接触对汽车制造工人不同频率听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判断抽样方法,于2018年4至7月以广州市某大型汽车制造企业4 723名噪声作业工人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0.5、1.0、2.0、3.0、4.0和6.0 kHz的纯音听阈测试,分析不同频率听力损失特征及其与噪声作业工龄的关系。结果噪声作业工人总体听力损失检出率为29.8%(1 406/4 723);其中,双侧听力损失检出率为21.2%(999/4 723),单侧听力损失检出率为8.6%(407/4 723)。单侧听力损失中,右侧检出率高于左侧(P<0.05),尤其是6.0 kHz(P<0.001);语频听阈提高检出率为1.9%(90/4 723),高频听阈提高检出率为28.9%(1 366/4 723)。左侧和右侧听阈提高的检出率均随频率的升高而增加(P<0.001),均以6.0 kHz听阈提高的检出率最高。左侧0.5 kHz的听阈高于右侧相同频率听阈(P<0.05)。作业工人听力损失检出率随噪声作业工龄的增加而增加(P<0.001),且3.0、4.0和6.0 kHz听阈提高的检出率均随噪声作业工龄的增加而增加(P<0.001)。结论噪声作业工人听阈提高以6.0 kHz较为明显,右侧较左侧易受损,噪声作业工龄与高频段听力损失存在剂量-效应关系。

  • 标签: 噪声 听力损失 频率 工龄 剂量效应关系
  • 简介:摘要结合公路工程项目分析了内资料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为实现资料的真实性、及时性和准确性,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 标签: 公路工程 资料管理 存在问题 对策措施
  • 简介:摘要本综述介绍了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相合同胞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从其疗效、适应证以及疗效的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详细描述,以期为临床治疗中选择合适的移植物来源、有效的预处理方案及GVHD预防方案提供参考。

  • 标签: 造血干细胞移植 再生障碍性贫血 人类白细胞抗原
  • 简介:摘要目的对照研究对比剂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CE-MRA)、T1WI、三维薄层T1WI序列在评价脑肿瘤血的诊断效能,旨在改良脑肿瘤磁共振增强扫描方案。方法29例脑肿瘤患者注射对比剂后,依次扫描CE-MRA、T1WI、三维薄层T1WI序列,分别就"观察瘤实质强化"、"观察瘤体内小血管"、"观察瘤周小血管"的影像表现进行定性分级,应用McNemar卡方检验分析三种序列的诊断差异。结果⑴在"观察瘤实质强化"方面,CE-MRA、T1WI、三维薄层T1WI序列诊断达A1级(瘤体强化,图像清晰,与非强化区分界锐利)者分别为0例、8例(27.59%)、19例(65.52%),三维薄层T1WI序列诊断效能优于T1WI序列(P<0.05),T1WI序列优于CE-MRA序列(P<0.05)。⑵在"观察瘤体内小血管"方面,CE-MRA、T1WI、三维薄层T1WI序列诊断达B1级(可清晰观察瘤体内小血管,并能追踪上级血管)者分别为8例(27.59%)、5例(17.24%)、16例(55.17%),三维薄层T1WI序列诊断效能优于T1WI序列与CE-MRA序列(P<0.05)。⑶在"观察瘤周小血管"方面,CE-MRA、T1WI、三维薄层T1WI序列诊断达C1级(可清晰显示瘤体与邻近血管关系)者分别为18例(62.07%)、5例(17.24%)、14例(48.28%),CE-MRA、三维薄层T1WI序列诊断效能优于T1WI序列(P<0.05)。结论联合三维薄层T1WI与CE-MRA序列可全面评估瘤体血,对脑肿瘤定位、定性、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脑肿瘤 血液供应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成像,三维
  • 简介:摘要目的结合临床数据及文献分析儿童ABO血型不相容活体肝移植针对血型抗原低免疫应答状态的潜在免疫机制。方法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13年6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施行的术后长期生存的儿童ABO血型不相容活体肝移植受者29例,受者血型均为O型,其中A型者10例,B型者19例。移植物类型包括左外侧叶26例,左半肝3例;肝移植手术中位年龄10月龄,中位体重为8.0 kg,中位随访时间41.9个月。连续监测移植术前及移植术后1、3、6、12、24、36个月受者体内针对者血型相关抗体与者血型非相关抗体滴度(IgG、IgM),并进行比较分析。对纳入受者进行程序性肝脏病理穿刺活检或事件性肝脏病理穿刺活检判断是否存在抗体介导排斥反应。结果受者移植术前及术后血型抗体(IgG、IgM),受者体内抗者血型相关抗体滴度呈持续低水平状态,较体内非者血型相关抗体滴度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于纳入研究的29例受者,共有18例完成程序性肝脏病理活检,其中2例提示血管内皮C4d阳性;5例完成肝功能异常事件性肝脏病理活检,其中1例存在胆管内皮C4d阳性,肝脏病理活检未发现典型血型抗体介导抗原-抗体复合物介导级联免疫反应病理征象。结论儿童ABO血型不相容活体肝移植受者体内针对者血型相关血型抗体为低水平表达,呈现为针对者血型抗原的不完全免疫耐受状态。

