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心肺复苏初期气道开放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月-2018年1月,随机选取我院急诊科收治的需行心肺复苏患者7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入院序号奇偶数按比例(11)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37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气管插管治疗,观察组行序贯性气道开放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气道开放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复苏成功率和存活率。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气道开放时间较短,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较早,P<0.05;观察组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存活率分别为89.19%、83.78%,均高于对照组57.76%、51.35%,P<0.05。结论针对急诊心肺复苏患者,行序贯性气道开放治疗效果理想,促进患者快速恢复自主护理能力,提升患者存活率,推荐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心肺复苏(CPR)术后的预后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70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其中有34例患者在入院前进行了CPR术,而36例患者在入院后进行了CPR术,并对患者在CPR后的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在这70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中,自主循环恢复的患者有19例,进入重症监护室ICU进行观察的有14例,存活出院的患者数为3例。发生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数所患病症中不明原因占比最高,达到了32.86%,创伤引发的患者呼吸骤停的比例为28.57%,心血管疾病引发的呼吸骤停比例为24.29%,其他原因导致的比例为14.29%,入院前有34例患者经过CPR后的复苏率达到了88.24%,而入院后立即进行CPR的患者有10例,复苏率为60%,入院前后的患者的复苏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入院前进行CPR术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因此在实际的医疗急救的过程中,在入院前就应该对患者予以CPR术。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规范心肺复苏抢救流程对医院抢救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8年5月84例心肺复苏的院前急救患者,随机分组。常规流程抢救组选择常规流程,规范抢救流程组选择规范心肺复苏抢救流程。分析成功复苏时间、除颤的平均时间、气管插管的平均时间;治疗前后患者血氧饱和度监测水平;抢救成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氧饱和度监测水平相似,P>0.05;治疗后规范抢救流程组血氧饱和度监测水平优于常规流程抢救组,P<0.05。规范抢救流程组成功复苏时间、除颤的平均时间、气管插管的平均时间短于常规流程抢救组,P<0.05,规范抢救流程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常规流程抢救组,P<0.05。结论心肺复苏的院前急救患者实施规范心肺复苏抢救流程可获得较好效果。
简介:[摘要]背景我国城市社区居民心肺复苏知晓率低,且无成熟有效的培训模式可遵循。目的在社区居民中进行心肺复苏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评价培训效果,为心肺复苏术的普及提供指导。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北京市西城区的居民180人,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90人。试验组应用情景教学法进行培训,除进行理论知识讲座外,进行角色扮演,现场情景模拟示教;对照组按照传统的模式,以理论授课形式为主进行知识讲座培训。培训结束后,比较两组心肺复苏知识及技能评分情况。结果培训后实验组社区居民心肺复苏急救知识知晓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情景式教学进行心肺复苏培训,易于为社区居民接受,有利于心肺复苏技术的推广普及。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心肺复苏程序对院前急救心搏骤停的影响。方法 156例院前急救心搏骤停患者,随机分为第一组、第二组和第三组,每组 52例。第一组予以口对口人工呼吸法,第二组予以气管插管通气法,第三组予以气囊面罩通气法,对比分析不同心肺复苏程序对院前急救心搏骤停的影响。结果 第三组自主循环恢复患者显著多于第一组、第二组, 自主心跳恢复时间与死亡率显著低于第一组、第二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目前对院前急救心搏骤停的最理想的心肺复苏程序是气囊 -面罩通气法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心肺复苏程序;院前急救;心搏骤停 入院治疗前发生心搏骤停的患者大都是情况危急,予以复苏程序抢救前大部分患者已进展为生物死亡时期。特别是老年患者, 由于身体机能较为衰弱,心搏骤停所导致的死亡率要显著比年轻患者高。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不同心肺复苏程序对院前急救心搏骤停的影响,选取 2013 年 8月~ 2015 年 10月收治的院前急救心搏骤停患者 156例作为研究的对象,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3 年 8月~ 2015 年 10月收治的院前急救心搏骤停患者 156例作为研究对象,本次所选患者均存在突然意识缺失、脉搏消失等。将患者随机分为第一组、第二组和第三组, 每组 52例。第一组患者中男 33例,女 19例,年龄 55~ 80岁,平均年龄( 68.5±3.8)岁;发生心搏骤停原因:猝死 12例, 重度颅脑损伤 12例,高处坠落 20例,其余 8例。第二组患者中男 35例,女 17例, 年龄 53~ 80岁,平均年龄( 67.6±4.1)岁;发生心搏骤停原因:猝死 10例,重度颅脑损伤 13例, 高处坠落 22例,其余 7例。第三组患者中男 34例,女 18例,年龄 56~ 82岁,平均年龄( 69.2±4.3)岁; 发生心搏骤停原因:猝死 11例,重度颅脑损伤 13例,高处坠落 21例,其余 7例。