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一、从主体间性看待主体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又被译为“交互主体性”、“主体际性”、“主观际性”、“主体通性”和“共主体性”等,是指人作为主体在对象化的活动方式中与他者的相关性和关联性。它包含着多重的主体间关系: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体与群体类(人类整体)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没有明确使用“主体间性”、“互主体性”概念,但对主体间的交往关系进行了科学的阐述。马克思的异化学说,通过异化劳动阐述的“人与人相异化”,揭示了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主体间的关系,“自由人联合体”所要扬弃的也就是此种“人与人相异化”的关系,所要建立的社会,也就是能够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相互创造的“真实共同体”。马克思的这些思想,为我们科学理解人们的“主体间性”问题奠定了基础。马克思指出,“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1]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以达到相互认知、理解和互惠。主体间性关系的确立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媒介———物质资料和语言符号,并在一定的目标和规则框架内生成...
简介:人地关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永恒命题,也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作为人地关系思想中最受关注的思想之一,地理环境决定论强调了地理环境对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本文对地理环境决定论进行现代地理学解读,认为地理环境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得以实现的基础,也是区域差异的原因,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制约或促进作用。对2005年中国省区级人口密度、单位面积上人均GDP和生产性土地资源率进行分析,并与胡焕庸人口线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胡焕庸人口分界线依然是中国人口分布差异的基线,人均GDP空间分布与生产性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情况与区域人口分布具有很高的一致性。进一步分析表明,胡焕庸线不仅展示了中国人口分布差异情况,更在于其揭示了中国资源环境基础的区域差异特征,这也是其长久以来依然能够被实践验证的真正原因。胡焕庸线的存存及其合理性充分说明了地理环境在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对待不同的地区.必须因地制宜,按照其地理环境特征来确定其发展方向和目标,并制定相应发展政策。
简介:[摘 要]巨大的低成本劳动力曾经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迅猛发展的原因之一。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生育率持续走低,人均预期寿命大幅提升。少子化和老龄化高峰汇合造成了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提早到来且来势凶猛。如何科学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系列问题引人关注。合理开发、充分利用老年人力资源,既可缓解老年化带来的人力资源供给相对不足的矛盾、又可缓解社会养老的巨大压力,同时还能促进人口的健康、积极老龄化。本文通过分析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特点,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提出了积极老龄化背景下进行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策略。
简介:摘要本文阐述了新时期人口资源与计划生育宣传与统计工作的创新。主要是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改革势在必行,重点突出了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改革创新的基本思路,从而加强了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