  • 标签: 肝移植 ABO血型不相容供肝 免疫耐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红素加氧酶-1(HO-1)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联合常温机械灌注(NMP)保存大鼠心脏死亡后捐献(DCD)肝移植后对胆管上皮细胞(BEC)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鉴定和扩增SD大鼠的第三代BMMSCs,以及通过Ad/HO-1修饰的BMMSCs(Ad/HO-1/BMMSCs),建立体外稳定的NMP系统装置;采用220只6~8周龄体重200.0~220.0 g雄性SD受体大鼠构建心脏死亡后热缺血30分钟DCD移植肝模型;将220只SD受体大鼠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组)、冷保存组(SCS组)、单纯NMP组(NMP组)、BMMSCs联合NMP组(BP组)和Ad/HO-1修饰的BMMSCs联合NMP组(HBP组),每组44只,其中NMP组、BP组和HBP组均进行4 h体外灌注。各组分别于移植术后0d、1d、7d和14d取材并检测相关指标,观察受体生存时间、肝功能以及胆管病理学改变。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法以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BEC中细胞角蛋白19 (CK19)表达,TUNEL染色测定凋亡的BEC,免疫组化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的表达。结果HBP组大鼠术后生存时间较其他各组明显延长[SCS组(5.6±0.8)d比NMP组(18.4±2.0)d、比BP组(20.5±1.5)d、比HBP组(82.5±3.2)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其他各组相比,BP组和HBP组在肝功能、胆管病理学等方面得到显著改善,BEC中CK19蛋白表达显著增加[术后14d:S组(0.81±0.02)比SCS组(0.35±0.03)、比NMP组(0.47±0.02)、比BP组(0.63±0.02)、比HBP组(0.77±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EC的凋亡数量以及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的表达明显降低[术后14d:S组(10.0±1.2)%比SCS组(57.3±5.5)%、比NMP组(40.1±4.6)%、比BP组(32.0±2.2)%、比HBP组(13.7±3.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HBP组较BP组相比保护作用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d/HO-1修饰BMMSCs较单用BMMSCs联合NMP体外保存大鼠DCD肝可以更好地保护移植肝中BEC功能,提高移植术后生存率。