三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心搏骤停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2 心肺复苏方法 第一组患者因为条件限制,实施口对口人工呼气法,徒手胸外心脏按压,至少 100次 /min的按压频率,深度至少 50mm,按压和放松比为 1: 1;再依据 30: 2的比例进行口对口呼吸法,按压更换为吹气时需要停止按压心脏,约为 10 s。第二组患者通过与现场实际情况结合后,实施气管插管通气法,徒手胸外心脏按压,操作方法同于第一组;气管插管通气过程中,亦需停止心脏按压,约为 10 s。第三组患者实施气囊 -面罩通气法,按压操作同于第一组,再利用气囊 -面罩通气法予以通气换气支持。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对比三组患者的自主心跳恢复时间、自主循环恢复情况以及死亡率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表示, 采用 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 结果 第一组患者:自主心跳恢复时间为( 10.3±3.7) min;自主循环恢复 6例( 11.54%);死亡 46例,死亡率为 88.46%。第二组患者:自主心跳恢复时间为( 13.3±3.9) min;自主循环恢复 13例( 25.00%);死亡 39例,死亡率为 75.00%。第三组患者:自主心跳恢复时间为( 7.7±3.9) min;自主循环恢复 19例( 36.54%);死亡 33例,死亡率为 63.46%。三组心肺复苏情况对比:第三组自主循环恢复患者显著多于第一组、第二组, 自主心跳恢复时间与死亡率要显著低于第一组、第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 讨论 心搏骤停是心脏由于多种急性因素突然失去有效的排血功能而导致循环与呼吸停顿的一种临床死亡状态,如果是老年人发生心搏骤停,则具有极高死亡率。因此需要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程序急救心搏骤停患者。心搏骤停状况通常是在院外环境,或是在马路等特殊环境中发生, 其抢救时间非常宝贵,患者的生死存亡受到抢救时间的影响,医护人员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和现场其余施救者按照现场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心脏复苏程序。 现阶段主要的心肺复苏通气方法有三种,即气管插管通气法、口对口人工呼吸法以及气囊 -面罩通气法,其中最为传统也最简易的方式是口对口人工呼吸法, 而最常规的方式是气管插管通气法。但是在实际抢救情况中,因为插管过程相对复杂, 处理较为困难,使得复苏成功率显著降低。实施气囊 -面罩通气法具有技术要求低以及操作简便等优势,因此该方式是院前急救心搏骤停患者的最佳心肺复苏程序。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三组心肺复苏情况对比,第三组自主循环恢复患者显著多于第一组、第二组,自主心跳恢复时间与死亡率要显著低于第一组、第二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果充分表明,气囊面罩通气法相比于口对口人工呼吸法以及气管插管通气法,其心肺复苏效果更为理想。 综上所述,目前对院前急救心搏骤停的最理想心肺复苏程序是气囊 -面罩通气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护理干预在心脏骤停患者心脏复苏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的患者108例,并做合理分组,有序分为A组(对照)54例,B组(研究)54例,采取不同的护理方式,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B组患者住ICU时长、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A组,差异显著,P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不同通气方式于急诊心肺复苏治疗中的实践效果。方法:93例在本院急诊实施心肺复苏治疗的患者(收治于2020年6月—2021年6月),依照通气方式的不同分为甲组(行面罩气囊口咽通气管气管插管)、乙组(行喉罩气管插管)及丙组(行常规气管插管)。比较三组血气指标和复苏效果。结果:甲、乙两组复苏3h后PaO2高于丙组,PaCO2低于丙组(P<0.05)。甲、乙两组心搏、意识及呼吸恢复时间短于丙组(P<0.05)。结论:较常规插管,喉罩气管插管及面罩气囊口咽通气管插管于急诊心肺复苏中的运用效果更佳。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优化护理流程应用于心肺复苏抢救中的效果。方法:在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于我院行心肺复苏抢救的患者中,择取资料完整的7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盲选法将其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36例,前者实施常规护理流程干预,后者实施优化护理流程干预。就2组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和存活率加以统计。同时,记录其救治的各项时间(接诊-分诊时间、胸外按压时间、心电图检查时间、静脉通路创建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心肺复活成功率与存活率相较于对照组更高,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接诊-分诊时间、胸外按压时间、心电图检查时间、静脉通路创建时间相较于对照组更短,差异显著(P<0.05)。结论:优化护理流程应用于心肺复苏抢救中,可缩短其救治时间,保证抢救的成功率和患者存活率,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与分析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2年6月一年期间在我院接受心肺复苏康复治疗的心脏骤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病例一共80例,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40例)和实验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实验组采用急诊护理干预措施,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与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于心脏骤停患者在进行心肺复苏治疗后,给予急诊护理干预措施,对患者的治疗有显著效果,而且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治疗依从性,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和借鉴。