  • 标签: 肝移植 常温机械灌注 间充质基质细胞 胆管上皮细胞 凋亡
  • 作者: 徐飞 张亦超 胡航 徐明 黄梅芳 钱群 江从庆 丁召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20年第01期
  • 机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 湖北省肠病医学临床研究中心肠病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湖北省卫健委结直肠肛门外科专业质量控制中心 430071,现在英山县人民医院普通外科工作,湖北黄冈 438700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 湖北省肠病医学临床研究中心肠病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湖北省卫健委结直肠肛门外科专业质量控制中心 430071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心胸血管外科 430071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消化内科 43007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肠系膜上下动脉双血回肠D型储袋在溃疡性结肠炎(UC)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总结武汉大学中南医院2018年4—9月期间接受肠系膜上下动脉双动脉血回肠D型储袋肛管吻合术(D-IPAA)的4例UC和1例FAP患者临床及随访资料。观察指标:(1)术中及术后情况:手术情况、术中并发症、总手术时间、D型回肠储袋构建时间、D型回肠储袋容积、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术后住院时间。(2)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通过克利夫兰生活质量评分量表(CGQL)评估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采用Wexner评分法评估术后排粪功能,记录24 h及夜间排粪次数;随访截至2019年6月。结果5例患者中男2例,女3例,体质指数(18.0±2.5)kg/m2。均患有低蛋白血症,术前凝血功能正常,UC患者CGQL评分为(0.5±0.2)分,FAP患者CGQL评分0.7分。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般状况可,手术时间(240±30)min,储袋构建时间(35±10)min,储袋容积(160±10)ml。首例UC患者出血量为600 ml,其余患者出血量均为(150±50)ml;1例UC患者术后出现盆腔感染,冲洗引流后痊愈,余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术后住院日为(17±3)d。随访1~9个月,均未出现肠梗阻、吻合口漏、储袋炎等近期并发症。术后1个月、3个月及9个月CGQL评分分别为(0.6±0.2)分、(0.7±0.1)分、(0.7±0.1)分,Wexner失禁评分分别为(3.5±0.8)分、(2.7±0.5)分、(2.5±0.6)分。24 h排粪次数分别为(5.4±0.9)次、(4.2±0.8)次、(3.5±0.6)次,夜间排粪次数分别为(2.0±0.6)次、(1.6±0.5)次、(1.5±0.5)次。结论UC和FAP患者完成全结肠直肠切除后,接受动脉双血回肠D-IPAA,围手术期风险可控,安全可行,对储袋黏膜屏障有定保护作用,可能有助于减轻缺血性储袋炎的发生。

  • 标签: 回肠D型储袋 双动脉血供 储袋炎 溃疡性结肠炎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对照研究对比剂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CE-MRA)、T1WI、三维薄层T1WI序列在评价脑肿瘤血的诊断效能,旨在改良脑肿瘤磁共振增强扫描方案。方法29例脑肿瘤患者注射对比剂后,依次扫描CE-MRA、T1WI、三维薄层T1WI序列,分别就"观察瘤实质强化"、"观察瘤体内小血管"、"观察瘤周小血管"的影像表现进行定性分级,应用McNemar卡方检验分析三种序列的诊断差异。结果⑴在"观察瘤实质强化"方面,CE-MRA、T1WI、三维薄层T1WI序列诊断达A1级(瘤体强化,图像清晰,与非强化区分界锐利)者分别为0例、8例(27.59%)、19例(65.52%),三维薄层T1WI序列诊断效能优于T1WI序列(P<0.05),T1WI序列优于CE-MRA序列(P<0.05)。⑵在"观察瘤体内小血管"方面,CE-MRA、T1WI、三维薄层T1WI序列诊断达B1级(可清晰观察瘤体内小血管,并能追踪上级血管)者分别为8例(27.59%)、5例(17.24%)、16例(55.17%),三维薄层T1WI序列诊断效能优于T1WI序列与CE-MRA序列(P<0.05)。⑶在"观察瘤周小血管"方面,CE-MRA、T1WI、三维薄层T1WI序列诊断达C1级(可清晰显示瘤体与邻近血管关系)者分别为18例(62.07%)、5例(17.24%)、14例(48.28%),CE-MRA、三维薄层T1WI序列诊断效能优于T1WI序列(P<0.05)。结论联合三维薄层T1WI与CE-MRA序列可全面评估瘤体血,对脑肿瘤定位、定性、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脑肿瘤 血液供应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成像,三维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脑死亡判定确认检查中脑电与脑血流"分离现象"的影响因素,加强对该现象的了解及认知。方法前瞻性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医院神经外科及重症医学科自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127例潜在脑死亡后器官捐献(DBD)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所有患者首选脑电和脑血流评估作为脑死亡判定的确认检查方式,对存在"分离现象"的患者,进步行正中神经短潜伏期诱发电位检查或等待24 h再次进行脑电和脑血流评估以确诊。选择性别、年龄、进行确认检查时自主呼吸停止时间、血压、手术方式、神经查体、神经影像学指标和血Na+等15个参数,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与"分离现象"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127例患者中,22例(17.3%)存在"分离现象",其中17例(77.2%)脑电静息早于脑血流终止,5例(22.7%)脑血流终止早于脑电静息。多因素Logstic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14岁(OR=6.250,95%CI:1.201~32.220, P=0.028)、检查时收缩压≥140 mmHg(OR=7.430,95%CI:1.621~33.992, P=0.010)、原发性脑干损伤(OR=15.890,95%CI:3.042~82.930, P=0.006)、自主呼吸停止时间≤72 h(OR=11.964,95%CI:3.045~82.932, P= 0.006)及去骨瓣减压术(单侧/双侧) (OR=16.281,95%CI:1.590~89.785, P=0.001)是"分离现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分离现象"在中国脑死亡判定的确认检查中常见,≤14岁患者、检查时收缩压≥140 mmHg、原发性脑干损伤、自主呼吸停止时间≤72 h和行去骨瓣减压手术(单侧/双侧)患者更易出现"分离现象"。

  • 标签: 器官捐献 脑死亡 脑电图 脑血流 分离现象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者抗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HI19α-4-1BB-ζ CAR-T)治疗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复发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17年7月至2020年5月期间9例allo-HSCT后复发B-ALL患者应用者抗CD19 CAR-T细胞治疗,FCA方案(氟达拉滨+环磷酰胺+阿糖胞苷)预处理后回输者CD3+T淋巴细胞,其中CAR-T细胞中位数1.79(0.86~3.53)×106/kg,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①输注CAR-T细胞后28~42 d,9例患者均获得MRD阴性的完全缓解。②所有患者发生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其中3级2例、2级4例、1级3例;4例患者出现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的神经毒性(ICANS),2级1例、1级3例;1例患者发生急性Ⅳ度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上述不良反应经治疗均控制。③4例患者再次复发,中位复发时间为CAR-T细胞治疗后8.6(4.6~19.3)个月,2例化疗后病情进展死亡,1例接受二次移植14个月后复发死亡,1例接受CD22 CAR-T细胞治疗后完全缓解,现6例患者无病存活,植入分析为完全者嵌合体,中位无白血病生存(LFS)期18.1个月,预期1年、2年LFS率分别为63.5%、50.8%。④中位随访25.1(6.9~36.7)个月,预期2年、2.5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87.5%、52.5%。结论者抗CD19 CAR-T细胞治疗allo-HSCT后复发的B-ALL的缓解率高,不良反应可耐受,半数患者可无病生存2年以上,长期疗效有待进步观察。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CTR1900025419

  • 标签: 嵌合抗原受体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D19 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与多模型迭代重建算法(ASiR-V)对比,探讨深度学习图像重建(DLIR)算法在低辐射剂量下对乏血肝转移瘤CT图像质量及检出效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2021年1月至4月郑州大学第附属医院因乏血肝转移病变需行全腹部增强CT的56例患者,增强后第1静脉期均行常规辐射剂量(400 mA)CT扫描,根据第2静脉期管电流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280 mA,19例)、B(200 mA,19例)、C(120 mA,18例)组。各组第1静脉期和第2静脉期图像均进行权重为60%的ASiR-V(ASiR-V60%)和高强度的DLIR(DLIR-H)重建。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指标包括噪声、肝脏的信噪比(SNR肝脏)和门静脉的信噪比(SNR门静脉)、病灶的对比噪声比(CNR病灶),主观评价指标包括总体图像质量评分、病灶显示能力评分、诊断信心度评分,并记录各组有效辐射剂量(ED)和病灶检出率。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ASiR-V60%和DLIR-H图像间客观指标的差异,采用配对资料的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比较主观评价指标。结果第2静脉期A、B、C组ED分别为(5.56±0.35)、(3.88±0.23)、(2.42±0.23)mSv。A、B、C组第2静脉期的ED分别比第1静脉期的ED降低30%、50%、70%。随着辐射剂量的降低,噪声逐渐增加,CNR病灶、SNR肝脏、SNR门静脉逐渐降低。在相同辐射剂量条件下,DLIR-H的图像的客观评价指标均优于ASiR-V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各组的主观评分随辐射剂量的降低而降低,在相同辐射剂量条件下,DLIR-H的总体图像质量、病灶显示能力和诊断信心评分均高于ASiR-V60%(P均<0.001)。A组的ASiR-V60%和DLIR-H均将全部病灶检出,检出率为100%(84/84),B组检出率均为92.0%(75/81),C组检出率均为88.0%(79/89)。结论与ASiR-V60%相比,DLIR-H在低辐射剂量下均可提高总体图像质量及乏血肝转移病灶的显示能力,增加诊断信心。

  • 标签: 肝肿瘤 肿瘤转移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辐射剂量 深度学习重建算法 图像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者抗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HI19α-4-1BB-ζ CAR-T)治疗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复发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17年7月至2020年5月期间9例allo-HSCT后复发B-ALL患者应用者抗CD19 CAR-T细胞治疗,FCA方案(氟达拉滨+环磷酰胺+阿糖胞苷)预处理后回输者CD3+T淋巴细胞,其中CAR-T细胞中位数1.79(0.86~3.53)×106/kg,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①输注CAR-T细胞后28~42 d,9例患者均获得MRD阴性的完全缓解。②所有患者发生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其中3级2例、2级4例、1级3例;4例患者出现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的神经毒性(ICANS),2级1例、1级3例;1例患者发生急性Ⅳ度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上述不良反应经治疗均控制。③4例患者再次复发,中位复发时间为CAR-T细胞治疗后8.6(4.6~19.3)个月,2例化疗后病情进展死亡,1例接受二次移植14个月后复发死亡,1例接受CD22 CAR-T细胞治疗后完全缓解,现6例患者无病存活,植入分析为完全者嵌合体,中位无白血病生存(LFS)期18.1个月,预期1年、2年LFS率分别为63.5%、50.8%。④中位随访25.1(6.9~36.7)个月,预期2年、2.5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87.5%、52.5%。结论者抗CD19 CAR-T细胞治疗allo-HSCT后复发的B-ALL的缓解率高,不良反应可耐受,半数患者可无病生存2年以上,长期疗效有待进步观察。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CTR1900025419

  • 标签: 嵌合抗原受体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D19 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指动脉背侧支带蒂皮瓣与V-Y推进皮瓣瓦合修复手指指端脱套伤及掌背动脉返支逆行带蒂岛状皮瓣接力修复近节背侧区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2016年6月—2019年1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手外科收治21例第2~5指指端脱套伤患者,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24~60岁,进行回顾性临床随访研究。清创后创面面积为2.0 cm×1.5 cm~3.5 cm×2.2 cm。于患指近节背侧设计带指固有神经背侧支和指背神经的指动脉背侧支带蒂皮瓣修复患指末节背侧创面,皮瓣面积为1.6 cm×1.5 cm~2.6 cm×2.4 cm;于患指掌侧设计V-Y推进皮瓣修复患指末节掌侧创面,皮瓣面积为0.8 cm×0.6 cm~2.0 cm×1.5 cm。采用掌背动脉返支逆行带蒂岛状皮瓣修复近节背侧区软组织缺损,皮瓣面积为1.8 cm×1.7 cm~2.8 cm×2.6 cm,手背皮瓣区直接缝合。观察术后3种皮瓣成活情况及随访时皮瓣的血运、外观。末次随访,测量3种皮瓣静态两点辨别觉距离,采用Michigan手部功能问卷评估患者对手部外观的满意度,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估患指关节总活动度。结果术后所有皮瓣完全成活,其中1个指动脉背侧支带蒂皮瓣表面出现张力性水疱,经拆除蒂部缝线、换药处理后创面愈合。随访6~20个月,平均12个月,3种皮瓣外形美观、质地柔软、色泽与周围组织相近,手背区仅残留线性瘢痕。末次随访时,V-Y推进皮瓣静态两点辨别觉距离为4~7 mm,指动脉背侧支带蒂皮瓣静态两点辨别觉距离为5~10 mm,掌背动脉返支逆行带蒂岛状皮瓣静态两点辨别觉距离为8~15 mm。16例患者对手部外观非常满意,5例患者对手部外观满意;患指关节总活动度评定为优17例、良4例。结论指动脉背侧支带蒂皮瓣与V-Y推进皮瓣瓦合修复手指指端脱套伤及掌背动脉返支逆行带蒂岛状皮瓣接力修复近节背侧区软组织缺损,手术方式简单可靠,患指外观、功能恢复良好,区损伤小。

  • 标签: 外科皮瓣 指损伤 脱套伤 供区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 WMHs)与急性孤立性穿支血区梗死患者卒中病因学分型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至2020年5月期间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首发急性孤立性穿支血区梗死患者。依据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分类系统(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 CISS)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 LAA)和穿支动脉疾病(penetrating artery disease, PAD)。依据梗死分布情况,分为豆纹动脉(lenticulostriate artery, LSA)和脑桥旁正中动脉(paramedian pontine artery, PPA)血区梗死。记录患者人口统计学、血管危险因素、基线临床资料、WMHs部位以及Fazekas量表评分。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卒中病因学分型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440例急性孤立性穿支血区梗死患者,LAA组120例(27.3%),PAD组320例(72.7%);LSA血区梗死213例(48.4%),PPA血区梗死227例(51.6%)。PAD组WMHs总Fazekas评分3~6分和脑室周围WMHs(periventricular WMHs, PWMHs)评分2~3分的患者构成比显著高于LAA组(P均<0.05)。在LSA血区梗死患者中,PAD亚组高血压、WMHs总Fazekas评分3~6分和PWMHs评分2~3分的患者构成比显著高于LAA亚组,而高脂血症的患者构成比显著低于LAA亚组(P均<0.05);在PPA血区梗死患者中,PAD亚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半胱氨酸水平显著低于LAA亚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WMHs评分2~3分为PAD的独立相关因素[优势比(odds ratios, OR)2.220, 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085~4.541;P=0.029];在LSA血区梗死患者中,高脂血症与LAA独立相关(OR 0.432,95% CI 0.192~0.972;P=0.042),PWMHs评分2~3分与PAD独立相关(OR 3.846,95% CI 1.193~12.397;P=0.024);在PPA血区梗死患者中,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 0.660,95%CI 0.494~0.883;P=0.005)、高半胱氨酸(OR 0.958,95% CI 0.930~0.987;P=0.005)和C反应蛋白(OR 0.987,95% CI 0.977~0.997;P=0.008)与LAA独立相关。结论LAA型和PAD型急性孤立性穿支血区梗死患者普遍存在WMHs,较严重的PWMHs提示病因为PAD可能性大,特别是在LSA血区梗死患者中。

  • 标签: 脑梗死 脑小血管疾病 白质 动脉粥样硬化 磁共振成像 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